华东师范大学在符月华之死事件中应承担多大责任?
《经DS整理》
根据参考材料,华东师范大学在符月华事件中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处理存在以下争议
1. 危机干预机制失效
符月华入学时已确诊抑郁症并伴有自残史,但校方未依据国家推行的心理健康"四进"政策启动危机干预程序。当出现撕毁准考证、情绪崩溃等明显预警信号时,校方简单归因为"学习压力",未安排专业心理咨询师介入评估。
2. 支持措施与退学决策失衡
对比台湾林奕含案件中的高校处理方式,华东师大在符月华出现学业困难时直接采取劝退措施,未提供休学治疗、课程调整等替代方案。该决策未考虑其特殊家庭背景(父亲月入1500元低保、母亲无固定工作),导致其失去唯一免费心理咨询渠道。
3. 心理援助资源供给不足
校医院被曝缺乏心理治疗资质与药物储备,无法提供正规抗抑郁药物注射服务。符月华需自费到校外治疗,但治疗费用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参考案例显示百色市心理治疗每小时收费约300元,而家庭月收入不足2000元)。
4. 行政流程挤压人文关怀
校方在管理过程中表现出机械执行制度的倾向:当符月华因抑郁发作缺勤时,未启动《精神卫生法》规定的特殊学生关怀机制,而是按照普通旷课处理流程推进退学程序。这与2017年该校女生寝室猝死事件中"重程序轻关怀"的处理模式存在相似性。
5. 后续跟踪机制缺失
退学后校方未建立跟踪帮扶系统,符月华被迫在咖啡厅、网吧打工期间,学校未协同当地社区提供心理援助转介。其最后一次知乎发问显示仍存在严重心理困扰,但未能获得母校资源支持。
这些系统性缺陷暴露出该校在学生心理健康保护体系中的结构性短板,特别是在对创伤经历学生的特殊支持、医疗资源整合、危机响应流程等方面存在明显疏漏。事件引发的舆论质疑已促使多所高校开始修订心理危机处理指南,强化"事前预防-事中干预-事后追踪"的全周期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