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深的《大鱼》、《灯火里的中国》等四首歌被纳入教材,什么样的歌能被纳入教材?你认为还有哪些歌可以入选?
有可能我们还是低估了这次周深的四首歌入选义务教育教材的规格之高、影响之大。
众所周知,中国人最重视教育。教材、尤其义务教育、尤其是全国通行的义务教育教材,其选材之严格、拣选之慎之又慎,甚至审慎到有时被吐槽过于保守的程度。在中国,一个文艺工作者的代表作可以入选义务教育教材,还不是一首、而是成批入选,我竟想不到比这更高规格的肯定。
这里面内涵很多:
首先是对于这个人各方面的可靠性通过了检验的认证。全国通行的教材不会每年重新修订,有哪怕一丁点舆论风险或负面价值的人和作品都不能入选,这是事关下一代教育和国本的大事。通俗地说就是国家都不怕他出问题塌房,未来几十年都很稳。
其次是对周深本人的艺术成就、领域内代表性、行业内先进性的直接认可。因为是如此重要的教科书也因为教材篇幅的有限和珍贵性,这点不言而喻。教育是塑造国家和文明的未来。这是国家希望下一代长成的范本之一,是对于我们文化和文明传承给出的一种指引。
第三是对入选作品本身艺术性、普适性、文化代表性、规范性和教育研究价值的直接认证。比如此次入选的曲目中,《大鱼》可能是因为其极高的艺术性,中国音乐代表性以及声乐教育的范本性教育价值;《灯火里的中国》兼具艺术性、教育功能和声乐研究价值,也是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内宣的生动教材。《有我》和《繁星璀璨的天空》也均是在价值观、体裁、艺术欣赏性和声乐范本性上颇具分量的作品。
以上已经解释了“为什么是他?” ,下面尝试回答:为什么是现在?
中国经济经过几十年高速发展,早已过了“仓廪实”的阶段,在经济等大多数领域已难觅对手,但与之不相称的,我们文化影响力还远远没取得应有的地位,而这种错配部分是由时代局限性造成的。只有经济和国际环境不受威胁、实现了稳定发展,我们接下来才能誊出手来完成“知礼节”的部分。
下一阶段,我们一方面需要对内大力提升美育教育,培育国民审美能力,譬如此次义务教育教材的更新就是战略落地的体现之一。因为只有拥有众多高质量艺术从业人才和颇具规模及审美能力的消费市场,我们的文化才能蓬勃发展,传统和文明才能更好地延续,也才能拥有更强的文化辐射力和世界影响力。
此次教材的更新需要兼顾时代性,才能调动下一代的兴趣和吸引力,让教育最大程度发挥作用;而此时抬头四望,会发现当下流行音乐足够承载教育使命的人和作品是及其有限的,而周深在这个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甚至某种程度上的唯一性,于是一不小心就出现了“周深连连看”的局面。
另一方面在对外文宣领域,我们目前急需文化外输的抓手,类似哪吒这样的完全中国概念中国故事中国制造。而周深作为掌握了多唱法、多语言、多风格、多文化和教育背景、作品过硬、影响力巨大的中国歌手,也将是音乐领域的不二人选。看看今年春晚的《山鹰与兰花花》即可管中窥豹,在这个领域他同样具有不可替代性。
鉴于周深对内和对外的双重不可替代性和影响力,今后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舞台的进程中,他应该可以做出自己的贡献。到那时孩子们长起来了,海内外在文化领域、某些点上也许可以实现寰球同此凉热。
(转载需授权,禁止盗用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