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末 M2 同比增长 7%,M1 同比增长1.6%,如何解读?

发布时间:
2025-04-16 18:52
阅读量:
4

存款数据实在是太过惊人了。一季度三个月时间,人民币存款就增加了12.99万亿,平均一个与增加了4.33万亿,大家依然在疯狂存钱。

总体而言,货币增速还是可圈可点的,社会融资和贷款数据都保持了不错的增长,M2的增速也保持了7%,重点关注的M1的增速继续同比回正,在1.6%,这个数据和我们的资本市场密切相关。

这样的情况下,消费的数据自然不会太好.3月CPI的数据公布了,同比下跌0.1%,这已是该指标连续第二个月陷入负值区间。

这种背后是多重压力的叠加效应。央行调查显示,城镇居民储蓄率已攀升至38.2%的历史高位。

在房贷等债务的挤压下,居民部门杠杆率已突破65%,加上大家的预期并未出现拐点,某商业银行调研显示,63%的客户明确表示"非必要不消费"。

不过我们居民负债率的上涨,主要是资产价格下跌,负债的分子变化不大,但是资产的分母变小了。由此可见,推升资产价格上涨,应该当作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了。

目前看,这种消费收缩依然没有摆脱负面循环的局面。物价不涨,企业利润就会下滑,企业就会减少投资,压缩居民的收入,从而让居民进一步减少支出,这个问题,其实已经困扰了我们整整三年了。

值得注意的是,外部环境正在剧,全球的贸易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变,这意味着经济增长引擎必须转向内需,唯一能够依靠的也就只有内需。虽然我很乐观,但是从不盲目乐观,今年我们依然可以保持较高的贸易顺差,但是贸易总额非常可能出现同比下滑,只是进口的下滑会远远大于出口的下滑。

我们的确也出台了提振消费的计划。在收入端,应加快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动态调整,试点消费券定向发放;在供给端,需要放松汽车、住房等大宗消费限制;更关键的是完善社会保障网,尽快推出"国民基本医疗保险"等制度创新。但是,实际上直接财政刺激,就是3000亿的置换补贴,这似乎并不足以扭转预期。

可以说,只有雷霆手段的刺激刺激才行,如果做不到,还不如静下来,否则每次刺激的结果,都是资本市场高开就跳水。

打破"收入不足-消费不振-企业亏损-就业承压"的负向循环,才能真正激活14亿人的消费潜力。这不仅是短期稳增长的需要,更是我们经济机构从出口型,转向内需型最重要的支点了,这也是转型最好的机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