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的发展会超过中国乃至达到发达水平吗?

发布时间:
2025-04-15 17:56
阅读量:
7

在越南生活过两个月,来说几句实话。1、越南虽然规定是“一夫一妻制”,当地的真实情况是,“一夫多妻”还是存在的!甚至很多男人会娶多个老婆,前提是财产雄厚,还要获得大老婆的同意。

刚落地越南,我在河内机场门口站了整整七分钟——不是为了等车,是在愣神。

心里有种被欺骗的感觉。

不是被别人骗,是被自己骗。

因为,在来之前,我以为自己要踏入一个东南亚的“小清新王国”:骑着摩托的长腿姑娘,街边飘着法棍香味,傍晚夜市灯火通明,咖啡馆里文艺青年低头打字……

结果刚下飞机,厕所的味道就用实力打脸。洗手池泛着陈年水渍,纸篓像开了盖的垃圾山,我低头看了眼鞋边,居然已经踩湿了,不知道是水,还是别的什么。

想象里的越南是《小森林》,现实里的越南更像是《活着》。

街景和“村景”无缝切换:美好和破败永远在一条街上

河内的街头,很奇妙。

一边是彩色墙面、咖啡店外飘着音乐,另一边就是裸着电线的旧房、露天棚子里卖着不知放了多久的肉。

你无法分清哪里是市区,哪里是“城乡结合部”。因为在这里,美好和破败之间,从不设防。

我记得有一次从还剑湖出来,阳光正好,我心情大好,顺着地图走回民宿。刚走出步行街100米,突然眼前一黑——不是晕了,是街道整体换了个脸:

满是污水的巷子、低矮的房屋、贴着“搬家开锁补牙”三合一广告的门板,一个卖炸香蕉的老婆婆笑着冲我喊“hello”——她的牙只有三颗。

这种突变感,让我莫名想起国产恐怖片里的“镜像世界”。你明知道刚刚的美,是刻意营造的,但它依旧让你留恋。而你也清楚,眼前的破,是生活真相,可你就是本能地抗拒。

我笑了笑,继续走。但那个笑,酸得很。

美女是滤镜?

不得不说,越南的美女确实有点超出我想象。

尤其是第一次在胡志明的滨城市场,我原本是奔着米粉来的,结果在排队时,被前面一个女孩“晃了神”:白衬衫、高马尾、淡妆,皮肤白得几乎能反光。她低头点单时露出一截锁骨,瞬间让我感觉自己像个从山上下来的村民。

后来我才发现,在越南,看美女,就像在中国看绿植——到处都有。

特别是在城市主干道、大学附近、咖啡馆、夜市入口……只要你愿意看,每天都能刷到几张“人间高光照”。

但也别高兴太早。

越南美女最容易让你误判的一点就是:照片杀伤力极强,现实杀伤力中等,动态杀伤力有待确认。

什么意思?

你刷小红书或者TikTok,会觉得越南姑娘个个肤白貌美腿又长,穿着Ao Dai(传统长衫)像电影里走出来的女主角。可现实中,你一旦走近,会发现这个群体的“美”非常依赖角度、滤镜、灯光和对比度

她们普遍个子娇小,平均身高不算高,穿高跟鞋+紧身裤是标配;皮肤白的少,更多是偏小麦色,但五官确实很精致,尤其眼睛大、睫毛长,笑起来很“人畜无害”。

但这个“笑”你得分清楚。

服务行业里的笑,是营业笑;街头搭讪的笑,是套路笑;只有你偶尔在斑马线等红灯时,对面一个背着帆布包的女生冲你点头微笑,那才是“活的笑容”。

顺便提一句,越南女性的“装扮逻辑”很有趣。她们一方面特别爱打扮,浓妆艳抹、穿得精致,但另一方面,又极度防晒——哪怕三十多度高温,照样戴口罩、穿防晒衣、手上再戴两只手套。那场景,像一群“武装文艺分子”。

你会经常看到一个骑摩托的姑娘:上半身包裹得像尼罗河盗墓者,下半身却露着牛仔短裤,一边踩油门,一边拨头发,简直是“混搭美学”的巅峰表达。

有人说,越南美女崇尚“日韩审美”,其实更准确地说,她们在努力用外在精致来对抗生活粗糙。

而她们的“美”,也不是为了某个人,而是为了在这个混乱又快节奏的社会里,多一点资本、多一点自信,甚至——多一点生存空间。

所以,当你在越南看见美女,请不要惊呼“东南亚仙女多”。你看到的,是她们用心经营的表面。

至于她们的心思?和这个国家一样,藏得深,笑得甜,话不多,谁敢说自己看得懂?

夜市里的摩托声,是越南的背景音乐,也是它的“社交陷阱”

越南的摩托车,是一切故事的起点。

在河内或者胡志明,只要你走上街,必然会有摩托车从你身边刷地飞过,带起的风比你的头发还自由。

很多文艺小片会告诉你:那是浪漫的越南标志,像是骑着自由流动的诗意。

我去你的诗意!!

真实情况是:你走在路上,前有摩托,后有摩托,左边鸣笛,右边逼近。行人在人行道上根本没有“安全区”,有时走着走着,就一台摩托从你面前横穿过去,驾驶员眼神平静,仿佛你才是违规的那一个。

不仅仅是“路权焦虑”,更离谱的是:摩托车成了越南街头社交文化的一个隐形门槛。

比如你以为他是来载你的?结果是宰客的。

越南滴滴类似的网约车平台Grab,价格还算靠谱,但只要你稍微不熟APP,或者拦了一个没有挂牌的摩托,那你就进入了“报价大冒险”:

有时候说好的价格到了地方就翻倍,“你听错了”,或者“走错路”要加钱;更有甚者,明明写着5万越南盾,他硬说是5刀,眼神还特别委屈,像你亏欠了他十年感情一样。

刚开始我还讲道理,后来我学会装聋作哑,假装自己是韩国人。因为在越南,韩国人比中国人“待遇好”——至少不容易被当成提款机。

“吃中资饭,骂中资娘”:你永远搞不懂的越南式情绪

说实话,越南对中国人的态度,是这趟旅行最让我混乱的一部分。

我遇到过最极端的一幕是在胡志明市的一个海鲜餐厅。

一位穿着得体、会讲中文的女服务员一边给我倒茶,一边笑眯眯地说:“你们中国人啊,生意好,钱多。”

然后转身跟后厨用越南语嘀咕了一句,没想到被我同行的朋友听懂了——一句骂中国人的粗话,句式之精准,骂功之老道,绝对不是第一次用了。

这是个典型的“吃中资饭,骂中资娘”的场景。

不少越南本地人靠中企过活:开饭店、做配套、租地、打工,但对中国仍然有很强的历史情绪和文化敌意。

当然也有对中国文化着迷的年轻人,我住的民宿老板居然会唱《演员》,发音比我爸还准。他说:“中国的抖音真上头。”

是的,割裂、复杂、矛盾,是越南人对中国的底色。

所以在这片土地上做中国游客,要随时准备“被热情,也被防备”。那种感觉很像一个前任:你还想靠近她,但你知道她总在防着你刺她心口。

越南的年轻人:一边卷到爆炸,一边“直播摆烂”

别以为越南经济落后,年轻人就躺平。

错。

越南的城市节奏快得出奇,早上6点街上就开始卖早餐、送孩子、上班,像一台无声运转的“生活工厂”。

而且他们特别“耐心”,尤其在制造业和电子行业,一干就是十小时,中午一个吊床一挂,睡得比你年会还香。

我去参观过越南北宁的一家电子厂,工人几乎清一色20岁出头,每个都干得飞起,但工资却不高,一个月合人民币不到1500。

你以为他们会愤怒?不会,他们直接切换赛道——直播。

越南年轻人非常爱玩 TikTok 和 YouTube,且有一套自己的网红逻辑:喜欢在农村田埂上拍慢动作洗碗、用方言拍“傻憨风”段子、甚至直播吃蛇、吃蝎子……

不是为了文化,是为了变现。

躺不下的地方,只能蹲直播间。

你能看到很多女孩在咖啡店端盘子的间隙,也在直播唱歌,还得边回复评论。评论说“笑一个”,她马上营业;评论说“腿真细”,她嘴上笑着,眼神像在翻白眼。

咖啡和法棍的确很香,但香不掩“复制粘贴”的尴尬

有人说,越南是被法棍和咖啡包裹的民族浪漫。

我刚开始信了。

在河内老城区,我每天早上都点一杯滴漏咖啡+一根火腿法棍,看着骑摩托的大叔和穿Ao Dai(越南传统长衫)的女孩擦肩而过,的确有种“生活真美好”的错觉。

但错觉终究是错觉。

因为你喝三天就会发现,咖啡全是一个味儿,酸到齁人;法棍也都干巴巴的像隔夜馒头。

我问一家咖啡店的老板娘:“你们咖啡哪来的?”她说是统一进货,大桶装。至于法棍,也是某个大厂统一配送,每天三趟,分发到街头巷尾。

所谓“街头美食”,其实是统一模板+精致摆盘。

越南的小吃文化正在被流量消费和资本包装拖向“千篇一律”。表面是“文化输出”,实质是“可复制”的味觉幻觉。

在越南,文艺是滤镜,活着是本能

越南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对“异国文艺”的幻想,也照出“真实生活”的裂缝。

你看到的是滴漏咖啡,我看到的是滴水穿石的求生欲;你看到的是长腿小姐姐穿Ao Dai微笑,我看到的是她脚边飞驰而过的摩托车差点撞到一个5岁小孩。

这不是一个用“清新”可以包住的国家。

它太真实,真实到不讨喜,却又让你难忘。

有时候我会想:我们旅行,是为了逃避生活,还是为了看见别人的生活?

如果你来越南,只想拍照、吃小吃、发朋友圈,那你永远不会真正走进这个国家。

可如果你愿意多走几条小巷,多看几眼摊贩的眼神,多听几句出租车司机的牢骚,那你会发现——越南,不仅有文艺,也有挣扎;不仅有香气,也有刀锋。

这是一片被包装得太好、却活得太苦的土地。

但也正因为如此,才如此真实。如此让人,想骂两句,又忍不住回头再看一眼。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