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印度尼西亚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5-03-27 23:26
阅读量:
3

到了印尼,我才明白——原来“失望”也可以分阶段体验

刚落地雅加达,我人还没缓过来,就已经开始怀疑人生了。

出发前,我满脑子想的都是:东南亚小日子,物价便宜、节奏悠闲、海边发呆、街头撸串,人生最爽也不过如此。

结果刚出机场,我就被现实狠狠按在地上摩擦。

炎热这件事我不是没准备,但印尼的热,是那种能让你怀疑皮肤黏住骨头的热。

整个人像是进了蒸笼,汗腺被打开到最大档,一出门就开始自带“水循环系统”。

还没来得及埋怨天气,前方堵车让我彻底破防了。

堵车这件事,在印尼,是一种生活方式。不是“早晚高峰堵一下”这种小打小闹,而是“全天候、全时段、全民参与”的全民赛事。

你以为高德地图能救你?对不起,这里高德来了也得哭。

雅加达的路,像是永远在开派对。轿车、摩托车、三轮车混在一起,没红绿灯也能比划出五种交通规则。

我看到一个戴着全套防晒装备的摩托车大哥,长袖长裤、口罩墨镜、头巾手套,堪比生化危机角色。我还没反应过来,就听到前方十字路口有人敲窗收费。

不是卖水的,不是乞讨的,是正儿八经“指挥交通”的。

我愣住了:“这算谁的地盘啊?政府编外人员?”司机一脸无奈:“不付他不让你走。”

我一边摸钱包一边在想,这到底是城市机能的创意外包,还是另一个版本的收保护费?

别笑,我当时真的有点震撼。

印尼,真不是你想象中的那种“落后国家”

有必要在这儿说点正经的科普,免得你以为我在凭空贬低。

印尼,全名印度尼西亚,全球最大群岛国家。你没听错,一共17000多个岛屿,光是你读完这些字,可能又涨潮淹掉两个了。

人口2.81亿,仅次于中国、印度、美国,全球第四。

他们不缺人,也不缺资源,石油、矿产、天然气都有,就是“发展”这件事,总像是被谁偷偷按下了暂停键。

人均GDP比中国低很多,生活水平的确差一截。

但他们旅游业是真的发达,尤其中国游客,那叫一个多。巴厘岛就像是中国游客的“毕业旅行指定地点”,只不过风景还在,人心变了。

我刚下飞机那会儿,机场到市区一路被出租车“报价震撼”洗礼,一个汉兰达大小的SUV,开价三百多人民币!

我一边假笑一边打开Grab(东南亚的滴滴),好不容易用上优惠码,结果——打1折?不是,是优惠1%,真优惠了个寂寞!

你别觉得我玻璃心,这就是落地五分钟内,给我泼的一盆现实冷水。

多民族+多宗教=慢节奏的生活方式?

如果你觉得印尼人效率低,那你真不能怪他们。

这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最大的族群叫“爪哇族”,听起来像动漫人物,但人家是正儿八经的主力民族。

更特别的是他们的宗教信仰。

印尼是全世界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穆斯林。每天五次祷告,听着就像我们公司一天五次打卡,但人家那是真心实意跟上帝汇报工作。

而到了巴厘岛,就完全换了一副面孔。那边信印度教,街上庙宇林立,连酒店前台都能看到香火。你以为是服务员,其实人家正在供奉祖灵。

我那天在饭店点餐,正饿得前胸贴后背,结果服务员来了句:“等我祷告完再来。”我心里咆哮:哥吃的是饭,不是修行啊!

可人家这就是常态,慢悠悠、有节奏,时间观念和效率跟我们不是一个频道,甚至都不是一个宇宙。

收入低,节奏慢,但人家还挺快乐?

印尼普通老百姓收入怎么样?一个字:低。

你说国内打工人苦,一个月三四千觉得难熬,那你来印尼试试。大多数人月收入折合人民币不到2000块。

很多商店的员工、外卖小哥、司机,一个月也就几百块人民币的水平。

那有钱人挣得多吗?确实高端行业挣钱也不少,比如医生、律师、大学老师这些,能挣到万元级别。但这些职位对学历和资源的要求也高,跟国内一样,卷到头破血流。

最让我惊讶的是,他们真的不加班!

五点一到,整个街区仿佛被施了魔法,瞬间瘫痪。大家不是回家就是去祷告,再不济也去吃路边摊。你想让他多干一小时?对不起,信仰不允许。

相比我们国内“内卷王”,他们就是活成了佛系模版,虽然穷,但他们活得慢条斯理,还挺乐呵。

东南亚不一定便宜,印尼更不是消费洼地

我真是到了印尼才知道,什么叫“想象很美好,现实太骨感”。

首先他们的货币叫印尼卢比,汇率复杂得离谱,1元人民币≈2200多印尼盾,动不动就几万几十万,看着自己变成“百万富翁”,但买瓶水就要5000盾,瞬间破产。

最麻烦的是你永远搞不清价格。吃个饭标价6万,你以为巨贵,其实也就二十多块。但商场随便一个汉堡套餐就是10万,看着像抢劫,其实也就是麦当劳水平,只不过心理冲击非常大。

交通更离谱。出租车开价堪比北上广,机场网约车比市区贵两倍,司机英语还不咋地。我几次被骗价格后,干脆多走几百米拉到机场外再打车,果然便宜不少。

至于房子,有便宜的,但环境不行;想住得好,价格也不比国内低。

我去看了一家还不错的Airbnb,老板开口就说每天35万盾,我一听脑瓜子嗡嗡的,掏出手机一算,还行,人民币才100多,但心理压力是真的大。

消费不高,但性价比也不见得高。

吃不惯、拉不出、走不快……生活碎片比风景精彩多了

说实话,我不是个挑嘴的人,火锅能吃、炸鸡爱吃、东北乱炖我也不嫌油。但印尼的饮食——对不起,我真的绷不住。

他们的主食叫“Nasi”,就是白饭,配菜呢?你以为是红烧肉、宫保鸡丁?错,全是水煮绿叶菜,没油没盐,像水里游了一圈就端上来。

关键是,他们特别喜欢“手抓饭”。我第一次吃手抓饭的时候,傻傻地问:“这没有洗手的水么?”结果人家一脸懵:“用右手抓就行了。”——这下我懂了,左手是他们的“卫生处理专用手”,用左手吃饭在这儿是对别人极大的冒犯。

水果多不多?多。但好吃吗?不一定。

什么蛇皮果、山竹、莲雾一大堆,但口感往往偏淡,要不就是巨甜,像在啃糖浆。最让我崩溃的是,他们的榴莲味道奇怪,有点“榴莲界的盗版”,吃一口就想报警。

海鲜看似很多,但新不新鲜真的全靠运气。有次我点了螃蟹,外壳还没敲开,味道已经先跑出来了……直接点了个“后悔套餐”!

而厕所,更是一个挑战的地方!

印尼的厕所几乎没有纸,全靠“水管战士”。你需要用那根神秘的小水管,对准自己完成清洁工作。

第一次用的时候,我像是操作一把高压水枪,打完水都怀疑人生了:这就是传说中的环保?还是对游客的生存考验?

青蛙腿、蜡染布,一个民族的标签和生意经

印尼人还特别喜欢吃青蛙腿,而且还出口大半个东南亚。

餐馆里最常见的一道菜就叫“炸青蛙”,我鼓起勇气尝了一口,嗯……鸡腿的失散兄弟,咬下去是脆的,但心理障碍是真的大。

他们的蜡染布也很有名,一块布能卖上百块人民币,图案讲究,颜色大胆,看着像热带版的满汉全席。

但问题是,穿出门稍不注意就像夜市主播,买一块回去当桌布不错,穿身上你得搭配好,不然容易误入非主流。

社交礼仪一箩筐,出门走路都得注意姿势

别小看印尼人,他们虽然看起来生活随意,但社交讲究那是一套一套的。

你不能随便用左手递东西,他们觉得左手是不洁的(想象一下刚才那根水管你就懂了);你也不能用手指着别人,那是极其不礼貌的;

你更不能当着人面翘二郎腿,尤其是面对长辈或宗教场所,他们会觉得你对他不敬。

我有次在餐厅坐着休息,太累了不自觉翘腿,结果服务员跑过来小声提醒我:“No leg up sir”,我一愣,以为是我没穿袜子味太冲了,后来才反应过来是姿势不对……

另外,小费文化也深入骨髓。不论酒店服务、司机搬行李,哪怕是路边的“假指挥”帮你让了一下车道,都期待你“有表示”。

女性保守、男性多妻,恋爱市场让人头大

印尼女生普遍个子小、皮肤偏黑,性格温和、思想保守,穿着也比较传统,经常穿长袖长裙裹得严严实实,即使三十多度高温也不例外。

最让人惊讶的是,印尼法律允许男性娶四个老婆,只要有能力、有经济基础就行。当然啦,现实里敢这么干的也不多,毕竟四个老婆四个丈母娘,谁受得了?

听说有些中国小伙想来这边找对象,结果被吓退了。首先,女生对外来人警惕性高,其次,如果你不是穆斯林,连“见家长”的资格都没有。

婚礼倒是便宜,家人请几盘饭,一场婚礼就算结了。

沙滩很美?

说到印尼,你绕不开海岛和沙滩。巴厘岛的海滩风景的确惊艳,白沙、蓝海、椰林,美得不真实。

这地方适合养老?先问问你能不能忍这些

很多人说,印尼节奏慢,适合养老。我不否认,但你得搞清楚几个前提:

首先,交通是噩梦。每天高峰堵成停车场,摩托车呼啸而过,你连路都不敢过。Grab、出租车都贵,还不一定有车愿意接你。

其次,气温高到。常年三十多度,一天到晚汗湿透,空调是奢侈品,没电的时候你只能靠意念降温。

再说医疗条件。医院资源紧张,看病贵,医生英语有限,如果不是大城市,生病真的是靠命。

岛屿多、方言多、风俗多,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玩法,你今天刚适应一个地方,明天去了另一个岛,又得重修一遍生活教程。

还有就是节奏慢,是真的慢。你催别人办事,人家会说“明天”,可你别以为是“24小时内”,有可能是三天后、五天后,甚至永远没下文。

他们真的不急,不争,不卷,这种佛系节奏,对于“干啥都想快”的我们年轻人来说,简直就是折磨。

写在最后:旅行归旅行,生活还得回中国

这次印尼行,给我留下了很多“碎片记忆”。

有时候我觉得挺好玩,有时候也想骂娘。

你说落后吧,人家也有自己的节奏;你说先进吧,天天遇到的都是“第三世界的bug”。

如果你只是来玩几天,那挺有意思;但真要生活,我劝你还是考虑清楚。

我现在只想说:还是中国好。

旅行,是为了看清世界;看清之后,才更懂得自己想要什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