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当学渣是种怎样的体验?

发布时间:
2024-07-04 15:54
阅读量:
28

本科时在北大最终绩点2.816,大一上学期绩点1.8。现在在美国某藤校读经济方向硕士。先码住,之后来答

正好感恩节假期,来答此题。

作为一个如假包换的文科生,稀里糊涂进了某需要学高数B和线代的学院之后,噩梦就开始了。由于高考那一年文科数学异常简单,我破天荒地考出了高中三年最高的数学分数:150,就在各种亲戚朋友老师同学和招生组的鼓励下填报了某经管类院系。

应该说,我还是比较谨慎的。高三的时候在北大贴吧里看过一篇帖子是讲这个学院的,当时看完就感觉自己可能hold不住,因为在那个楼主的描述之下这个学院不仅学业压力不算小(当然,肯定比不上理工类院系)而且对社交能力,甚至家庭背景和颜值可能都有一定的要求。然而高考出分后,因为进了全省前十名,又有校长实名推荐来的60加分,自己就有点飘了。各种亲戚朋友和老师同学又认为“考出这个成绩,不报这个学院就可惜了”,我就没有坚持自己去法学院的想法,最后填报了这个学院。

我还记得填报志愿的那一天,其实离最终截止日期还有好多天。可能是因为清北招生组之间存在竞争的缘故,我和清华招生组老师电话沟通了几次之后,北大招生组老师就请我和家长马上去他们住的宾馆把志愿赶紧填了。到了之后,我又想继续问几个其他学院的情况,包括国关,外语等等。不过招生老师也一直让我就报经管类,关于我对数理基础的担心,他们也认为毫无必要,还专门让一个数院的学生和我讲数学有多简单……后来我还想再问,看对方也不是很耐烦就没有继续了。就这样当天在招生组的“注视”下,只填了这么一个志愿。不过这也怨不得别人,毕竟最后也是自己决定的。

但真进了学校之后,我才发现情况不妙。按照招生计划和招生老师的说法,这个学院的文理学生比例是1:1的,但实际上在招生过程中因为有各种各样的自主招生加分,保送政策,以及五花八门的其他项目,文理学生的比例实际是达到了1:4甚至1:5,还有很多竞赛生。很多理科学生高中时候就学过了微积分和线性代数,而我连排列组合都还没学到,数理基础确实是很薄弱的,在这种情况下北大期末给分还是按照正态分布来控制优秀率和各分数区间人数,我就很不占优势。至于课程难度,我们和物理学院学同一等级的数学基础课,化学学院居然还比我们少上一门。要命的是,这学院还把本来要讲一年半的所有数学课塞进了一年上完。大一上学期就要学完高数上和线代,大一下学期学完高数下和概统,后面还有些金经之类的高难度课程。各路大神在课程要求下还要卷实习,社团,学生组织,双学位。除此之外,在北大上学就像一场信息战。很多时候直系学长学姐所起的作用比你的实际水平还大。很多课的期末考试题目都不怎么变,你只要拿到了往年题基本就赢了一半。我的高中虽然也不弱,但是在这个学院确实没有什么直系学长学姐,因此就需要“自谋生路”了。

更糟糕的是,那一年我母亲查出甲状腺癌(现在已康复),在天津做手术,所以我更没什么好心情和斗志了。高数大课在早上八点,人特别多,去的晚一点就占不到好座位。我坐在教室后面看不太清黑板,有时也听不清楚,更加昏昏欲睡。

当时的寝室关系也不能算融洽。有几个室友很骄傲。他们都是各省的理科前十名,有一位还拿过物理竞赛的国奖。在宿舍的时候,互相之间经常冷嘲热讽。有一次,一个室友高喊“哎呀,我挂科了!”细问之下发现他得了93,答曰“没到95不就是挂科吗?” 还有一次,另一个室友当着所有人面,不顾我在场,大声地骂所有文科生都是s b。

更离谱的我本来不想写,但是想想还是加上。大三时候。其中一位有一天跟我说,给你20块钱去下楼给我买个午饭,反正以后你也找不着啥工作,现在就适应适应送外卖吧。这可能是句玩笑话,但在当时的我听来非常刺耳,很不舒服,感觉不受尊重。但我想这也确实反映了北大一部分人对待“弱者”的态度。这个经典场景和这句经典名言我一直记到了现在。

总之无论如何,种种因素的影响下,我心情特别不好,越来越弃疗,到了期中考试的时候,高数才得了18分。到了期末的时候,虽然并没有挂科,但在我退了一门课的情况下绩点才1.8,好几门课才得了六十几分。

这里要提一下另一件事。还没报考的时候,招生组的成员信誓旦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的学生进了学校后有各种学业实习帮助支持,甚至还会有推荐就业,推荐保研等等的优先政策(附:有人在评论区质疑很难进行这个跟踪机制,但这些跟踪性培养计划是清楚明白写在当时发布的简章里的)。但是进了学校后,我再也没见过他们任何一个人。报考之前,我曾经问过招生老师,如果在经管类专业学不下去,有机会转去法学院吗?回复是当然可以毫无问题。但是大一上学期结束后,我却发现法学院不收转专业的学生(现在似乎可以转了,当时确实不可以,和绩点成绩无关,任何人都不能转,是制度性的,故此处是确实的错误信息)。

就这样,我一度考虑退学重新高考,因为实在是太痛苦了。大一绩点1.8,后面要怎么学才能勾回来?基本不可能的嘛。但是想想父母,还是把这个念头忍住了。后面的几年,我差不多成了“学分精算师”,一分一分地算必修还需要多少学分,选修还需要多少学分才能毕业,精心设计自己每学期选的课,就像噩梦一样直到今天还心有余悸。

北大的学生很卷。经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老师布置了一篇要求三千字的论文,却有人写了三万字,还装订成册,非常精美;在做小组报告的时候演话剧,做比咨询公司还专业美观的ppt;一学期不怎么去上课,考前一晚随便突击翻翻书就得98分;一心n用地同时搞学习,学生会,社团,科研,比赛,还搞得很好……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

这里要提一下,在北大,竞赛生是更高一级的神的存在。当大家在学因式分解和绝对值的时候,他们可能已经熟练应用微积分了。当大家在学三角函数和圆锥曲线的时候,他们都已经开始进组搞科研了。你不信么?我高二时候去参加北大夏令营,当时同宿舍的人就抱着一本很厚的《场论》在读,而当时我连啥是向量都不知道呢。在北大,一般的理科生也拼不过他们。他们甚至有自己的小圈子,互相之间在中学之前早就认识。我认识的一个同学,也是某省理科高考前五名,高考得了705分,理综299,数学150。但是进了北大数院后,他就学不明白了,完全没法和竞赛生竞争。后来还挂科,最终的毕业去向也是一般。文科这样的也有,我宿舍对门还有个外交系统的子女,从小跟家长东奔西跑,学会了七八门外语。

虽然人全都这么厉害,但是竞争还是要的。课程按照正态分布来决定人的分数分布。如果你排不到前多少名,那你就是低分,到不了85,没得商量。除了地震概论这样的课之外,多数课的作业也不少。更要紧的是,并不会因为你是北大的,出路就比别的学校好太多。我敢保证,央财上财对外经贸的前十名绝对比光华的中等学生出路好,而且是好的多。假如申请留学,国外学校在一个南开或者同济的绩点3.6学生和一个北大的绩点3.0学生之间,可能还是选那个3.6的。保研更不用说了。虽然北大保研资格的比例高于其他学校,但是不少人只能往下保,比如本科北大,去个武大的硕什么的,可以想象他们自己心里会很不舒服,甚至一辈子遗憾,将来找工作也必然要受到hr的疑问。至于我们这个经管类院系,保研名额少不说,在保研面试的时候,如果碰见一个南开或者上财央财的本科生,问的问题不会很难。但是如果碰上个北大本校的学生,还专门要问一些刁难人的困难问题。

如果直接实习就业,也有个矛盾。好一点的国企央企体制内一般需要硕士学历。你一个北大本科生,无论如何也没戏,你又不是硕博。一个普通211的硕士也更容易进这些单位。你是北大的怎么样?你照样是本科生,人家宁可要一般985211的硕士也不会要你,更别提还有关系户。民企外企需要实习,如果在校心态爆炸,实习自然好不了。何况还有那么多留学生来竞争体制外的工作。如果同样申请一个企业,北大本科生一定比曼彻斯特大学硕士或者悉尼大学硕士有优势么?很难说呀。降低档次求职也很难。社会和家人对你的期待高,去比较差的单位自己觉得浪费了北大难受,老板也觉得你不会来或者容易跳槽跑路因此不发offer。所以就尴尬在这里,只能内卷,不卷没出路。社会上又时不时来一个房价新高,经济下滑,就业难之类的新闻打击心态。所以北大后50%的学生我敢说,多数都是痛苦挣扎的。好像有个什么调查来着,说北大百分之多少多少都有心理问题,我认为这很正常。特别是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不少清华特奖,五四奖章,年度人物之类的牛人,各种二代和权贵,上最强大脑和一站到底的网红,校园歌手和剧星的明星,创业成功的大佬,甚至是奶茶妹妹这样的人生赢家……有时候把自己和他们一对比,越想越废。

有人在评论区说,前15%赢赢赢,后40%输输输,我觉得是对的。北大大概就是这么个养蛊模式。而且好像理工院系更严重,前15%学院培养他搞学术,成为科学家冲n年后的诺奖,后面的人有些就被放弃了,做不成科学家学院还不给你什么就业帮助,让你自己想办法去。何况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强者身上,弱者就只能自求多福,自己找办法找出路。北大是个很“自由”的地方,自由就意味着自己对自己负责,没人管你也没人来指导你。高中的小朋友到了大一,没人会告诉你该怎么办,一切靠自己摸索。这样的话家里有经验或者学长学姐多的就好办,因为信息多,知道怎么发展,也知道自己定位。信息缺乏的人,如果又欠缺点敏感,那就自己慢慢摸索吧。假如再带点社恐和内向,放不开,那就没救。大一小孩总是看什么都新奇,刚从高三走出来还需要适应适应大学生活。然而大一刚过一个月就期中,过了期中也就定型了,期末一结束,悲催的人从此就无力回天,就像一场淘汰赛游戏,比高考还一试定终身。大一期末一废,没有重新洗牌的机会,砸了一次,绩点从此就拉不回来,沦为北大版首陀罗和达利特,四年都很难翻身了。好比一场比赛,别人都跑出去二十米了,你还在等发令枪。既然没有抢到先机,就只能打持久战,学习龟兔赛跑的精神,但需要你有强大的心理和精神力量,不少人是落差过大从此一蹶不振了。是的,我们学院有本科毕业直接去黑石,高盛,摩根,麦肯锡的,但每个机构每年无非一两个人罢了。中金多一点,但也没特别多。

在北大的时候,我经常有一种“局外人”的感觉,就像是被整个世界抛弃了一样,无论什么时候都在自力更生,走在一条只有自己一个人走的路上。现在回忆起那些年,也有一种恍恍惚惚的,类似于大脑损坏记忆缺失的感觉,有一些时光的记忆不仅不愿意想,而且完全空白了。我感到虽然校园很大人很多,熙熙攘攘,但好像和自己没有什么关联。对于各种小圈子也丧失了去融入去开拓的勇气。我也很少被人注意到,特别是各方面的大佬们。四年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迷茫和恐惧,不知道路在何方,仿佛黑灯瞎火走夜路,又像是在伸手不见五指能见度为零的大雾天出门。真的迷茫,真的不知道怎么办,也是真的对未来恐惧害怕。我最害怕的一件事就是碰见需要做小组报告,做pre的课,因为要组队,而我根本找不到什么人可组,大腿抱不上,大佬不愿意带,也不好意思去问,很尴尬。偏偏我们学院需要做小组作业,小组报告的课特别多,几乎每学期都有好几门。我只能估计一下大概谁和自己水平差不多,再去问问。后来我也发现了窍门,不必费尽心思地去抱大腿,处境相同的其实大有人在。于是我就自己拉起一支队伍,有时候自嘲为“丐帮”,也就是各组都不会要的人报团取暖。作为“丐帮”的头,我居然还因此锻炼了些组队领导能力。我第二害怕的事情就是需要做问卷调查的课,原因同理。那几年我几乎也完全不发朋友圈,完全进入了社恐状态。哪有人会点赞呢?人性就是大佬的朋友圈万人点赞,而学渣的朋友圈下冷冷清清,“门前冷落鞍马稀”。

有人说北大总是出一些弑母,pua导致z s,到寺庙出家之类的社会新闻。有时候我也想,这样的环境里,好像不出这样的新闻才是不正常的。北大人习惯了自我pua,有一部分大概也容易被别人pua。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自己,那可能是要不然躺平了,要不然这根弦就容易绷断了。

北大还特别喜欢上课学打螺丝,考试考造火箭。有些考试题目可能就是要故意搞人心态的,而且考试从来不出什么选择题填空题,永远都是就那么几道大题,会就是会,不会的话也甭猜。北大也是挺会出题的。当时的大学英语课程,出的题目难度简直不亚于gre。就连史纲思修这样的课,都能变着花样搞出不少复杂题目。在这种竞争压力下,也不乏走了绝路的人。我大四那年,一个化院的同学就做了这样的选择。他把自己的好朋友都约出来吃了一顿饭,吃饭的时候还很平静,饭后也是很平静地和大家告别,约好下次见面。然后走到实验室,拿了不知道什么化学药品,就喝了下去……然后回到宿舍躺在床上,被发现的时候已经晚了……还有一次,不知道是环科还是城环的一个小朋友,大一上来心态不好,就从宿舍楼上跳了下去,救没救回来我忘了……也有人真退学的。有个信科的同学,就挂了太多科救不回来,退学回老家去了。休学的,心理身体生病不得不回家休养的更多。我还知道电子系的一个同学,不知怎么突然疯了。对,字面意义上的疯了,有一天晚上半夜,宿舍所有人都睡下了,他突然大喊自己是太上老君,要如何如何的,后来这人就不见了。最后,还有一些人,把这一切都归咎于z b z y对人的异化,走上了键 政和搞另一种社团(你懂的)的不归路,最后的结局下场我想很多知乎er也见过了。其中一位就住我隔壁。他走的那天,一边下楼一边高呼口号,大声唱歌。曹丰泽的“非洲”“内卷”“大house”理论,我想可能大概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出来的吧。

那几年我不仅要调节自己的心态,保证自己面对同学,想到未来时不崩溃,还要一点一点地补学分。我尽其所能地对所有人保密自己的成绩,表面装作若无其事很淡定的样子,实际上慌得一批。回到宿舍还要强作笑颜地和舍友周旋,因为让他们看出自己的脆弱后果更糟,必然会受到更严重的歧视和嘲讽。每天都要故作坚强,给家里打电话时候也要控制自己坚强,不崩溃,不要给家里人带来更多的难过和担忧,简直不是人过的日子。现在一想起来真是太疯狂太黑暗了。我也没去找辅导员和心理中心,辅导员也从来没问过我的情况。别的同学开始投简历实习了,我的简历啥也没有,而且我也没有任何信心去面试,感觉自己不可能竞争过别人,又害怕面试官问起我在学校的情况。我变得非常自卑,从来不敢投递群里发的招实习的公司。奖学金和学校荣誉啥的更甭提了,不可能有。就这样一天天内耗,焦虑下去,所幸没得上抑郁症或者什么精神疾病。而未来?哪有什么未来,只能强行控制自己不去想将来毕业怎么办的问题,每次一有这个念头就从大脑里驱逐掉。

到了大三下学期的时候,接近毕业,大家都被迫要找出路了。我保研是肯定保不上的嘛,就想着先问问出国申请大概能怎么样。当时绩点只有2.6,咨询了市面上好多留学中介机构,都认为我只能申到qs100名以外,甚至是150名以外的学校。一气之下,我决定干脆考研。买了一本教材,打算考北大法硕。(因为复试是笔试,没有面试,不会被问到绩点)

但是另一件事发生了。到了大四上的时候,某中字头部委到北大招人。因为我们学院没几个人有此意向,我就报了名。很幸运通过了筛选进了笔试,我就放下了考研教材开始学行测和申论。

然而,我又失败了。差了0.37分,没进面试。那几天真是很沮丧。不仅国考没成功,还耽误了考法硕的时间。但是很快,各省的选调考试开始了。我想着既然为了国考学了很久,不如就随便报报名,反正以我这个成绩和稀烂的实习和简历,去找市场化的工作也不太现实。所以我就报了几个地方决定去随便考考。

可能是多年没有闪耀的考试技能又回归了,也可能是因为运气是守恒的,我居然在某省的选调考试里考了个第一(得了满分的87%),成功进了发改委的考察名单。考虑了一晚上,我决定先去工作。

虽然在北大过得很不如意,但是从北大出来之后确实舒服了很多。工作的两年里,我不知道为什么,很快被一个主要领导挑中进入专门服务他的处室,参与了不少大型工程的规划设计,其中还包括一个国家级战略规划。除此之外,我还按照所有选调生的要求到基层挂职参加脱贫攻坚,协调了当地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和村民移居的工程。疫情期间,我还加入了省里协调抗疫工作的专班,做了不少工作。

因为工作和经济发展关系很大,我就又动了读研的心思。虽然本科绩点很低,但是有了这些经历后,好歹是能写好一页简历了,也有了一些文书材料。这个过程中我挺幸运又遇到了一个挺不错的申请咨询机构。我由于很担心能不能成功,广撒网一样地申了不少地方,很努力地写申请文书……没想到最后申请结果挺不错……然后就来了某藤校(HYP三所之一)读了这个发展经济学方向的硕士。正式读研之前的暑假,拿着藤校的offer混了一个香港对冲基金的短期实习,读研期间的暑假又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做了两份正式实习。回头一看,突然发现原来自己没有之前想的那么弱呀。

有人问,你本科时候数学那么差,怎么现在还学经济方向呢?我是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毕业后工作了段时间,总是觉得真是莫名其妙,怎么就能学成这样呢?简直不可思议。所以自己找了b站的课又买了些教材,从头开始把微积分线代和统计重学了一遍。然后居然学懂了,就又申了经济学。现在在硕士学了三高(高级微观,宏观,计量),成绩还都不错。去年还在美国这边的期刊上发了篇论文。现在在天天想方设法用R和python鼓捣些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和减贫相关的东西。现在回想起来北大的课,觉得当时失败的因素挺复杂的。大一刚一开学,很多老师就默认你会很多东西,因为不少超前学习的人,特别是理科生竞赛生们是真的会。所以很多时候老师就不那么细讲了,进度飞快。还有的老师只会照着念ppt,或者对着黑板自言自语一样地呢喃。我又受到了同学所带来的强烈心理震撼,就怎么也学不下去了。期中考完试,有的老师用遮住姓名只放学号的方式张榜公布成绩和排名,我一看自己这么差,更颓废了。再加上期中之后,又开始集体排练129大合唱,天天下了课去唱歌,时间全占了。到最后本来就会的人还是会,像我这种本来不会,又学不进去的人就寄了。

这就是我的经历了。我犯过不少错误,不过幸好一直坚持还没放弃。但是回忆起来那几年确实像噩梦一样难过。作为过来人,我希望学弟学妹不要重蹈覆辙。但如果你目前确实有类似的情况的话,请记住一定要坚持下去,挺过去,不要放弃。如果我的经历对你能够有所帮助的话,欢迎提问题交流。

附:工作以后有一年我回北大。北大有一些被同学戏称为“权贵”的学生干部。令我很惊讶的是,我在校时候和空气一样透明,但是跟了省里领导之后再回北大却得到了这些“权贵”的各种欢迎和款待,俨然把我完全当做自己人了。席间,其中一位像是说笑话开玩笑一样,嘻嘻哈哈轻描淡写地调侃:“我当招生组成员,把X省文科状元招到G院来了,现在好像退学了”,言语间毫无波澜,没有任何情绪波动,连遗憾之意都没有,只是说笑,听得我心里一阵寒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