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司马迁对霍去病的评价不高?

发布时间:
2025-04-03 14:25
阅读量:
0

因为有些话司马迁不方便说。

《史记》对于汉武帝一朝的武将中最浓墨重彩的有三人,他们分别是李广、卫青以及霍去病。

司马迁不方便说的话,就藏在他对这三人的态度中。

司马迁最推崇的当属李广了,不仅专门花了一章为他列传,还不吝赞美之词。

至于卫青、霍去病,两个人只有一章合传,而且在《佞幸列传》里还特意提到了他们的名字。可见司马迁对他们俩不是那么待见的。

而在卫青与霍去病之间,司马迁明显更喜欢卫青。

在他的笔下,卫青非常大度、心胸宽广,而霍去病则显得有些小心眼。

李广自杀,与卫青无关,但是李广的儿子李敢却迁怒于卫青。结果霍去病看不下去了,找机会把李敢给杀了。

春秋笔法,懂的都懂。

以司马迁的素养,这些事情本身肯定是发生过的,至于到底谁好谁坏,那可就不好说了,全看作者的喜好。

所以,司马迁最推崇李广,卫青次之,至于霍去病,司马迁的评价是最差的。

而我们分析这三个人的经历。就会发现一个秘密:司马迁是反对汉武帝对匈奴大规模用兵的。

先看看司马迁最为推崇的李广。

要知道,在很多人眼里,李广就是徒有虚名,他率军出征,就没什么像样的战果。几乎每次都是铩羽而归。

其实,人们一直误解了李广,李广是有大才的,只不过他最擅长的是打防守战。这么说吧,汉武帝一朝,最擅长打防守战的,只有李广一人。

李广是在汉文帝时期参军的,汉文帝就曾评价他,如果李广生在汉高祖刘邦的年代,以他的能力,可以封个万户侯。

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汉文帝可是文景之治的开创者,他看人的眼光可不差。这足以说明李广的能力是很强的。

纵观李广在汉文帝、汉景帝两朝的经历,我们也可以看到,他非常受重用。

他先是担任陇西都尉,后升任陇西太守,此后就不断调任,先后担任过北地、雁门、代郡、云中郡等地的太守。

这其实是不正常的。因为这全是平调,而不是升官,调任也过于频繁。正常来说,当时一个官吏如果表现得好就会升官,表现一般就继续留任,是不会出现这种频繁平调的情况的。

朝廷这么做,只有一个解释:缺乏像他这样的人才。

要知道,从汉高祖刘邦开始,汉朝对待匈奴的策略就是和亲。但即使如此,匈奴还是会时不时犯边劫掠。

毕竟匈奴那么多部落,有些小部落分不到和亲的好处,那就只能自己抢了,对此匈奴单于也管不住。

而善于打防守战的李广正是当时匈奴的克星,匈奴打哪里,朝廷就把李广调到哪里。

据《汉书》记载,匈奴大军当时犯边都是躲着李广,如果听说守城的将领是李广,直接绕道走。说明匈奴人明白,攻打李广守卫的城池,与作死无异。

广在郡,匈奴号曰“汉飞将军”,避之,数岁不入界。

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对待匈奴的策略转变,有守势转为攻势,开始主动出击。

李广虽然打防守战很在行,但是率军进攻就不是他的强项了。因此他屡屡率军出击,都是无功而返。

其中表现得最好的一次,还是打的防守战。

当时李广率领4000将士出击,可惜运气不好(李广运气就没好过),遇到了匈奴左贤王率领的四万大军。李广陷入十倍之敌的包围,结果他硬是抗住了敌人的攻势。

最终,匈奴左贤王看拿他没办法,只好收兵。

所以说,李广不是徒有虚名,只是在汉武帝那个时代,一个只擅长打防守战的将领是不可能有机会建功立业的。因为他无法立下战功。这便是“李广难封”的真相。

我们再来看看卫青和霍去病,他们的发迹,全都仰仗在汉匈战争中的惊人表现。

龙城之战,汉朝派遣四路大军并发,包括李广在内的三路大军都失败了,唯独卫青的部队凯旋而归。而且还捣毁了匈奴的祭天圣地龙城。卫青一战成名。

漠南之战,卫青率领汉军大败匈奴白羊王、楼烦王,将河套地区纳入了汉朝的势力范围。

高阙奇袭战,卫青率领汉军突袭匈奴右贤王所部。匈奴右贤王仓促应战,不敌,仅带着几百人逃窜。

定襄北之战,卫青再次率领汉军出征,斩获匈奴一万多人,但是这次汉军也损失不小。

值得一提的是,此战中霍去病仅率领八百骠骑奔袭几百里,偷袭匈奴的大后方。斩杀两千多人,劫掠财物无数,还俘获了一些匈奴贵族。

这是霍去病和他的“霍式闪电战”第一次登上历史的舞台。

河西之战,霍去病率领上万汉军两次出击,孤军深入,奇袭匈奴后方。第一次斩杀敌军九千人,第二次斩杀敌军超过三万人。俘获匈奴贵族,已经粮草辎重无数。

漠北之战,汉武帝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匈奴问题,倾尽国力。由卫青、霍去病各率领五万人出兵征讨匈奴。

卫青击溃匈奴单于的主力部队,可惜由于负责绕后的李广迷路,让匈奴单于给跑了。

而霍去病那边,继续采用“霍式闪电战”,长距离跋山涉水绕道匈奴人的大后方,击败匈奴左贤王所部,并在狼居胥山举行了封禅大典。

此战,汉军共斩杀匈奴士兵七万多人,而汉军的伤亡大约是两三万的样子。这一战彻底将匈奴人赶到了大漠深处,使得汉朝几十年都不再为匈奴说扰。

从三人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表面上看是推崇李广,对卫青、霍去病评价不高。实际上是针对三人的作战方式。


他借此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他觉得对待匈奴,应该采取守势,而不是攻势。他是反对汉武帝大规模对匈奴用兵的。

但是汉武帝是皇帝,司马迁是臣子,臣子是不能随便说皇帝的不是的。说以这些话他不能明说,只能采用春秋笔法在李广、卫青、霍去病等人身上做文章了。

司马迁为什么反对对匈奴大规模用兵呢?倒不是他迂腐,而是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罢了。

司马迁从小熟读史书,熟知历史典故。而且他还是一个实干家,他年轻的时候花了大量的时间周游天下,大江南北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对于汉朝的全面了解远超当时的朝中官员。

这样的一个人,他的格局、眼光自然是不会差的。

站在司马迁的角度来看,匈奴之患,算不上什么大事。毕竟汉匈之间的实力差距是巨大的。

这不仅是国力的差距,更是军事实力的差距。汉匈之战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相较于汉匈之战的规模,匈奴每次犯境劫掠,只能算是小打小闹。

毕竟以匈奴人的水平,他们想要攻下一座城池,基本是痴人说梦。他们最多也就只能劫掠一些村镇。

对此,只要在重点地区驻扎一定数量的军队,并派人定期侦查防范就可以了。一旦匈奴犯境,让城外百姓进城躲避,汉军再给予匈奴军队迎头痛击即可。

最好多来几个像李广那样擅长打防守战的将领,让匈奴人占不到便宜。时间久了,匈奴人自然不会再犯边了。

毕竟匈奴人犯边是因为草原上物资匮乏,如果他们每次出兵都捞不到好处,甚至要赔上一些人,自然不会再来。

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匈奴人一听说守城的是李广,直接绕着走的原因。赔本的买卖没人做。

所以说,采取守势的话,汉朝的开销或者说损失是极小的。但是主动出击征讨匈奴就不一样了,这在司马迁看来是个赔本买卖。

别看每次汉军出征,所派兵力并不算多。但是开销可一点也不少。

首先,汉军是以骑兵为主,至少也是骑马步兵。这也是霍去病的“霍式闪电战”能够成功的重要条件。

然而马匹是非常珍贵的,虽然可以从匈奴那掠夺不少战马,但是这只能占汉朝战马数量的一小部分。绝大部分战马还是要花钱慢慢培养的。

这笔开销就是个天文数字。

其次,粮草辎重的开销是个无底洞。

在当时一个士兵一个月就要消耗粮食633石,而以当时的生产力,一亩田只能产一旦粮食,一户人家往往田地不超过百亩。

也就是说,六七户人家种一年地,才能供养一个士兵一个月。这还没算上他们自己要吃掉的粮食。

此外士兵还要吃肉和盐。当时,一石盐相当于十六石粮食,一石肉相当于十石粮食。

而且负责运送粮草的民夫一路上也要吃喝,这消耗是惊人的。

有人计算过,汉匈战争中规模最大的漠北之战,光粮食汉朝就要消耗6.3亿石,别说当时,这放在现在也不是个小数目了。

所以整个漠北之战,汉武帝发动举国之力,也才出动了十万大军。要知道当时汉朝的人口大约是3600万,就算按一百取一征兵,那也有36万人。

可见这开销汉朝承受不起,汉武帝只得严格限制人数。

除此之外,还有武器、甲胄、箭矢的消耗,这些都是天文数字。

所以整个对匈战争就是在烧钱,在司马迁看来,这是妥妥的亏本买卖。

很多人会说了,这笔账不能这样算,匈奴一直都是汉朝的祸患,匈奴不除,边境难安。

这种说法自然没错,但是我们也要考虑司马迁的立场,他是文臣。

其实在征伐匈奴这件事情上,文臣和武将的态度是截然相反的。武将们都支持汉武帝的计划,就连擅长打防守战的李广,都愿意放弃优势,以短击长。到了晚年还主动请缨。

原因很简单,武将只有打仗才能立功,才能加官进爵乃至封侯。卫青、霍去病就是靠着一个个战功才能位极人臣的。他们自然支持汉武帝。至于作战的开销,那不是他们操心的事情。

反观文官,在这场战争中他们是没多少好处的。他们能做的事情只有搞后勤。否则半点功劳都没有。

但这还不算最重要的,文官的职责是替皇帝管好大汉这个家。让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才是他们的责任,而大规模的对匈作战与这个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汉匈之战才打了一半,文景之治积累下来的庞大财富,就已经被汉武帝消耗殆尽了。后面汉武帝再想打仗,军饷和粮草辎重从何而来,成了一个大问题。

为此,汉武帝采用了一系列新举措,压榨国力。

一方面,他将货币、盐、铁都收归国有。

秦末汉初,经历了连番大战,百废待兴。为了快速恢复经济,汉高祖刘邦将铸币以及盐铁贩卖的权利下放,允许平民从事这些行业的经营。

所以汉朝才能经过短短几十年就变得富庶无比。

铸币、盐铁产业在当时是最暴利的三个行业,汉武帝将这三个行业收归国有,使得朝廷的收益瞬间暴涨。

当然,随之而来的则是原本从事这些行业的人通通破产。

另一方面,汉武帝经营国有企业。

当初各诸侯国都要向朝廷进献特产,但是这些东西的运数和存储耗费颇多。

汉武帝设置专门机构,将这些东西统一收购,然后统一运输销售。这就形成了最早的国有企业。

此举变废为宝,朝廷从中赚取了不少。当然,这也使得一些从事这些东西贩卖的商人受到了影响。

最后,汉武帝直接抢。

他对富人大肆收税。甭管什么身份,只要是富户,统统要交钱。

这招见效最快,而且由于富人是极少数,对天下安定没什么影响。不过说实在的,这种做法与明抢无异,让人很无语。

通过以上一系列举措,汉武帝总算是凑足了军费,这才能将汉匈之战继续打下去。但是这么做的副作用也是巨大的,汉武帝将天下人的口袋都榨干了。这种事情再来几次,会出大乱子的。

因此在漠北之战结束后,汉武帝也不敢锁边再和匈奴开战了,这后果他承受不起。

由此可以看出,司马迁反对对匈奴大肆用兵,并不算错。

但是还有一个疑问:卫青和霍去病都是征伐匈奴的主帅,为何司马迁对卫青的评价高于霍去病呢?

因为二人的战法不一样。

卫青用兵,特别是他成为大军主帅后,都是中规中矩,力求面面俱到。

比如漠北之战中,他先抓住俘虏手机情报,然后在布置战术,主力正面与敌人交战,而李广则率领偏师绕后拦截,防止匈奴单于逃跑。

这样的战法,非常稳妥。即使无法大胜,但是也不可能大败。

而霍去病打仗呢?除了“霍式闪电战”,还是“霍式闪电战”。这种战法,风险极大。一旦成功,那是一本万利的大胜仗。而一旦失败,就是大败,必然全军覆没。

还是回到文臣的立场。既然汉武帝拍板了,那这场仗必须打。

既然汉朝投入了如此庞大的财力来打这场仗,那就要尽可能提升胜率、降低风险,否者这些钱财都会打了水漂。

既然如此,文臣们更喜欢卫青还是霍去病就一目了然了。还是那句话,没人愿意做亏本买卖。

说实话,霍去病能够创造如此辉煌的战绩,运气真的占了很大成分。毕竟那个年代,没雷达、没对讲机,霍去病做判断全靠直觉。如果说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那他的实力真的爆表了。

总之,司马迁对霍去病的评价不高,倒不是霍去病本人有什么大问题。主要还是司马迁作为文臣看待问题的角度和一般人不一样。他考虑的是如何让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他反对对匈奴大规模用兵,也反对霍去病那种高风险的战术。他认为这些都是从汉朝的角度来看不划算的事情。但是汉武帝拍板的事情,他又不能公开反对,因此只能通过对李广、卫青、霍去病三人不同的评价来暗示了。

其实,这事情孰对孰错,汉武帝说了不算,司马迁说了也不算,应该留给后人评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