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就完成工业化,民国“黄金十年”连大炮都不能造?
冷知识:
1950抗美援朝开始,TG开始拿手里的兵工厂爆产能,因为奉局(即大老张的奉天兵工厂后来被日本人给抢走了)和建新离前线太近,TG根据当年三德子工业区被美国人犁地的惨痛教训,1950年10月就开始组织沈阳和大连方面迅速向哈尔滨转移生产设备,也就是大搬迁。
就是这种大搬迁的局势下,1951年初投产的庆华厂,当年就生产了3.3万支50式冲锋枪,要知道50式可是刚刚引进的ppsh41,工厂刚刚搬迁、工人需要学习适应、设备需要调试,生产速度还达不到全速,就这,一年3.3万支…到53年签订停战协定的时候,一共造了36.8万支…国府十年砸碎了骨头都没造出来1万支冲锋枪…
有人提到三六式,其实三六式的仿制还真的就体现了国府兵工厂的效率:研究了6个月,投产后愣是纵向钻孔都对不齐…
如果你说ppsh41生产方便,和国府手里那些冲锋枪不一样…不能对比…
那咱们对比个别的:
开战后,TG的兵工厂开始两班倒11小时工作制,从51年初至53年签订停战协议,造了60万支步枪、15亿发子弹、9万门各型火炮、7000具火箭筒、2300万枚手榴弹、1400万发炮弹、6000吨各类型炸药…
这里面不仅是传统的弹药,还包括新仿制成功的57mm无后坐力炮及弹药、90式火箭筒及弹药、102mm火箭炮及弹药
对比下就是,1935-1949年,十四年的时间,中正式造了不到60万支,汉阳造31万支左右…加一起不到百万…
一五计划之前,苏联方面派出了专家团队对我国的军工系统进行一次详细的调研,为后面的援建打基础。苏联方面对于TG的组织能力和生产能力给出了很高的评价,但是,重点是但是,苏联方面认为TG是充分的利用了国内现有设备,靠出色的组织能力发挥出了设备的最大效能并充分挖掘了潜力,但是这是一个优秀的政府应该能做到的事情,并不是啥不可能完成的“奇迹”,苏联人真正费解的是,国府那个低的令人发指的产能,那么多兵工厂都在闲置不成?
另外给最高赞 @教子有方先秦王 捉个小虫,就是步枪生产这一块,当时的情况和现在不可同日而语。实际上以1953年生产莫辛纳甘M1944的角度上,同光时期的设备并不能算到了设备寿命尽头,更谈不上多么的“落后”,就栓动步枪生产,其实全世界当时都大量使用19世纪后半叶的设备…主要是因为栓动步枪尤其是旋转后拉前端闭锁的毛瑟枪机,对于加工精度要求不高,而且这些步枪定型很早生产时间很长,老设备生产起来也完全没有压力,修修补补换换部件就可以保持稳定的生产能力,所以同光时期的设备用到抗战并不是啥“落后”的事情。
说句不好听的,你国府的中正式,生产要求并不比宣统三年/元年式更复杂…甚至都可以共线生产。
哦对了,当年的美苏两巨头对国府的评估都是充满了不可思议:
苏联认为虽然你国府的兵工厂很落后,但是你要认真的组织生产,生产出来满足战争需要的轻武器和迫击炮这样的小口径火炮是没有问题的,甚至你努努力,可能都不需要外国援助就可以爆一爆兵,靠兵力优势基本上跟日本人打个平手…毕竟日本人也只是个衡阳战役打了8万吨弹药就惊呼“皇军空前的现代化火力”的臭屌丝…可是你怎么连手里现有的产能都发挥不出来十分之一的呢?
美国人认为虽然你国府治下中国很贫穷,农业很落后,但是你要是努努力,让当兵的都穿上新军装吃上饱饭是没啥问题的,吃好做不到,可是做到一个人一天二斤大米十两蔬菜一两油一两肉三钱盐的供给是绝对没问题的,按照这个供给,国府的士兵虽然不能膘肥体壮,但是绝对不至于营养不良…可是你怎么就是连这么简单的补给都做不到的呢?
多说一点:
这个一个人一天二斤大米十两蔬菜一两油一两肉三钱盐的补给标准,已经是史迪威在考虑到国府贪污成风的情况下针对性的做出妥协的结果了,但是国府的贪腐程度显然超出史迪威的想象力了…
后来到了延安的美军观察团赠送给八路军战士午餐肉的时候,习惯性的要求八路军士兵当着自己的面把午餐肉全部吃掉,因为根据在国统区的经验如果士兵不马上吃掉,午餐肉很快就会被军官没收拿到黑市上贩卖。后来发现,在八路军战士不卑不亢的拒绝了当面吃掉的要求后,他们会把这些“难得的珍馐美味”带回营房,或者珍藏起来,或者和自己的战友分享-虽然每个人只能分到一点,但是他们仍然是快乐且乐于分享的,而并没有任何一个军官利用各种借口去没收这些食物…而且观察团的成员发现八路军士兵明显不同于萎靡的国民党士兵,他们面对美军观察团成员,并没有像国民党士兵一样表现出畏惧和怯懦,相反,八路军士兵对美军观察团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和热情,面对提问非常健谈,而且八路军军官和士兵都能敬标准的普鲁士军礼、走标准的普鲁士鹅步…八路军士兵每天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读报、打球和参加学习,休息的时候会去看戏-延安城里有许多进步青年组织的各种演出,很受八路军指战员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