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俄乌以1比21交换遗体,俄乌战争双方的战损比大概是怎么样的?

发布时间:
2025-04-03 15:20
阅读量:
2

看了几个回答,相当无语。我先上一张官方图片:

年初乌方官宣

下面我原文引用元月10日《俄乌冲突中,俄乌双方伤亡大致是多少? 》中的文字:

总共7.1万名的失踪登记册中,不明身份的尸体有3200具;5332具尸体确认了身份,算阵亡;还有3923名确认身份者,算逃兵——这些是活已见人,死已见尸的部分——共计12455人。这样,登记册上还有58545人登记为失踪者,也就是上图59000人的数字由来(四舍五入)。
这5.9万人中,又有7500人被国际红十字确认为战俘,那么真正的失踪者——活不见人,死不见尸那种——有5.15万人(扣除四舍五入,实际51045人)。
按照“活已见人,死已见尸”部分12455人中,阵亡者占比69%,逃兵占比31%的比例来计算,真正下落不明的51045人中,阵亡者应为35211人,逃兵应为15834人。

现在俄方总共交还不到5000具遗体,死亡时间跨度从开战到现在(最新的一批也有不少两年前巴赫穆特牺牲的乌军),意味着我推算的“乌军失踪者”中的“阵亡者”35211人部分(数据截止今年1月1日),又有新近2500人被确认阵亡——当然,最终数字要看DNA比对的结果。我毫不怀疑,俄军将杀掉的或虐待致死的战俘也放了进来,可能还混杂其他人员——这里不展开。

以上就是交换遗体数字的全部意义——又有2500名乌军英灵,魂归故土,得以安息,家人也得到解脱。

考虑到2024年以来,俄军基本处于全线主动进攻,战线缓慢推进的态势,俄军新掌握的乌军遗体多于乌军,是符合逻辑的。

如果连这张图都没看过,那是后知后觉;如果从遗体交换数来推测两军的伤亡和交换比,那纯属缘木求鱼——在逻辑上,狗屁不通


本来算是回答完毕,但题中问到了“战损比”,我就偷个懒,将昨天的回答《俄乌战争当前的战况究竟如何? 》部分复制如下:

作为一个军盲,一个乌军战报的持续关注者,我更多是从常识和逻辑角度,基于各种公开信息,来分析两军的伤亡——最早在《俄罗斯的战报与乌克兰的战报天差地别,请问,你相信谁的战报接近真相?》之中,最新在《俄乌冲突中,俄乌双方伤亡大致是多少?》回答中,分析和估算了两军的伤亡数字。

本人分析的逻辑起点,是乌军战报的可信度——作为一个动态连续的、口径一致的、参数众多的统计合订本,经过了三年仍然无法被实质证伪。其数据不但被军事盟友的国防和情报部门广泛认可,还经历了来自乌军内外各种质疑的考验,且从未被俄军正式反驳,反而拙劣模仿了一阵子——只能说,各种统计误差肯定有,但主动地、系统性作假的可能性,在技术、动机和结果层面,都已无限趋近于零

最近三天俄军战损陡增

实际上,很多连续动态的战场数字都彼此关联,可以用来互相印证——除了那些被大家重点关注的,例如某些据点的得失、装备的可视化损失或土地面积收益等,还有些不起眼的,比方说前线每日交火次数——上图的战报日,两军在前线共交火198次,俄军损失1510人,平均每次交火损失7.6人。

每日连续交火数量曲线

我从近两日起,向前按照间隔20天的距离,连续选取五个观察日,数据如下:

年-月-日当日交火次数当日俄军伤亡当日平均伤亡/交火
25-03-3019815107.6
25-03-29157174011.1
25-03-0915011807.9
25-02-1625017306.9
25-01-26159172010.8
25-01-0617715508.8
24-12-1722616007.1

虽然选取样本很少,但一眼可知,过去三个月,俄军平均每次交火损失,稳定围绕7-8人的中轴波动——考虑到这个阶段的前线交火,主要是俄方主动发起的小组渗透进攻,该战损数字,在逻辑上极为符合战场现实。

更有意思的是,2024年12月16日,俄新任防长别洛乌索夫,在俄国防部扩大会议上,向普京当面报告,截止当天,俄军24年已招募42.7万名合同兵——这个数字,与乌军战报的24年(截止12月31日)的累计歼敌数字430880人,出现了惊人吻合。

乌军歼敌数量图

还有很多数据细节,但本文无意展开更多——在我看来,那些质疑乌军战报的人,根本就没看懂,甚至都没认真看过这份战报,更不可能理解这场战争——乌军每日发布的战报,正是乌战最可靠的实时战斗信息,没有之一。而这只房间里的大象,和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现象,在人类战争史上,是空前的。


现在是新年第一季末,继年初之后,是时候对俄乌两军的总体伤亡,做一个最新的估计。

沿用三个月前我在《俄乌冲突中,俄乌双方伤亡大致是多少?》中的分析方法,基于乌军战报,和小泽+扎卢最新双双披露的乌军确认阵亡5万人,结合一季度最新前线信息,同时参考 @CodeRyan 老师最新研究中揭示的一个明显而重要的事实:俄/乌阵亡交换比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呈现逐月加速升高的趋势:

黑色折线为俄/乌阵亡比例(右轴值)

在今年的第一季度,基于“绝不偏袒乌军”的保守原则,本文审慎地将前文中的俄/乌阵亡比由2.43上调至3,将原俄/乌战损比(阵亡+重伤)由原3.23上调至4,则该季度两军人员战损(阵亡+重伤)数量如下:

俄军:阵亡3.28万人,重伤9.04万人,合计12.32万人;

乌军:阵亡1.09万人,重伤1.99万人,合计3.08万人。

上面是今年第一季度的数字,与前文截至24年12月31日的数字相加,得到224以来的两军累计伤亡:

俄军:阵亡24.41万人,重伤66.99万人,合计91.4万人;

乌军:阵亡9.78万人,重伤17.77万人,合计27.55万人。

概括而言,今年第一季度,阵亡交换比是1乌3俄,战损交换比是1乌4俄;

224开战以来,阵亡交换比是1乌2.5俄,战损交换比是1乌3.3俄。

再次说明一下,以上数字可能高估了乌军伤亡,低估了俄军伤亡(尤其在库尔斯克),且轻伤均未包含——考虑到俄乌总人口四比一的比例,1乌4俄的交换比对乌军而言,并不乐观——但不妨碍以下判断依然成立:

此刻的任何分析,结果都不可能精确并被证实。但我深信,相比最初的估计,这些数字已经越来越逼近战场真相——这正是时间的力量

毫无疑问,如果对两军伤亡数字视而不见,根本不可能理解这场打了三年的全面战争。动则拿战线进退,和近期遗体交换比等数字来阴阳两军战损交换比的,缺乏基本的思考逻辑。


既然说到了伤亡,就稍微展开一下,讨论一个极致而残酷的底线话题:

什么是真正的安全保障百万人头才是——前苏确实在芬兰占到了领土便宜,但你看苏俄还有对芬兰主动开战的念头吗?目测每一万人头,即便和视人命如草芥的俄罗斯相邻,也可保一年以上的边界安宁。
终极安全保障,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出来的——“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正是西帅和乌军的职业责任,也是最好的安全保障。

该原文在《如何看待美国政府停止所有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回答中,但并非意气用事的暴论。

一个国家的战时兵力动员极限,实际上是个经济问题——由于战争的耗费极其高昂,且无论是人力还是军火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在全球市场中逐渐趋同,对双方都是如此——因此,对任何国家来说,在战时多少个平民才能够供养一个军人,最终是由人均GDP和国民人均财富决定的。

像以色列这样的高度富裕且全民皆兵国家,在最极限的战时,也只能做到20个平民养1个军人(实际达不到),其他国家是很难模仿的(某些奇葩国家不算)。本着绝不低估俄军的原则,我们假设俄罗斯的极限战时动员率是3%,也就是30个平民能供养一个军人,按照总人口1.4亿计算,其最大可用兵力约520万人

但是,这520万人,并非都是俄乌前线的地面作战兵力,而是包含全部军种所有任务的总兵力。另外,现代战争的一个军事常识是,作战人员约占总兵力三分之一左右(两个后援兵支持一个战斗兵)——按照绝不低估俄军原则,假定俄乌战争占用俄军总兵力的80%,其中又有40%是可用于前线战斗的步兵(也就是一个半后援兵支持一个冲锋兵),则俄军在乌战前线可投入接触战斗的总兵力,约为520 x 0.8 x 0.4=167万人——这是俄军的极限。

截止昨日,乌军累计歼敌数已经来到91.4万人,占167万人的55%——虽然有一部分歼敌并非俄正规军,但基本可以说,俄军距离可用兵力极限,已经死伤过半。

同样道理,考虑乌克兰3000万总人口和巨量外部援助(也许可以接近以色列供养水平),乌军伤亡也已经超出其极限可用兵力的一半:谁先逼近这个极限,谁才会真想停战。这场和时间赛跑的结果谁能胜出,目前还言之过早。

这里插一句题外话,如果美军地面部队介入乌战,他们能承受的极限伤亡,很可能不超过1万人,一旦逼近就会落荒而逃,比北朝军队还要差劲,北约军队同理。

(有乌友很正确地指出了问题,以上最大可用兵力的数字是个静态概算。一国在实战中的动态承受力,可能低于或高于这个数字——因为仅仅有人,并不能打仗)

乌军最近看似有点萎靡,但每天的歼敌人数仍然在四位数,新的动员和训练体系已经落地,正在进行的军团制改革,必然会实质提高作战效率——这些实实在在的动作,带来的军事能力提升,与俄军已经死伤过半的战争现实相比,未来两军的比拼关键,是前线交换比和战地医疗能力

是的,前线兵力交换比,和战地医疗能力,才是决定未来乌战的最底层因素。在C老师的图上,去年下半年开始的交换比趋势,显露了对乌军有利的一丝苗头。

新任中情局头子在国会作证

我之前说的“百万人头”,当然是个比喻——事实上,相比阵亡者,一个活下来的残疾军人,终其一生带来的沉重社会负担,一个活生生的行走反战广告,其影响力将覆盖好几代人,穿越不同阶层、不同执政周期甚至政治周期——这就是我说的“百万人头保百年安宁”的本意

自己杀出来的安全保障,与东方西方无关、与地缘政治无关、与有核无核无关、与任何协议无关,甚至和战争胜负也无关——这个终极的安全保障是双向的,由刻在两国国民基因里的,人类对死亡和残疾的天然恐惧和极度厌恶来背书,效力约能持续三代人。

国家也好,战争也罢,最终的主体都是人。只有人,才是战争的核心,两军的伤亡,才是真正的硬核战果

去年十月,前线战士视角

乌军正处于极度凶险的渡劫期,希望他们好运。乌友如我,无论战事如何,哪怕乌克兰最后灭国,自己心中朴素的反侵略信念,也不会改变。

以上是本军盲的两问一答,请@糖喵 @CodeRyan @波特图 @小楼玉笙 @约克公爵 @我竟无言以对 @施富德 @国乐jokerII @却道天凉好个毬 @禄枣福梨 @纠缠在苍穹 等老师们指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