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有哪些令人敬佩或者令人恐怖畏惧的细节?
论搞政治,西方最有能耐的是英国,只有它可以和中华一较高下而不落下风。
与英国的老道相比,美国都属于是愣头青,出招一点章法都没有,能有今天的地位,全凭力大砖飞。
最能体现中美英三家政治水平的,是1949年围绕香港问题的较量。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打过长江,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土崩瓦解。
进军过程中,中共中央最关注的并不是蒋介石集团的负隅顽抗,而是美英等西方大国会不会以武力阻止解放军。
在当时,最有理由干涉的是美国。
原因也很简单,蒋介石打内战就是它扶持的,要是真丢了大陆,美国之前的天量援助就全部打了水漂。
最没有理由干涉的是英国,英国在二战中损失太大,原来的殖民地处处造反,根本没有精力再来干涉中国。
然而,现实却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最应该干涉的美国,好像脑死亡了一样,没有作出任何实质性反应,坐看蒋介石败退台湾。
等新中国都成立了,美国政府才发了几项不痛不痒的声明。
而不应该干涉的英国,反而用武力直接介入,紫石英号驱逐舰炮击我军,我军强力反击,双方都损失惨重。
紫石英号事件爆发之后,远在伦敦的英国政府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态度极其强硬,以各种手段逼迫解放军道歉、赔偿、放人。
如果解放军不照做,丘吉尔甚至叫嚣要派两艘航空母舰到中国来,以示大英帝国的尊严不容侵犯。
面对英国的嚣张,中共不可能让步,你强硬是吧,那我就比你更强硬。
解放军几次发表声明,对以丘吉尔为代表的英国政府冷嘲热讽,双方关系搞得非常紧张。
当时的苏联、美国,都以为中英马上就要大干一场,远东局势即将出现重大变化。
可事情接下来的走向,却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中英表面虽然闹得凶,但都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紫石英号只是一个由头而已,双方都想通过这个事达到其他的政治目的。
英国考虑的是香港问题。
英国担心解放军会趁机解放香港,必须提前试探一下中共的立场,看香港问题有没有谈的可能。
中共考虑的是打破西方封锁问题。
新中国虽然选择“一边倒”倒向苏联,但主观上并不想彻底搞坏与西方的关系,如果能够争取到英国的支持,对于新中国打破西方的外交封锁,是大有帮助的。
大家知道紫石英号是怎样躲过层层封锁跑出长江的吗?
紫石英号长期滞留搁浅,早就没有油料了,没有油料的军舰,别说跑出长江了,它连开都开不动。
是毛主席、周总理亲自下令,主动给紫石英号提供了一些油料,这才让它偷偷逃走了。
中共不希望这件事影响到中英建立外交联系,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让紫石英号偷偷跑掉,这样双方都好下台。
搞政治,既要讲原则,又要讲谋略。
194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兵锋直指深圳河,四野将士们摩拳擦掌,就等中央一声令下,彻底收回香港。
港英当局顿时慌了手脚,以他们的武装力量,是绝对挡不住解放军的,只能向伦敦紧急求援。
伦敦也没有办法,它根本吓不住新中国,只能干等着事态发展。
就在这关键时刻,中央军委命令解放军停止进攻,并由外交部放出风声,只要港英当局答应三项条件,香港就可以暂不收回。
不能把香港用于反对新中国的军事基地,不允许香港进行破坏新中国威信的活动,在香港的中国人必须得到保护。
很明显,这三项条件并不是冲着港英当局去的,港英当局答不答应根本就无所谓,新中国真正在乎的,是伦敦的态度。
我已经对你释放出善意了,你该如何回应我?
英国也是千年的老狐狸了,它马上就捕捉到了新中国发出的信息,立即投桃报李。
1950年1月6日,英国承认新中国,并同时解除与蒋介石政府的外交关系。
在西方大国中,英国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虽然后来的建交谈判历经波折,但意义依旧非常重大。
不仅如此,此后的朝鲜战争中,英国也起到了牵制美国的重要作用。
英国人说,不要打朝鲜战争,和中国结成死仇没有意义,苏联连一枪都还没发呢,美国人说,不对,我们要保卫自由世界;
英国人说,把韩国、台湾、琉球让给中国人算了,得到了这些,中国人就会主动与苏联翻脸,美国人说,什么?你要背叛盟友?这也难怪,你们英国人背叛盟友不是一次两次了。
英国人说,不要听麦克阿瑟胡说八道,不能武力攻击中国本土,更不能对中国本土使用核武器,如果美国要一意孤行,英国坚决反对;美国人说,这次听你的,把麦克阿瑟撸了。
实事求是地讲,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在建国初期,英国在外交上确实是帮助了新中国的。
如果美国当时不那么意气用事,选择听取英国的建议,手腕再圆滑一点,中美关系很可能就不会走到那么糟糕的地步。
后来,朝鲜战争爆发,西方全面封锁新中国,香港就成了大陆与外界联系的唯一渠道。
像东南亚的橡胶化工,志愿军急需的盘尼西林和青霉素,都是通过香港这个渠道搞到的,现在大家所津津乐道的霍英东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对这一切,港英当局是心知肚明,可他们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整个西方都对新中国谈虎色变,恨不得断绝所有往来。
唯有英国,一边骂着新中国,一边和新中国做着生意。
而新中国呢,一边喊着英国是美帝国主义的狗腿子,一边又通过香港和西方做生意。
中英两国的政治谋略,够美国人至少再学1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