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社科院清史研究中心成立,提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把握清史研究话语权」?
因为21世纪的CPC和中国人依然逃脱不了100年前的理论困境——为什么我们没有实现现代化,以及如何走向现代化。
换句话说,谁该为近代中国的落后负责,以及如何救亡图存。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如今网络上的明清之争、1840史观和1644史观之争,本质上还是沉湎于这个问题无法自拔。
一、辛亥革命以及否定满清的必然性
立足马克思主义视域,20世纪初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即当时中国,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地主压迫。
到了20世纪初,纵使没有系统理论总结,这两者也逐渐成了中国民族精英的共识。——即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先说后者,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20世纪最大的地主头子就是满清朝廷,爱新觉罗家族是封建皇权的总代表。推翻封建地主压迫,最直观的目标就是推翻满清朝廷统治。
既然要推翻满清朝廷,你就不可能客观评价,为他说好话。
例如你和他说康乾盛世,回忆当年多美好,跟你干革命的人就会犯嘀咕——既然朝廷这么好,我们还推翻他们干嘛?很多洋务派、维新派的就会跳出来,说哪个地方都有好有坏,我们就不要彻底砸盘子云云。
所以满清一定是坏的。从建国就是坏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中间也是坏的——番薯盛世,闭关锁国,自我催眠;后期更是坏的没法再坏——割地赔款,丢尽脸面。
因此辛亥革命的初期,就是排满。革命过程中,你能看到各种兴汉军、屠满城等等。各种宣传机器,也是铺天盖地否定满清朝廷合法性,痛斥满清朝廷的腐败无能。当时的很多材料,你甚至现在都能看到被很多黄汉拿来举例。我们认知中的很多刻板印象,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例如满清不发展火器,用大刀长矛对抗洋枪洋炮——然而清军火器覆盖率很高,甚至一次鸦片战争时火器其实和英国拉不开代差。
又如满清闭关锁国——实际上清朝和世界沟通很紧密,比如清准战争期间间谍网从俄罗斯一直到奥斯曼土耳其;路易十四和清帝是笔友;乾隆知道法国大革命等等。
顺带一提,以这个谣言,又能散发出很多谣言。例如承认满清确实开放但是刻意打压汉人不让汉人用先进科技;还如声称准噶尔只是小case,从否定准噶尔进而否定清朝功绩,最后否定清朝合法性等等。此处不一一列举,不然篇幅过长。
还如满清八旗一进了中原就被花花世界迷了眼,腐败了,全靠绿营打仗——说实话,这个谣言是真的带有很浓厚的传统儒家色彩的,实际上除了顺治后期康熙初期,八旗青黄不接处于最危险时刻;八旗一直是满清的主力军,战斗力一直持续到乾隆朝。
还有大量这一时期编纂的明清易代材料,著名的扬州十日记、1650广州大屠杀死了70万等等,这些材料或真或假,但在当时起了很深远的影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满清朝廷固然是腐朽落后的,是需要被推翻的。问题在于——为什么它是腐败落后的?
按照传统儒家视角,因为皇帝失德了,奸臣当道,天数已尽。
按照马克思主义视角,是因为满清朝廷代表的封建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其落后的上层建筑必然要被推翻以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
但按照很多辛亥革命党视角,是因为满清是异族统治。
满清是外来统治者,所以打心底不希望让我们过得好。你看日本是主体民族,就发展得很好。只要推翻了满清,换汉人当家作主,我们就能发展起来——这一思潮是有一定阶级基础的,毕竟革命党内很多人本身就是汉族大地主出身,让他们去反满可以,反地主反封建他们就不乐意。真要搞的话还会拿汉唐盛世举例。——时至今日,还有不少黄汉坚持这种观点。
最后,将现代化失败归因于满清统治这个理论,有个极大问题,那就是如何解释为什么辛亥革命胜利,“推翻了满清异族和封建统治”,我们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还是落后的?如何解释清帝逊位了,各个军阀都是汉人,却依然相互征战,治理不好国家,甚至出现了洪宪皇帝闹剧、中国作为一战胜利国却在巴黎和会上被羞辱的悲剧?
——当然,我相信现在肯定有皇汉跳出来,解释为满清余毒太深,毒害我中国太久。
但在时人看来,他们将目光转向了文化层面批判——即中国本身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底色的传统文化就不行。这些的盐碱地产生不了现代化制度,因此要革新文化。——这就是新文化运动。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同样产生了大量的谣言和谬论,影响深远,如汉字落后论等等。此处不再展开。
二、抗战建国与明清易代的影射
再谈前者,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前者的影响力其实比后者更大。因为20世纪30年代爆发了一个重要事件,这也是现代中国的起源——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无疑重新塑造了“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在近代报纸、无线电等宣传作用下,为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从西域沙漠到福建雨林里,从淞沪会战的隆隆炮火到华北平原的地道战,原本四分五裂的中国有了一个公约数,无数中国人被团结在一面大旗下——抗日。
思想上没有为国家而战的理念、当兵只为吃粮的兵痞,居然主动捐躯赴国难。
农村本来和红军斗得你死我活的地主老爷,也开始积极和CPC合作,救亡图存;城市里的黑帮们,也都纷纷收敛了手脚;就连妓女们,都将自己金银首饰捐出来。
而在这样一个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明清易代再次被拿出来大肆宣传,作为影射史学。
日本侵华,是新一轮的满清入关。
重庆国府是南明,搞农民革命的CPC是李自成。
特别是战争初期,中国接连丢失了北平、上海、南京、武汉等大城市,局势真的到了危急存亡的时刻。全国上下无不拿明清易代、南明内斗,作为反面教材号召国共乃至全国人民团结起来。
绝望的钱穆认为马上又要亡国了,写下《国史大纲》,自言是为了保留文化火种,让国人记住自己的历史,“保留文萃,以期复国”。
章太炎临终前只写了两句话,内容是:“若有异族入主中夏,世世子孙勿食其官。”
包括到了战争后期,1944年,都还有著名的政论文《甲申三百年祭》——明清易代被视为中国的亡于异族之手,以此警告时人要精诚团结、共同抗日。
甚至到了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我党还有“两个务必”,强调不要做“李自成第二”。
这也是当代很多自诩“爱国者皇汉”最大的矛盾——他们的思想其实还是来源于1938年。
他们不能去承认满清是对的,只能去声称清朝的成就正如日本人入主中原后领导下的成就一样。如果承认了满清的各种成就,就会很自然面临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还要抗战?
是啊,如果承认了满清合法性,那岂不是意味着我们直接投日本人不就好了。
在这里,他们的敌人满遗,成了欢迎日本人的汉奸的化身。他们推崇皇汉,痛斥满清是奴隶制社会(所以他们用着马克思主义的术语却压根不理解什么是奴隶制),本质上是表达不想再成为亡国奴,再溯其根源这些是1938年的那场抗战建国的回响。
可以说,他们对满清的厌恶,本质上就没走出过救亡图存这个主题,他们将满清视为成功的日本,将日本视为还没成功的清朝。——至于这样的类比是否合理?至少在1938年的中国,为了救亡图存,是合理的。但如果从史学研究角度来讲,则有待商榷。
明清易代从来不再是学术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而活在中国革命成功后建立起来的我们这代新中国人,自然无法去挖自己革命合法性的根。
三、中国革命的历史遗留问题——CPC的双重困境
综上所述,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对前朝的盖棺定论是很难客观做到的。正如宋人无法正确评价唐人一样,在他们看来,就是因为唐朝纵容胡人、以胡代汉,所以才会导致安史之乱、辽金崛起。
今天的我们,可以自然地去评价唐朝得失,揣测赵匡胤和赵光义的烛影斧声。但是我们不能自然去评价清朝,连带它消灭的明朝,甚至元朝——因为明朝声称的合法性之一,就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中国革命基于当时中国的两个主要矛盾基础上的,而当代中国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产物。
这也是当代CPC逃不出的困局:
其一,CPC是承认辛亥革命合法性,认同中山先生及其理念,甚至认为自己是中山先生的接班人。那么你就得认同当时推翻清朝是正确的,满清是坏的。
很多人是做不到辩证看待,他们只会做到形而上学的肯定一切、否定一切。因此在很多明清之争话题下,你会看到拿着辛亥革命时期各种小作文去“揭示鞑清黑暗”以反对所谓“团结史观”。
其二,CPC在中国最大的合法性,就是领导中华民族打赢了抗日战争,因此那个年代关于明清影射的史学不可能轻易被否认。
注意加了前缀词“中国”,因为站在马克思主义者视角看来,CPC的合法性永远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终能被20世纪的中国民族精英接受,是因为他提供了一个能救亡图存的选择。——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国革命的最大优点,就是在救亡图存的主题下,左右两派合流:左派马克思主义者和右派民族精英走在了一起,形成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共同朝着一个目标前进。
但这是一个有趣的误会——马克思主义否认国家和民族,认为国家是“虚假的共同体”,认为民族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终将消亡。但是在民族精英眼里,它却是因为能够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被接受。
而这也就是很多皇汉诟病的团结史观根源:马克思主义者承认民族产生的必然性,但压根不承认民族的绝对性、神圣性。我们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来构建一套新的意识形态,但是为了革命胜利不得不去与民族精英走在一起。
四、何为中国?
何为中国?——怎样才能算中国人?
这个问题,其实儒家意识形态下很好解:夷入夏则夏,夏入夷则夷。你是夷狄,但是认同中国文化,你就是中国人;反之,哪怕你血统是中国人,但是入夷狄,你就不是中国人。
因此,如果按照传统中国思想去看,满清比海南临高启明的髡贼更像“中国人”——
都是剃发易服,但满清好歹推崇孔教,重用地主阶级的儒家士大夫,开科举,遵循着家长制农民家庭的封建生产关系。而髡贼却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生产关系,具体表现就是不尊孔教,不用士人,重用巫医百工,还让无数小农破产成为彻底的无产阶级,是要根本上刨绝中国的根脉。
中国传统史观是天下史观。——整个天下都是我皇帝的。中心是我住的房子,周围一圈是我庭院,再往外则是荒地。
因此中原是房子,得精心呵护,是要编户齐民、郡县实之的。
辽东、漠南、云贵、缅甸等是庭院,属于我的地盘,但只需要保证属于自己就行了,偶尔除除草。通常是安排一些土司羁縻统治。
再往外,西域、波斯、漠北等是荒地,我偶尔会去逛一下,但一般不认为是我家。上面有虫子危害我家安全了,我就去清理一波,例如明初扫北等。
这三者是动态变化的。有的时候我庭院这一块经常去,也会将它扩建为房子的一部分,例如云贵的改土归流;有时候院子圈的太大了、管不过来,就将篱笆往后撤抛为荒地,例如汉唐的西域都护府等。整体来讲这个房子是在不断扩建的。
而无论是房子、庭院还是荒地,这都是我的地。无非是我暂时有没有精力顾得过来罢了。
清史研究最大的问题是,它处在了现代化的时间节点,有一套新的民族定义。
客观来讲,是满清定义了什么是现代的中华民族——例如新疆的维族,西藏的藏族,东北的鄂伦春族等。哪怕就在400年前,中原士大夫眼里这些人从不是所谓“华夏”。
至于西域,松辽,雪域,蒙古等地,明朝及以前最多算庭院或者偶尔去的荒地。有精力时就在将其纳入庭院,没有精力就抛荒。现代教科书上会说自古以来,但客观来讲,在清朝以前,上次中原王朝上次对西域建立统治是千年前了,至于雪域、松辽、蒙古等,更是通常视为庭院的边缘,甚至就是荒地。不会有士大夫认为辽东边墙千里外的黑龙江、万里之外的西域帕米尔高原,是华夏的一部分。
但是现代化来了,清朝作为代表中国进入现代化的朝代,它以前的庭院在内都被视为它的领土,这也是所谓清朝奠定领土合法性论的来源。
网上有些人所谓领土合法性来源于解放军的言论,纯属是明粉实黑。最简单的反例——印度、越南、老挝离你也很近,为啥不打下去啊?是打不过吗?万里之外帕米尔高原,晚清大崩溃以来中央政府从没进行过实质性统治,你为什么能名正言顺的派人去接收戍边?
而这片土地上的人,也在近代民族主义浪潮下,被认为是一个整体。最后经历抗日战争的淬炼,中华民族的概念逐渐形成。
那么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民族呢?
在马克思主义视角看来,民族是一个共同体。特别现代民族国家,是随着资本主义的诞生、为了保护资本增殖的空间而构建出来的。
其本质,是资产阶级为了将土地和人口从封建领主手里解放出来,获得稳定的倾销市场、劳动力来源和原材料产地,而构建出的一种意识形态。
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潮在一战达到巅峰,无数英法德的青年人在民族主义的蛊惑下为了“国家的利益和荣誉”奔赴前线,而其也在一战中破产——因为人们意识到,死亡是他们这些无产阶级的,理论上整个民族的利益却全被后方怂恿他们参战的资产阶级擢取。
这也是为什么哪怕到了抗日战争,我们会强调要分清底层日本群众和日本财阀,
而民族会何处去呢?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力的进步,人类普遍交往,民族的界限本应模糊,最后至融合。
例如春秋时期,宋人郑人互相看不顺眼,各自发明了很多讽刺对方的笑话。例如宋人守株待兔,郑人买履等等。
但是到今天,两者都是一个共同身份:河南人。无非一个是郑州人一个是商丘人,出门在外,都会被当作河南人这个整体去看待。
再比如,战国时期秦人坑杀赵人40万,后面还灭了赵国将其郡县之,今天也没有什么河北人一定要天天嚷嚷和陕西人决战。
他们都融为了一个整体,一个共同体之中。
五、回应网络皇汉经典问题若干
1.清朝太坏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简直不是人!
答:封建王朝皆是如此,只不过因为辛亥革命以来被放大了。在10多年前初入明朝吧时,我也为这些史料而痛心疾首,成为一名皇汉。后面读史越多发现,这只不过是封建王朝的常态罢了。三国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侯景乱江南,五代以食人为乐,甚至明末左大帅焚武昌等等。我们不否认清初的战争屠杀绝对意义上很残酷,但相对来讲,这不过是最普通、常见的情况罢了。只不过因为近世以来出版业的繁荣、史料的丰富,才使得先秦两汉等一句话可能带过的东西,以更加丰富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就以明末为例,清朝诸多所谓屠杀,其实都是降清汉军所为。很多人幻想的那种披头散发的异族对绝望汉族老百姓的屠戮,更多是对抗日战争时期的幻视。事实上,更有可能是一个本来明朝军阀手下的兵痞,降清后抄起刀就去砍老百姓了。——这很正常,一如他们往常会做的一样。
至少对武昌老百姓而言,清廷相比左大帅来说更多是代表秩序、稳定。
2.虽然汉人之间也有相互屠杀,但异族屠杀不一样!
答:当你说出这话时,你本质上还是没跳出1938年,用近现代的史观去套封建社会。这种思想的折射,其实就是“虽然我们中国军阀也很残暴,但是不代表我们要接受你们日本鬼子的统治”。
换句话说,当你全家被兵痞杀时,妻女被掳走,你会在意“这是左大帅的汉人兵,不是满清鞑子,所以性质好一点”吗?
在古代,朴素的民族意识只存在于接受知识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及其仆从中,近现代的民族概念,需要等到现代化教育、传媒手段全面铺开后才会产生。
因此,当刀挨到你头上时,你才会意识到刀就是刀,没有区别。关键是底层群众是否因为满清统治后过得更加困难——但是很显然,历史充分证明,清朝之后是生产力的大发展。(下文详述)
3.清朝是中国历史大倒退!在经济上,闭关锁国,打压科技发展!
答:这句话本质上还是一个问题——清朝要为中国没有现代化负责。
反驳起来也很简单——如果是清朝是中国历史的大倒退,它是如何跳出1亿魔咒,创造了4亿人口的盛世?为什么能辟地千里,重新收复千年的西域、从未实控的雪域、蒙古等地?
如果说这是因为世界现代化进程至此,番薯、土豆等作物引用,火器等科学技术推广等,那岂不是反而论证了清朝应用科技发展、清朝的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4.在文化上,清朝大搞以往朝代都不搞的文字狱,文化一片死寂!
答:首先文字狱的问题,在以往朝代不可能发生——因为生产力不足,文字狱的历史条件直到清初才形成。
先秦两汉,一是文化没有下移,识字的人都没几个;二是出版业不发达,哪怕著书立作,也不可能广为人知;三是中央政府治理能力弱,贵族力量强大,两汉史料中经常有犯了罪躲到世家大族里求得庇佑。连最基本的治理都做不到,谈何文字狱?
唐宋之变后,一方面是贵族势力的解体,另一方面随着文化下移、出版业发达、市民社会兴起和耕读世家的小地主崛起,文化日趋繁荣同时中央政府的集权能力日益增强。只有可能在清朝这样一个文化繁荣和中央高度集权的朝代,才有可能去实现文化管控。——当然这里不是说清朝搞文字狱是对的,此处为回答为何以前的朝代不搞文字狱。
其次是清朝的文化问题,更是能充分检验一个人的理论功底——清诗清词在中国古典诗词的地位之高,无需多言,哪怕你把明清交际的陈维崧算明朝、清末章太炎等人算民国,盛清的诗词依然有龚自珍、黄景仁等人扛旗。至于清朝小说、围棋、麻将等市民文化的发展,更是百花齐放。
清朝思想史上的发展更是独树一帜,继两汉经学和程朱理学后,清朝经世实学达到新高度。哪怕同样抛却王船山、顾亭林、黄宗羲等明清交际和梁启超等清末诸思想家,中间的如王念孙,王引之等,以及最经典的戴震“以理杀人”,几乎可以说摸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门槛了。
5.那你如何评价清朝?
答:我们这代人没法正确评价清朝。但如果从我个人视角看,当代民族主义者看清朝更像宋人看唐朝。
一是王朝前期极为辉煌,但是被后人更多记住的是后半段落魄,而新朝也是在总结前朝教训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正如北宋人看唐朝,更多记住的是安史之乱、残唐五代乱世,是长安六陷、天子九迁。
而北宋的文人士大夫普遍对本朝有较强的合法性自豪感,特别是前期,眼里只有唐末五代的烂摊子以及收拾节镇中原一统的自豪,都认为本朝迎来了长久的稳定,认为本朝革除了前朝弊端,如重武轻文、重用胡人、穷兵黩武、皇室残杀等等。100多年来没有篡位的人,没有造反的贼,没有牝鸡司晨的后宫,没有爱抢儿媳妇的皇帝,没有爱找麻烦的太监。稍有瑕疵也可以有待将来。即使是在宋朝灭亡之后,有些南宋的遗臣还是认为本朝过唐不过汉,就是说我大宋虽然武力值不咋地,但是寿命比你唐朝多,好歹我占了一样。
——虽然这些在今人的视角无法理解,今人臧否历朝,版图是最直观的体现。唐朝比北宋版图大,唐朝就是比北宋厉害,北宋更多是被贬低为挫宋、弱宋。南宋更不用说了,完全没法和盛唐比。而且晚唐藩镇虽然严重,但朝廷好歹还能宣布下命令;北宋的燕云十六州、南宋的秦岭淮河以北干脆已经不再纳入版图了。
但是在宋人眼中,唐朝更多是酿成五代兵祸的元凶,是天下崩坏、异族乱华的根源,正如部分民族主义者如今将未能实现现代化归因为清朝。
二是皇族都有异族血统,被认为不是纯种汉人
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孙,皆不可使。玄宗才使肃宗,便叛。肃宗才使永王,便反。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程颐
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朱熹
这话现在的网友几乎无法理解,因为时间太远,千年前的李世民很自然被认为是汉人。但是时隔不远的北宋,则对鲜卑贵族统治的西魏北周有较深的印象。
三是都对开国太祖津津乐道,高度推崇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