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盘》作者回应各方解读,称「这是中国人特有的心意相通」,为什么我们会被这首歌打动?
本人来作答。虽说是本人,但对歌曲的解读本身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可言。还是那句话,作品一旦写出来,它就不属于我了。
首先,《玉盘》并不是一个常规意义上的“儿童节目”,对于我们这样写东西个人色彩很浓的作者,很明白我的榴莲一定是有人很喜欢,有人很讨厌。讨厌的人没有问题,榴莲也没有错——我必须诚实地说我在写歌时就不太考虑是不是会被别人喜欢。所以它践行自己的命运,冲上了春晚舞台,在纯童声演唱的基础上能有现在的传播度,的确出乎我的意料。
废话结束进入正题,一个作品获得市场层面的成功,幸运大概是最大的因素,在这个前提下,我想以个人理解来讨论它为什么会打动一部分人。
从音乐角度,它虽然不属于很“大众”的童声作品,但它确实是一个具有“集体性”的作品。小到创作层面:词曲作骨架,团队其他小伙伴进行了各个环节血肉填充,制作人组织大家多次磨合、群策群力,与我默契度极高的编曲王壹老师、各位乐器大佬们、录音师小宋老师和孩子们反反复复的“磨”……共同促成了大家看到的样子。大到社会层面:正如采访视频中所说,它是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音乐的律动和听众的心跳像某种印在血脉里的互文,被推动成了共有的民族情绪。
从歌词角度,我个人非常不喜欢逐字逐句地进行解释,不管对创作人还是听的人,你没听到的东西被我说出来,实在是没有必要。我们选择去听一段音乐,一定是在里面听到了自己的人生和心境,这个主体早就从作品转移到听者了。但我也想就此聊一聊我的一个创作习惯——我大概是一个模糊叙事践行者。比起“我爱你”,我更偏爱“我看见你”这样的表述。比如葫芦童声一首叫《你》的歌,唱父母,但整首没有“爸爸妈妈”,再比如《马戏团》,整首没有出现马戏团里面发生的事。听众听不懂吗?听众又不傻。这种模糊叙事带来的张力,中国人是非常擅长,也能够特别敏感地捕捉到的。
葫芦童声《你》https://c6.y.qq.com/base/fcgi-bin/u?__=GEDHJHxxtDCK @QQ音乐
葫芦童声《马戏团》https://c6.y.qq.com/base/fcgi-bin/u?__=wirBK2xxtiMj @QQ音乐
我说“看,那轮月亮”,你会猜我在追思纯真,或伤感无常,或遥望故乡,或追寻理想……我想,这大概是用词简单的《玉盘》能被赋予各种层面诠释的原因之一。
我们中国人是特别在乎来处和去处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所以当我用我们共有的方式来表达些什么,你就会想到我们共同走过的来时路,望向我们要去的地方。这是基因,是共鸣。
考虑到关于这首歌已经作了不少解释,所以今天就挑挑拣拣说了一点。谢谢大家关注我的榴莲。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