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和为什么没被朱元璋杀掉?
1388年,汤和告老还乡,朱元璋问他要何赏赐。不料汤和说:“臣只要100个绝色美人。”朱元璋笑骂:“你今年63了吧?”汤和厚着脸皮说:“臣是人老心不老。”
听到如此荒唐的请求,一旁的朝臣都暗笑汤和为老不尊,殊不知这才是他的高明之处。
都说鸟尽弓藏,这点汤和最有体会,因为他当时的处境可以说是高处不胜寒。
虽然朱元璋称帝后,封了四十三位开国元勋。但为了子孙能坐稳朱家江山,当初和他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兄弟们,都慢慢被削了兵权或是处死。
魏国公徐达及曹国公李文忠去世后,手中握有兵权的就只剩下了信国公汤和。朱元璋想解除他的兵权,但是能找的理由都找过了,实在无借口可说。
好在汤和虽然是个武将,但也是个人精,明史曾记载他“沉敏多智数”。
他意识到了危机,于是主动向朱元璋提出辞官,说常年征战,身上处处是伤,加之年事已高,想要告老还乡,颐养天年。
朱元璋听了正中下怀,很是高兴,顺水推舟地解除了汤和的兵权,然后问道:“你还想要点什么赏赐?”
皇帝封赏臣子,什么时候还需要问臣子的意见?朱元璋这是想试探汤和。
事实上,朱元璋对汤和还是有戒心的,拿不准他是真的想解甲归田,还是韬光养晦。当听到汤和讨要100个绝色佳人时,朱元璋哈哈大笑:“你个老东西,准了!”
汤和此举,就是告诉皇上,自己就是个胸无大志之人,到老了,想的也就是风流快活而已。这才让朱元璋能放心让他归乡养老。
对于这样识趣的功臣,朱元璋当然不可能只赏赐美人。他另赐汤和黄金三百两、白金二千两、纸纱三千锭、彩币四十多套,并且下诏褒奖:诸功臣无人能与他相比。
汤和能全身而退,得益于他谨慎的性格,《明史》中也记载了他性格形成的原因。
朱元璋起势以来,汤和一直是左膀右臂,功劳无数。大明开国,论功行赏,汤和却没能受封公爵,只得了一个侯爵,这个封赏显然是被刻意压低了。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汤和才知道朱元璋对他早有嫌隙。
汤和有爱喝酒的毛病,喝了酒,嘴就没把门的。当年他驻守常州抵抗张士诚,有些居功自傲。
一次宴请诸将,汤和喝醉了,说了句载入史册的狂言:“吾坐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
翻译过来就是,我汤和的选择举足轻重,投奔张士诚,则张士诚赢天下;继续辅佐朱元璋,则朱元璋得江山。
这本是几句酒后牢骚,却被人添油加醋地传到了朱元璋耳中,并称汤和忤逆犯上。从此朱元璋对汤和有了忌惮。
想清楚其中原因,汤和吓出了一身冷汗。他自小与朱元璋一起长大,深知这位皇上的性子猜忌多疑。况且自古共患难易,共富贵难,哪怕曾经亲如兄弟。
从此以后,汤和开始如履薄冰。
一次朱元璋宴请群臣,大家都喝高了,转天就连以谨慎著称的徐达都酒醉未醒,只有汤和按时来上朝。他的态度,让朱元璋很满意。
不过,朱元璋是眦睚必报的人。在汤和伐蜀回来之后,他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数落汤和逗留之罪,汤和跪在大殿,额头都磕出血了,此事才作罢。
洪武十一年,汤和好不容易被封为信国公。朱元璋仍不忘他在常州时的过失,竟命人刻在了他的世袭凭证上。
从此,汤和开始装疯卖傻,从不主动参与政事,直到向朱元璋请辞。
1389年,汤和带着100位美人,如期告老还乡。从此以后,他只需每年上京朝见一次便好。
在汤和看来,远离朝堂是保全自己的最好办法,可他还是低估了朱元璋的帝王心术。
汤和归乡后不久,太子朱标突然去世,这让已进垂暮之年的朱元璋措手不及。
最终,朱元璋选择了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但他知道,朱允炆资历太浅,根本压不住老臣。因此,朱元璋决定“清君侧”,朝中蓝玉在内的开国元勋几乎所剩无几。
1390年,汤和到京城给朱元璋拜年,突发急症。朱元璋亲自探视,让他回乡养病。两年后,汤和身体稍微恢复后,朱元璋又把他接回京城。
一日,朱元璋命汤和坐车到内殿觐见。此时,正是蓝玉案闹得人心惶惶的时候。可以说,这次见面,决定着汤和的生死。
汤和猜到了朱元璋的用意,知道皇帝的刀已经架在了他的脖子上。
正当朱元璋下决心要开口时,却发现汤和张着嘴,口水顺着嘴角往下流,已经完全不能说话 ,只是不停地叩头。
朱元璋明白汤和是在示弱,还有乞求:皇上,你可就只剩我这么个残废兄弟了,难道还容不下我吗?朱元璋见状不觉悲从中来,留着泪转身离开。
世间之事,善始不易,善终尤难。
可以说,汤和是把朱元璋的脾气摸透了,才能顶着开国功臣的光环,还能得以善终。
1395年,70岁的汤和在家中病逝,朱元璋罢朝三日以示哀悼,下诏追封汤和为东瓯王,谥号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