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吴三桂家族一直不造反,能在云南盘踞到清末吗?

发布时间:
2024-07-04 12:26
阅读量:
31

理论上讲,如果吴三桂乖乖放弃兵权,主动交出云南,清廷肯定会善待他。因为但凡是个正常人,都会希望以吴三桂为榜样,尽量低成本的解决三藩问题。

康熙既不是狂人,也不是疯子,他自然也会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

然而,理论是理论,现实是现实。理论在现实中,根本行不通。现实中的吴三桂,只要放弃了兵权,放弃了地盘。他的最终下场必然是非常凄凉的,不会善终。

因为吴三桂能当平西王。他儿子吴应熊能做驸马爷,深受孝庄太后赏识。以及康熙能同意吴三桂以王爵待遇回辽东老家养老。

这一切一切的前提,都是基于吴三桂是十几万人“利益代言人”的基础之上的。

没了这个基础,康熙凭什么以世袭王爵待遇善待吴三桂一家人?凭什么?

PS:吴三桂总辖4镇10营53佐领,四品以上武官过百人,士卒总计32200人,再加上军人家属,总计约十几万人。

就凭他吴三桂能打仗?清初八旗军内能打的将领多了去了,也没见哪个像吴三桂这样能封到亲王爵位的。(吴三桂不是旗人)


所以其实——康熙觉得三藩威胁大,并不是他觉得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的威胁大

康熙埋怨三藩开支大,吃空了国库,并不是他埋怨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开支大

三个王府再怎么吃,也吃不空国库。

康熙真正害怕的,嫌弃的,急待解决的,其实是吴、耿、尚三人麾下的那几十万人。

这几十万人在滇粤闽三省,地位超然,巧取豪夺,强占矿山,垄断商贸,私征关税,所行不法之事极多,所涉及的利益极大。

除此之外,吴耿尚为了镇抚部众,每年还向朝廷索取军费近千万两(云南藩约五百万军费),平均到每个人,小兵的收入也比七品县太爷的年俸高,待遇极好。

假濬渠筑城为名,重榷关市,垄盐井、金铜矿山之利,厚自封殖。通使达赖喇嘛,互市北胜州。辽东参,四川黄连、附子,就其地采运,官为之鬻,收其值。货财充溢,贷诸富贾,谓之“藩本”。

计云南省俸饷岁九百余万,议撤满洲兵还京,裁绿旗兵五万之二。


因而,康熙与吴三桂的养老协议,我觉得实际上的版本,应该是“吴三桂要替朝廷安抚住他手底下的十几万骄兵悍将,最好不花朝廷一分钱就把他们就地遣散。康熙才会允许吴三桂安然回辽东养老”。

在康熙的规划中,三藩要尽撤,起码要裁撤掉一大部分人。

被裁之人,什么补偿都没有,各安天命,朝廷不负责养老。

而康熙的这个条件,吴三桂能做到吗?

吴三桂不管不顾,拍拍屁股走人了,去做富足翁。他那十几万人就真听话缴械,不做任何抵抗的被清廷以极低的成本解散?

这怎么可能呢?!

这就相当于,你在公司20年,可公司明天要降你的薪水,还有小道消息传出,公司决定裁撤你。不给补偿。试问,你能忍?

你当然不能忍了。你不闹他个天翻地覆,心里那口恶气怎么能出?如果你有条件,你可能就会裹挟你的上司造反,让老板损失惨重。(前提是类似于清朝与三藩的这种关系)

大家都是成年人,应该懂一个道理。

当一个人与无数人的利益紧密捆绑在一起的时候,个人的感受其实一点也不重要。

或许吴三桂真的想过全身而退,就像尚可喜那样。但现实情况,已经由不得他做主了。


看看尚可喜。他后来不就是想全身而退,结果呢?被儿子尚之信软禁而死。

而尚之信敢于软禁老爸的底气,就来自尚可喜麾下部众的支持。

吴三桂麾下的部众,大概率也是如此。

在这些人看来,吴大帅一家人的地位,大家现如今的地位,都是大家伙玩命才换来的!

现在吴大帅居然拍拍屁股就想走人,然后把自己丢给朝廷,任由朝廷宰割,这哪能忍?

在这种情况下,吴三桂麾下的十万官兵,最恨的人,可能就不是康熙,而是吴三桂了。

这就好比。你在公司呕心沥血做项目,出了成绩,领导拿大赏,你拿小赏,大家其乐融融。可有一天领导为了拍老板马屁,响应老板号召,节约成本,竟然要裁撤你。这个时候你最恨的人,肯定就不是你的老板了,而你是的上司。因为他背叛了你。

在如此愤恨之下。到时候,只要朝廷削藩。

吴三桂手下的部众,铁定会绕开吴三桂,不跟他商量,直接就造反!


亦或者,这些人软禁吴三桂,拥立吴家的某个小孩子,然后以吴三桂的名义起兵造反。

即便,吴拍拍屁股走了,这些人也可以在云南发矫诏,以吴的名义造反,隔空裹挟吴。

反正,是吴三桂先无情无义,抛弃了他们。

他吴三桂先背叛了大家,将士们自然也不可能在乎吴三桂的感受,在乎吴三桂一家老子的死活了。

总之,现实情况就是,只要康熙要决定遣散三藩,(可以说是必然的,这本就是康熙削藩的目的),三藩几十万人为了切身利益,必然会造反。

而他们一造反,要么,吴三桂没走脱,被部众裹挟,一起参加造反,或者被软禁而死。

要么康熙嫌弃吴,以吴没有搞定部众,没有履行承诺为借口,借吴的人头祭旗、泄愤。

无论吴三桂有没有参与造反,无论吴三桂知不知道底下的人会造反。只要他交权,沦为康熙豢养的金丝雀,他未来的命运就肯定不会掌握在他自己手上了。

这种事情,历史上的案例太多了。

东汉末年,董卓被杀。西凉军将领李傕、郭汜准备遣散部队,各安天命。临走前,贾诩劝住了他们。跟他们讲:你们如果遣散了部队,抛弃属众独行,一个小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住。既然如此,你们还不如带领大家伙造反算了。如果能成功,单车秒变摩托,回报突破天际。输了也不怕,再逃跑就是了。反正你们也打算逃跑。为什么不搏一把呢?

卓败,辅又死,众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

就算不看三国,我们只看大西军领袖孙可望和郑成功父亲郑芝龙降清后的待遇,也能猜到吴三桂的结果。

所以说,吴三桂想抛弃部属,单独回辽东老家养老。理论上可行,但现实根本行不通。

他的部属不会允许他拍拍屁股走人,而他又无力以低成本镇抚部属。康熙也不可能在他没有遣散部属的情况下,给他善终的待遇。

吴三桂在这种情况下,可不就只能造反了。

最起码,造反还不至于两头都不捞好。搞得部属恨他,恨不得把他全家都千刀万剐。康熙也埋怨他,恨不得也把他全家千刀万剐。

自己里外都不是人。

另外,吴三桂腆个老脸,舍一身名节,忍着千万人的唾骂,为表忠心,弑杀永历帝,目的就是为了像明朝的沐王府那样,获得世镇云南的特权。

但康熙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就想让他变成世人眼中的笑话。这就不难想象吴三桂心中对清廷的愤恨之情了。(洪承畴曾叮嘱过吴三桂,若要安,切不可使云南太平无事,永历若在,康熙断不敢撤藩)

一生努力和牺牲,终究沦为笑话,这也能算是全身而退吗?

名誉难道不值一提?

因此,我并不觉得吴三桂真心想全身而退。

自己能不能全身而退,吴三桂自己清楚。事实上,他一直纠结的,是要不要称帝。而不是纠结要不要跟朝廷争取世镇云南的权力,要不要造反。他历史上造反后,在称帝的问题上,也是犹豫了很久才下定决心。但在撤藩造反的问题上,他可没有犹豫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