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结婚人数仅为89万对,为什么这么低?
根据人民大学的数据统计,在中国年轻人结婚的平均开销是33.04万元,这个数字还只是结婚的费用,没有算真正的大头买房买车的成本,如果全加进去,没有个50-100万简直不敢想象(折个中算75万)。
至于养娃的成本也是高的离谱,根据《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里面的统计,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把一个新生儿养到17岁,成本需要接近100万之巨,如果你还要管孩子后面娶媳妇的事,那这个成本就是100万+75万,几乎逼近200万的成本,这笔钱都可以直接买法拉利,或者去环球旅行了。
而2024年一线城市深圳的工资中位数大概只有7000块钱左右,也就是在深圳只有一半人的工资高于7000块钱,我们夸张点就以深圳当作全国平均水平去算,假设一个大学生22岁毕业,他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赚够175万?答案是不吃不喝21年。
我知道有人会说,那是养娃到17岁的成本,又不是要你一次性掏出来,你说得很有道理,但是咱们都是中国人就不要装外宾了,国内的情况我们都清楚,有两个现实摆在我们面前:
第一, 国内大部分年轻人结婚都会背负30年的房贷,未来30年的收入一大半都需要用来偿还债务,真正能用于育儿的资金,其实并不宽裕、
第二, 国内的职场非常魔幻,一边是65岁退休,一边却是35岁失业危机,有多少人敢保证,从自己的孩子出生到17岁,自己能一直拥有稳定的收入?
正是基于这两大现实,所以国内现在敢结婚生娃的基本只有三种家庭:
第一种是彻底想开了的,绝不鸡娃,给自己的孩子管口饭就行,按照以前那种放养的模式去养,这样成本很低,不会有太大的压力。
第二种是有一定财力的家庭,在结婚的时候手里还拥有大量的存款,能应付一些未知的风险,这样的家庭也有底气去生娃。
第三种则是体制内或者工作非常稳定的群体,他们虽然工资不高,但未来30年的收入非常稳定,能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不信你看看自己身边,敢生娃的是不是只有这三种情况?
就拿我身边的案例来说,好几位朋友要么就是单身未婚,要么就是结婚好几年都未生育,我问他们原因,他们说想过几年等房贷压力再小一点的时候再要娃,现在公司的效益也不好,万一怀孕被裁了那就芭比Q了
这就是现在年轻人的真实心态,就是因为财务压力大,所以哪怕是已婚群体都不敢随便要娃。
而且说到这里我还想到了另一个因素。
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婚不育?我们撇开性别叙事和女性觉醒这种说法,直接从本质上去分析,最近我看到一个新闻,说的是杭州某互联网大厂有孕妇拉横幅维权的事情,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
在国内很多公司,结婚怀孕几乎等于失业,某些互联网公司的领导甚至私底下会明确要求女性员工怀孕需要提前上报,为什么要上报?因为上报之后公司可以提前找人来取代你,以避免给公司带来损失,这种乱象也许不会发文件,但有很多公司就是在这样执行。
这就导致已婚未育女性成为了职场的高危群体,所以很多时候不是男方不想生娃,而是他老婆会问他一个问题,如果我生娃就会失业,你有没有能力一边还房贷车贷,一边养四个老人,还照顾好我和孩子?面对这样的灵魂提问,大部分男性都会陷入沉默,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年轻夫妻结婚好几年都不生娃的一个重要原因。
很多专家学者还有长辈无法理解年轻人的难处,一个劲的催婚催生,仿佛不生就是大逆不道,但就是没有人真正站在年轻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如果连自己都快养不起,生了娃请问谁来照顾?
而且不只是金钱方面的问题,现在国内就业市场畸形的地方在于,各大公司都在拼命的卷加班时间,有些互联网公司明确的在内部提出要求,哪怕你忙完了,也要熬到晚上9点,至于原因,也很简单,无非就是公司效益不行,老板看底下的人下班太早心里像被蚂蚁咬了一样难受,所以他会暗示你们部门的领导说工作是不是不饱和,然后你们领导为了应付老板,就会制定出9点以后才能下班的离谱规定。
这种卷加班时间的乱象,直接消耗了年轻人最后的激情,9点下班,回家一个小时的地铁,洗漱完躺在床上的时候已经快11点了,就这种牛马的工作状态,别说谈恋爱造人了,活着就不容易了,然后到了第二天早上7点半的时候,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到你的脸庞,你睁开眼睛想到了房贷车贷,生活的压力逼得你直接鲤鱼打挺,这就是现代打工人的日常。
我们摸着良心问问自己,就这种生活状态,结婚率怎么可能会不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