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难道意识不到英制单位有多愚蠢吗?

发布时间:
2025-04-10 14:55
阅读量:
2

我以前也不理解,后来自己做木工修理干活才理解 英制太方便啦, 这个是给干活的人设计的,以人体自己为度量衡,从工具钉子到木头水泥之类到房子家具花园形成一整套自洽系统

华氏度是体感。100是人能在户外活动的极限,热浪 ,要预防中暑。90度就热了,开始冒汗,穿背心汗衫。 80度有热,但是不难受, 穿衬衫 汗衫。 70度,春秋天温度自由度最高穿搭也方便的温度,最佳体感。 60舒服,穿个长袖,卫衣外套,薄外套。 50°F = 凉,需要穿厚点外套。40度有点低温,得有保暖性的衣服,毛衣,羊毛大衣。30度,寒冷,需要羽绒服了 。每十度就有一套这个温度范围之类穿搭的衣服模版。

摄氏度的设计是纯理科式:0°C是冰点,100°C是沸点,非常对称、适合实验室。 但现实生活中,人类感知温度的范围主要在 0~40°C 之间,跨度小,数字变化快,看起来没那么“有节奏”。

• 比如:

• 36.5°C → 正常

• 37.5°C → 稍微发烧?

• 38.5°C → 低烧?高烧?

听起来好像差不多,其实体感差很多

而:

• 体温 99°F = 正常略高

• 100°F = 警觉

• 103°F = 明显发烧,需要看医生

就非常清楚、方便判断

华氏度 = “人类体感专属的温标”,更贴合人体温感和日常体验, 每10°F代表一个穿衣或活动策略, 更方便理解体温、感冒、室温、洗澡水、天气……

其实华式不光光体感 ,华氏度设计背后有大道理,比如如今全球冰箱冷冻室设定为0°F ,这是华氏温标历史零点 + 食品安全最佳点,背后涉及了一整套物理现象、生理反应、微生物代谢限制,以及冰箱压缩机制冷效率工程参数优化等跨学科原理。这个得写一大篇,此处省略。






英里:英文中就是一千步…这个词来自拉丁语 mille passus,意思是“一千双步”,古罗马军队的“1步”不是我们的一小步,而是“双步”(double step)走了600步,就是0.6英里,换算成米就很麻烦。

当有人说某地点距离1英里时,我们可以想象大概要走2000步、约20分钟能够到达,。很多健身手环和计步器默认:2000 步 ≈ 1 英里,10000 步 ≈ 5 英里

开车每小时60英里,一分钟一英里,GPS提示下个出口10英里,约9分钟要变道,10分钟出去。 一个街区的含义约1/10mile。这种感受与人体体力和时间直觉相吻合。

再例如珠穆朗玛峰高29,032英尺,这听起来或许没有“8848米”具体,但登山者可能更直观地将其转化为脚下一步步累计的英尺高度。飞行高度用英尺,使飞行员对离地高度有直觉认识:1万英尺相当于约2英里高,大致是地平线上可见远山高度的几倍。总之,在行走和交通领域,基于人体步幅和速度经验的英制单位,让距离和速度变得具象可感,人们无需严格计算就能判断远近快慢。



英寸英尺太好用,非常形象 visualize, 比如买鞋都是7,8,10码…. 很少用22.45厘米,比如买西装都是38,40,42…. 没人买9x.xx厘米的吧,买西裤就是30,32… 没人买81厘米。买布料的时候用yard,2 yard刚好可以做一条裤子或一件衣服。

大拇指的长度就是一英寸, 3inch = 1 palm, 3 hand= 1 foot. 3 hand= 1 foot. hand 至今都是侧量马的肩长, 12 inch=1 feet ,其实就是人脚尺码,是典型成人鞋长,说一英尺长的鞋大致对应44码左右的大鞋(鞋码比较复杂点)。如5英尺8英寸表示一个人身高约173厘米——这是一个成年人的常见身高,人们可以想象为“5个脚的长度再加几根手指宽度”那么方便。

再比如 英寸用屏幕这种消费电子领域,它非常适合人的直觉判断:

• 5-6英寸:手掌可以握住(手机)

• 13~17英寸:笔记本电脑的屏幕尺寸(小中大)

• 24~27英寸:桌面显示器的大小

• 55~75英寸:适合客厅的电视

人体感知范围内,1英寸 ≈ 一个指节长用来想象屏幕尺寸刚刚好, 你会觉得“27英寸显示器”听着顺口,有画面感,但“68.58厘米显示器”就太拗口、没感觉了

同理 3 feet=1 yard。 门长=7 feet。你买办公桌面,不是4 feet,就是6feet。 一个人坐下来占据2feet, 所以三人沙发是6feet, 四人沙发是8feet。男人一般6feet (182)女孩一般5尺5(165)。 6feet 床就是queen, 7尺床就是king。 一般的门长=7 feet。 等到你买房子买家具的时候 英尺英寸非常形象,非常好理解,比公尺强太多。例如“这个房间大约12英尺乘15英尺”,这让人很容易凭借一步约一英尺来想象空间大小。如果用米来说“3.6米乘4.5米”,反而缺少一种身体上的直接感受。有经验的人走几步就大致明白房间有多少英尺见方。


房屋建筑中,木材和管材等规格经常是以英尺定长,一根2×4木材标准长度8英尺,工人师傅量取时往往直接以工具或身体记号每隔一英尺做标记锯截,不用每次换算厘米。正因为1英尺如此接近人体尺度(差不多相当于成年人前臂和手掌加起来的长度),在家居环境下拿手边物品比画一下就能估计几英尺,无需严格测量就能做出决定



城市规划里,更是英尺英寸的天下,

马路宽度(Road width)• 城市主干道宽度通常为 60~80 英尺, 住宅街道一般约 40~50 英尺

• 一条车道宽度 ≈ 10 或者12 英尺(卡车道通常更宽)

比如:

• 4条车道(双向)+ 两侧人行道 →

= 4×12 + 2×8 = 64英尺, 你会用19.5米来说吗

2. 人行道宽度(Sidewalk width)

• 典型城市人行道:4,6,8 英尺

3. 楼层高度(Ceiling height / Story height)

• 普通住宅:8~9 英尺( 2.4~2.7 米)

• 高档住宅:10~12 英尺

• 商业写字楼一层:12~14 英尺

• 办公楼常层高 = 13 英尺(楼层) + 2 英尺(吊顶/管线) ,你会用4米57厘米吗?


4. 停车位尺寸(Parking space)

• 普通停车位:9 英尺(宽) × 18 英尺(长)

• 残疾人停车位:12 英尺宽

• 车道宽度(供掉头/进出):24 英尺

1 cup 基本就是常见咖啡杯(mug),16cup=1 gallon, 一个牛奶罐。 每天喝8杯水就这么来的。其实就是半加仑。 8oz=1cup。

讲讲重量单位

磅,一磅大约等于市集上常见的一块肉或面包的重量,这使得普通人对“一磅”的分量很有概念。值得一提的是,磅跟中国传统的“斤”有些相似——一市斤现为500克,和1磅约454克比较接近。因此,无论是西方的磅还是东方的斤,都是古人选择了一个便于携带和感知的重量单位作为日常基准(例如一磅左右的物件通常可以单手拿起,而更重的单位则需要双手或借助工具)。在英国,过去还有使用“石”(stone)作为体重单位的习惯,1石等于14磅 。“石”字面就是石头,反映了古人用一定重量的石块来衡量大宗物品,人的体重经常用多少“石”来表示。由此可见,无论磅还是石,都来源于人能直接感知的重量(手能提起的重量或常见物品),具有浓厚的日常生活气息。

现代1常衡盎司约等于28.35克。盎司作为较小的重量单位,非常适合日常生活中小件物品和食材的度量:约30克的重量大致相当于一片面包的重量或一小块巧克力的分量,这正好是一口两口可以吃掉的量。这种尺度让人们在厨房中无需精密电子秤也能凭经验估计。例如,“一汤匙的黄油约等于半盎司”,“一只中等大小的鸡蛋约重两盎司”,这些经验都有助于烹饪时直观拿捏分量。传统上,英国和美国食谱中常用盎司来标示少量配料的重量,而人们通过反复实践,往往对“一盎司”能形成肌肉记忆般的概念(如一把干意面、一撮调料的重量)。这样,当看到食谱需要2盎司坚果时,即使没有精确称量,凭直觉抓一小把也不会相差太多。 再比如还能转化为体积, espresso咖啡的一个shot 打出来的一个标准单位浓缩咖啡就是一盎司。一瓶气泡水就是12盎司,一瓶塑料矿泉水是20盎司。1盎司糖大致相当于2汤匙(two spoons)的体积,一盎司水约等于30毫升.


平时去买一袋苹果重约5磅,拎在手里有明显的坠重感;一块牛排重8盎司,大致半斤左右,大小约相当于手掌心,属于一人份的合理食量。这样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能通过这些单位直接与人的主观感受挂钩。

英制一个大优势就是 那种12进制、16进制、3进制的切分更符合人类习惯(比如12英寸、16盎司、3英尺),因为这些数容易被分割成常用份额(2、3、4、6),10 只能整除成:2 × 5,12 可以整除成:2, 3, 4, 6

所以你要分一英尺(12英寸)给几个人或几块,不管怎么切,几乎都有整数结,更适合分工和交易。 一米的三分之一就是33.333333….cm, 无限循环小数了。 木工切板子时:一根 1 英尺的木条,如果你要三块,就直接量 4 英寸,不用处理小数; 布匹裁剪:1英尺宽布料分 6 份,每份 2 英寸,完全无废料;

1盎司(ounce)= 1/16 磅(pound)的优越性

16这个数字的妙处:16 可以被 2, 4, 8 整除(甚至还能拆成 ½、¼、⅛、1/16),在食品、药品、配料中非常方便。比如 烘焙配方:黄油用半磅(8盎司)、糖用1/4磅(4盎司)、可可粉用2盎司 → 都是整数!西方厨房常用的量杯、黄油包装,都直接标出这些“1盎司、2盎司”的单位,非常容易掐准手感。但是一千克比如八分之一 = 125克(还行)但 1/16 = 62.5克 → 没那么好记,也不好秤。

英制时间单位其实也是这种分割哲学的延续

• 1小时 = 60分钟,1分钟 = 60秒

• 60 = 2 × 2 × 3 × 5 → 可以整除成 2, 3, 4, 5, 6, 10, 12, 15, 30……

四分之一小时 = 15 分钟

六分之一小时 = 10 分钟

整个时间系统方便“掐点”、“对时”、“安排工作”

和“12英寸 = 1英尺”的设计哲学如出一辙

英制单位的优势而在“可分性”与“人性化”,它适合日常生活中快速估算、分工合作、口头约定、现场切割,是非常“为人而设”的单位系统


综上所述,英制单位体系之所以被称为“天然统一的”,正是因为它以人体为尺度构建,在长度和重量上都选取了贴近日常人体经验的基准。这些单位源自我们的肢体、步伐或日常器物,因而彼此之间在感官尺度上形成了和谐的等级:从英寸到英尺到码到英里,如同从指节到脚步再到里程;从盎司到磅,如同从一口的份量到一手可提的重量。对于衣食住行中的种种场景,这种单位体系提供了便利:人们可以凭直觉估算尺寸和重量,在粗略判断上迅速得出结论,而不必每次都依赖测量工具

相反,公制才是任性而为, 如果你不认为它很愚蠢的, 因为公制随意定义的,比如米是怎么来的,1789年 法国大革命,民众暴动杀死法国国王和王后后,法国革命党人要和封建旧制度脱离,建立新世界,要彰显无神论者理性的力量,要彰显民族国家民族主义,所以 国民公会命令 法国科学院组织一个委员会来标准的度量衡制度。委员会提议了一套新的十进制的度量衡制度,并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子午线四分之一弧长的从地球赤道到北极点的距离的千万分之一作为标准单位。他们将这个爱国主义的单位称之为mètre,意即“测量”,

这个米是法国人亲自去测量法国敦刻尔克到巴塞罗那的子午线长度, 然后计算出来的得出近似值:1米 ≈ 39.37 英寸。 当然后来科学证明,它的长度并不严格等于地球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一。

所以也不是啥理性思维千思万虑尽心设计抽象化的结果,完全是法国大革命后革命激情之下的一冲动。

有了米然后就得到了重量度量衡,这个一千克 = 1升(1立方分米)纯水在4°C时的质量,为什么这样定义?

• 因为水是人人都熟悉的物质

• 4°C 是水密度最大的点

• 所以,这个定义便于实验和教育推广

拿破仑用军事胜利把这套度量衡用暴力手段强行推行到德国 意大利 西班牙 奥地利后来几乎全欧洲,用来和英国竞争的。到了19世纪末法国、德国、日本等继续推行米制,随着这些资本强国的影响力扩大,SI单位也随之扩散。

所以公制建立的背后逻辑是掌握新政权的精英在要推翻波旁王朝之后,特别是处决在路易十六和王后之后,为了建立一种“去教会化、去王权化”的新秩序,换句话说,它本质是政治产品,不是生活需求的自然产物。 公制是一小撮知识精英“上层设计”的度量系统,是自上而下的“理性主义规划”,它的统一性并不来自民间实践,而是权威设计。

人体度量衡和英制是天然统一的, 日常生活非常好用。 英制度量衡是文明的老朋友,不完美但可靠,它不是冷冰冰的数字堆砌,而是人类与世界磨合千年的成果。它懂得人类的手有多大、腿能迈多远、房屋要盖多高。你说它“落后”?不,是你忘了人类从未靠抽象数字生活,而是靠直观、经验和感知理解世界。


而文明的本质,不是格式统一,而是让人能活得自在、表达准确、合作顺畅。英制在这些方面,不但没输,反而赢了好几个回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