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

发布时间:
2025-02-23 02:41
阅读量:
0

昨天去看了。

先叠buff吧,女权、皇汉、小众癌晚期,反正我说的一定不会符合主流。

省流:我不喜欢。

(其他任何人喜欢都和我无关,我不喜欢,票房和大众喜爱程度不影响我的喜好和评价。)


接下来开始吐槽:

剧情、人设和思想内核

经典当代男频爽文,巨婴娇子文学。——符合当代青少年男性的精神状态和心理需求。

比起正面强硬维护传统保守父权制的“老登电影”,更接近“小登电影”,当代青少年男性喊着青春热血的口号向父权俯首称臣


剧情模式

我在影片过程中就忍不住吐槽的一点是:很多打斗是为打而打,但凡打斗前好好沟通交流一下,都不至于打起来。

但男频爽文的爽点就是打斗,甭管什么理由,打起来就行,打得爽就行。

当然也会有很多粉丝会给这些打斗合理化,什么人设就这样,条件限制就这样——但从创作的角度来说,理由都是后找的,打斗才是核心。

而我不觉得看起来很爽的打斗能满足我的爽点。

其次是屎尿屁下三路笑点,我承认屎尿屁下三路的确受众更广泛,但完全没有更轻松、文雅、创作层面上更有难度、值得让人细思或反复品味的笑点就是问题了。

最后煽情,同样也是为煽情而煽情,绝大多数是亲情。

而这三个构成元素,毫无章法地搅拌在了一起,传达出的信息是——想让观众爽,那就开打,想让观众笑,就屎尿屁,想让观众哭,就煽情。观众不需要思考,跟着走就可以。

这种采用模式化片段功利性地操纵观众反应的做法,是其在商业层面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设

哪吒一直只是在满足原始的暴力攻击欲,基本没有任何成长。

属于哪吒的高光点只有打斗,剧情上的文戏上的高光点全部都属于配角。

哪吒作为主角,承担的戏份是屎尿屁笑料和无脑情绪化打斗——作为一个冲动的打手角色,他的人物深度可以来自于对“为什么而打斗,打斗的意义是什么”的追索,但是电影完全没有探讨这一点。

其他配角的辅助、牺牲或敌对,替代了主角对自我的主动追索,从外部给予了主角打斗的理由,或是帮助主角更好地打斗。

也因此,哪吒的巨婴感极强,嘴上喊着“我命由我不由天”,但所有行为的动机都来自于外部所有配角都服务于他的需求。他的内核实际上也极其虚无和脆弱——老妈祭天之前,他只想“死得有价值”,属于是自我意志柔弱到极点的弥赛亚情结。连以自我强硬地选择死亡都做不到,仍然期待外部世界给他一个对他人有价值的理由让他顺从外部期待而死。

同时用宏大叙事(对抗大反派、为“百姓”“被炼丹的散妖”报仇)弱化日常无脑情绪化行为的负面影响(什么都不问瞎打斗,屎尿屁各种恶劣行为)。(和知乎那个拯救世界来洗白家暴的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妙。)

主角本身,对“平民”没有任何情绪波动。所有“平民”的牺牲和痛苦,只是在台词里给主角打斗提供了理由。

而这样的哪吒,引起了青少年男性的广泛认同——这种现象倒也符合我长期对当代青少年男性的观察——我国当代青少年男性,像哪吒这样对内缺乏自我价值感、主观能动性,对外充满攻击性、极其情绪化期待被他人引导、包容、倾向社会资源、给予行为动机借助宏大叙事的“正义性”合理化自身日常生活中的攻击性、情绪化行为的比例相当高。


女性角色的部分留到后面说。

思想内核

在这篇文章中(关于所谓的“平民汉服”),我指出了从阶层分化角度批判汉服的观点成因,我认为同样可以用来说明当代文艺创作中,越来越习惯将“平民”用作工具人的现象。

可以认为是三种我国历史和当代思想流派综合影响导致——儒家文化背景下的“士大夫思想”,建国初期和特殊时期的“知识分子思想”,当代资本主义背景下的“精英主义思想”。
无论哪种思想流派,“平民/无产阶级/劳动者”对于表达这些言论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高学历精英”来说,都是被用以获得正面道德评价、政治地位、影响力、话语权和优越感的客体和他者

哪吒2在这方面的问题相当严重。

哪吒2可以简单分为四大势力/故事背景——陈塘关、玉虚宫、散妖、海妖+龙族。

这四大势力中的“平民”就是——陈塘关百姓、玉虚宫捕妖队、散妖头领的喽啰、除主要角色外的海妖+龙族喽啰。

吐槽哪吒2阶层问题的,往往只说了陈塘关百姓被屠和散妖喽啰被炼丹,而忽略了玉虚宫捕妖队海妖龙族喽啰

也很正常,因为这两个群体,是被当作最后大战时增加效果的无人机用的,尤其是玉虚宫捕妖队。

所以他们没人会动摇、反悔、犹豫、临阵脱逃、摸鱼划水、杂乱无章,可以不需要任何明确指令就在空中集体飞舞出优美的流线,没有任何排兵布阵,也没有任何个人属性技能的配合,双方精准五五开。

把他们看作被事先编好程序的无人机,一切都合理了。

陈塘关百姓,除了提供屎尿屁笑料外,就是给主角的情绪加倍数

爹妈被杀了,愤怒×10,爹妈和陈塘关百姓一起被杀了,愤怒×10(+n个0),陈塘关百姓被杀了,愤怒×n个0。

还有一个我很想吐槽的点是——战力不平衡。

开头海妖打陈塘关,海妖对普通士兵基本是碾压性的,只有李靖俩口子能打得过海妖,(经典拿龙套衬托主要角色光辉),就特别好笑,整座城就俩能打的,要啥岩浆屠城啊,几个主要角色后院扯淡那会儿陈塘关就可以被屠了好嘛。

总而言之,对于哪吒2和类似的男频爽文来说,人命只是数字,只是宏大叙事的踏脚石,“平民”的意义只活在台词里,并且往往只有死了才有价值

而这,又是造成上文主角和广大青少年男性痛苦的原因。

绝大多数人,在现实生活中,都是数字之一、踏脚石之一、作为个体没有意义、死了才有可能得到重视的背景板,可又期待自身作为主角把别人当背景、工具获取权力和优越感


角色造型、审美风格

经典八九十年代()()派历史虚无主义、文化入侵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东方主义审美。

之前写汉服相关科普时涉及过一点。(下图)

能发现哪吒系列角色的造型风格就是,以八九十年代港台武侠剧造型为主(短通袖阔袖外衣,浅交领,强调肩部线条的类阵羽织式马甲,飘逸纱质或垂顺绸质面料质感,平纹面料和局部刺绣装饰),结合部分内地古装剧造型(较为丰满的女性角色采用唐风影视造型,抹胸裙和大袖衫),而这也是当代人对于“传统中国风格”(“汉服”)的印象。

建模上则是日系纤细白瘦(正面角色和美型角色)+美系中国风(李靖殷夫人和部分神仙)+美系矮胖筋肉(丑角和部分反派),同样也是当代年轻人的主流审美,看到有吐槽说人物建模跟王者荣耀似的,很精准。

当代大多数人对传统服饰的穿着方式、版型(比如通袖和放量)、纹样、质感、配色,是完全没有任何认知和概念的。

因此,如果鹤童是穿着传统服饰的女性,不会出现裙子被踩破露出腿的情况——因为传统上,无论欧洲还是我国,女性裙子底下都要穿裤子(欧洲女性是衬裤,我国女性是直接可以外穿和男性一样的长裤)。(我国最早的合裆裤出土于洋海墓地,年代在公元前1261-1041年之间,恰好属于商周时代,而即便是开裆裤,由于放量大,穿着后并不会走光,所以不要试图用“秦汉时/秦汉前古人不穿裤子”来反驳。)

平民百姓,也不等于衣衫褴褛,灰头土脸——因为平民也存在经济条件差异,并且至少在明代,存在的一部分情况是,上一阶层的内衫,有时会是下一阶层的外衫。

比如,就男性常服而言,仕宦阶层和富商,穿着层次是氅衣/披风、道袍(n层)、贴里、短衫、旋子、背心、袴。较为体面的士人和商人是道袍(n层)、贴里、短衫、旋子、背心、袴。锦衣卫/捕快/小厮等中阶层平民是(直裰/罩甲)、贴里、短衫、旋子、背心、袴(是的,锦衣卫平时不穿飞鱼服)。佃农等下层平民是短袄/短衫、旋子、背心、袴。底层流民是(破破烂烂的背心)、袴/旋子。

然而目前当代大多数人对古代人的服装和生活状态的认知是非常标签化、缺乏层次的,只有笼统的“绫罗绸缎的达官显贵”和“衣衫褴褛的底层平民”两个阶层。

玉虚宫集体白金制服,玉虚宫场景以极其单调的大面积白、绿、金为主,更是完全不符合我国对于神仙的传统审美。(当然也可以猜到是为了最后大战无人机色彩统一。)

还有我简直槽的不想再槽的点——南极仙翁红血变身筋肉大汉

真的满头问号????而且还是那种魔法少女变身,每个肢体部位给足特写的。我真的??????这什么玩意儿????????


纹样问题

(评论区提到纹样,忽然想到,所以补充一下)

下图是我过年出去玩拍的照片,明制汉服,内搭立领琵琶袖,暗纹缠枝葫芦,纹样包含葫芦、梅花、柿子、莲花、火珠等,眉子纹样包含葫芦、岁寒三友、灵芝、菊花、牡丹,外搭方领披袄,纹样为缠枝四季花满地金,眉子纹样为宫灯。

你会发现,哪吒的人物服饰,全是平纹+局部大面积非循环纹样,这更接近和服的装饰风格,而非我国的,更别说大袖根本就没有收袪收袂的概念,全是露手臂的八字袖。

传统纹样的应用上,我尚且有印象但懒得仔细考证的部分是,陈塘关的三星堆相关,鼎的战国青铜器风格纹饰,玉虚宫玉牌的涡纹和鸾鸟,玉虚宫建筑可能有一些,其他就没有了。

下图是我之前做图文版纹样科普对四方连续纹样的归类定义。

我国的纹样表现内容和形式都极其多样,此处放上沈黑石老师的视频版(【『中国传统纹样』基础通识】 『中国传统纹样』基础通识_哔哩哔哩_bilibili)和我做的图文版(nichtsnichts:中国传统纹样·基础通识)。

之前做的收袪收袂的科普。

通常袖型不收袪不收袂的形制会是半袖、大袖等外搭,内搭则会是窄袖、弓袋袖或收袪的琵琶袖、大袖,也就是,古人常服通常不会一抬手就露手臂。

而通袖过短更是有一个专有成语来形容——“捉襟见肘”。

女性角色问题

哪吒系列完全是男性视角的作品,女性角色和男性角色数量戏份完全不是一个量级,更别说几个女性角色有多符号化了。

正面角色和xp投射型的美型角色,都是日系白幼瘦,只有丑角才会采用其他外观形象。

殷夫人

殷夫人作为戏份最多的女性角色,在人设上可以说是(男性视角下的)完美,又能打又爱崽,又有些增加萌点的大大咧咧小暴脾气,外貌也是纤细白幼瘦。

而这种完美正是问题。

殷夫人是被当代青少年男性推崇、被女性极力避免被要求效仿的“花木兰”式女性

殷夫人得到男性价值认可的原因是她的武将身份,是她符合男性的价值判断标准,但同时,她依然要完成传统上对母亲角色的职责要求,全心全意地照顾哪吒包容哪吒爱哪吒——并且,生了三个孩子,其中一个怀了三年,外貌还要像少女一样纤细白幼瘦。

而男性不会关心这背后需要的成本和代价。

以哪吒为主体,他得到了母亲的关怀爱护,让母亲照顾得非常辛苦,而他并不会以此约束自己日常的恶劣行为(对此合理化的设定是,他是魔丸,天生如此,所以不需要在改变自身行为上付出任何努力。日常生活中的男性则同样会用“男性天生更调皮好动热爱打闹竞争”来合理化给身边人造成负担又不愿改变的想法),只要他对此在某一瞬间(比如母亲死时)付出“愧疚”“悔恨”的心情,母亲死后“给母亲报仇”,母亲又心甘情愿不索取任何回报,他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一切。(依然是,用宏大叙事洗白日常行为。母亲没事儿不会死,但主角没事儿是真爱折腾。)

老妈祭天法力无边,殷夫人就是个服务于巨婴主角/主创/巨婴男观众“完美妈妈”幻想并推动剧情的工具人。

敖闰

经典反派妖女形象,性感御姐,男性向二次元xp投射,没啥好说的。

鹤童

清纯高冷文秘,男性向二次元xp投射。

石矶娘娘

说实话我是因为关于石矶娘娘的争议去看的哪吒2。

哪吒2粉丝说石矶娘娘是反白幼瘦反刻板印象啊balabala,结果一看,好家伙,就这戏份这人设扯什么反刻板印象啊。

石矶娘娘完全就是诙谐丑角,以弱化其完全无辜地被主角所害给主角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

因为是丑角,所以才给石矶娘娘整了个丰满的外形,并且充满性别刻板印象——

矫揉造作的女胖子,整天只会关心外貌

这种刻板印象并没有因为主创把铜镜设定为女性而消减,相反多加了一层——

两个女性在没有任何男性参与的场合下仍然只会关心彼此外貌并雌竞。(并且这被明确作为是笑点。)

更别提铜镜的蔡徐坤发型,主创夹带私货和针对石矶娘娘的恶意可太明显了。

就这还能把石矶娘娘当成哪吒2尊重女性、反刻板印象、符合女权需求的例子????

开玩笑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