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死的HE和直接BE之间有什么区别?
谢邀。
本狗血网文爱好者终于看到探讨这个问题的兄弟姐妹了!作为精神医学+心理学专业学生,想梳理设个话题很久了。
这次咱想简略地从“爱与死亡“的关系视角讨论这个问题。核心论点:观众爱看的是立体丰满的角色,是跌宕起伏的情节,更是角色在情节里展现出来的精神,是在死亡背景生生不息的爱。
展开讨论之前,咱想先列三个前提
前提1:角色具有人性。(是动物,妖魔鬼怪神也不要紧,只要追求爱,不是四大皆空就可以)
前提2:角色会死。(不考虑什么三生三世,轮回转生之类的跨越生死的设定)
前提3:角色主观上都是不想死的。(不考虑精神动力死本能的事儿)
第一种情况:普通HE
“两个主角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状态。虽然生命都有尽头,死亡是个非常客观且人人都会面临的自然现象,但是在故事完结的那一刻,两个主角依然安康且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虽然角色以后必然面临着死亡,但作者没写,读者/观众没想,二创没脑补,大多数人就不会再往下琢磨了。故事就到这,主角的情感状态处于一种:激情,亲密,稳定,恒常,安全,有归属且排他的状态。像极了我们理想中的“爱“,观众爱看。
第二种情况:只死一个。
这种情况非再分两种可能去讨论。
可能A,伴侣离世,另一方初心不改,毕生思之念之。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一方的死亡造成幸福生活的中断是实打实的悲剧,但另一方的坚持依然使ta的情感状态处于稳定恒常,有归属感且排他。只不过激情和亲密随着一方的离世会逐渐消失。但是有些作者会可以安排一些“睹物思人”“故地重游”“折柳寄思“甚至是“清明烧纸“的情节,能一定程度上弥补“亲密”这个要素。在这种情况下,死一个,也算爱,但不完全。在这种可能里还有个蛮狗血但很经典的设定,替死,比如一个为了救另一个而死。替死设定里展现出来的奉献与牺牲精神通常更容易满足观众对“爱情价更高”的向往。
可能B,伴侣离世,另一方移情别恋,另结新欢。好理解了吧。激情亲密没了,恒常归属排他也没了,啥也不是,这种一般在小说里叫人渣行为,在现实里叫“全天下男/女人都会犯的错误”。
第三种情况:双死
双死跟正常HE最大的区别在于故事完结时刻,角色不具有“幸福快乐地生活下去”的可能,白话就是:没以后了。虽然死亡对两个角色来说可能是悲剧性的,但是不改变两个角色之间的感情状态,爱依然在,观众/读者依然爱看。
角色的情感状态不再有变化,恰恰也是双死结局独有的特点。正因为角色不再变化,没有分手的可能,也没有出轨的可能,可太恒常了,可太排他了。俩人埋一块儿,同碑共冢化蝶飞,可太有归属感了。十成十的爱。
双死设定里,我个人感觉很有冲击力的两种场景:携手赴死,殉情。
携手赴死在原耽圈儿还是蛮常见的设定。之前看过一个太太画的同人图,忘了是哪个ip,内容大概是:战场上攻受俩人紧紧抱在一起被箭扎成刺猬,一纸画面,半纸血红。在这种类似的场景里,“亲密”是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呈现的。从物理距离上,真正做到了生死相依。从心理上,主角能携手赴死体现了理想信念高度一致。鲜明且极端地展示了什么叫亲密,这种亲密甚至是普通HE展现不出来的。
殉情设定里,强调一个“先后脚”,一个死了另一个立马跟上,主打一个“奈何桥上等等我“。一样的,时间上的临近和理想信念的趋同,也能让读者感受到亲密。
当然双死还有其他设定,但是只要设定符合受众对爱的理解,死不死的无所谓,死的是角色,不死的是精神。
再次重申:观众爱看的是立体丰满的角色,是跌宕起伏的情节,更是角色在情节里展现出来的精神。
另:当然,除了死亡和爱,这个话题还有其他的切入点,比如死亡和存在,比如死本能……还是很有意思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