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取消文科可不可行?

发布时间:
2024-07-04 16:47
阅读量:
46

这里就不说中国了,说说美国吧。在美国,除了众所周知的藤校之外,还有一类被称为“文理学院”的学校。如非常有名的明德学院,主要的教学方向有艺术、经典学、希腊语、罗马语、国际政治研究、哲学、体育、物理、宗教学、社会学、戏剧学等等。总之,这种学校放在张雪峰嘴里,属于天坑中的天坑,谁敢报就打断腿的那种。

然而实际情况是,作为美国最好的文理学院之一,明德学院的竞争也相当激烈。而翻开明德学院的优秀毕业生名录,几乎全部集中于政商两界。

类似明德学院一样的文理学院还有很多,比如宋庆龄三姐妹毕业的韦斯理女子学院,也是美国一所很有名的文理学院。

这种文理学院几乎是与西方高等教育的历史同步的,而且这种文理学院多为私立,提供的奖学金比例和金额也不高。但这种专业“烂”、学费高的大学之所以能一直开下来,就是因为绝大多数的学生在入学开始,就没指望着靠大学的专业来找工作。

而这种文理学院的规模也不大,一般来说,小点的学院人数多在几百人、一两千人,多一些的也不过两三千人,平均到每届学生也就是数百人到1000人左右,跟国内一个普通大学的学院规模差不多,是名副其实的“学院”。

某种层面上说,就算是别的学校工科专业倒闭大半,这些文理学院基本上也能活得挺好。因为这类学校其实更符合“大学”的本质——在近代化以前,“大学”本身就是一个在经济和文化上具有较高地位的阶层实现自身阶级再生产的场所,而非是普通人“逆天改命”的地方。而因为前者并不需要从事具体的生产,所以就可以学习很多务虚的或者是纯理论的学科。在工科专业被大量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以前,技术人才的培养多是在职业学校、技术学校、专科学校等地方完成的。后来,随着工科类专业进入高等教育体系,因为工科对设备、经费、人员等的庞大需求,致使工学专业成为了大学的主干,而围绕工学类专业衍生出的一系列评价标准,也成为了对大学评价的核心标准。

其实中国也有一所半类似于美国文理学院定位的学校——中国人民大学。之所以说是半类似于,是因为人大在专业设置上以文理为主,但其定性与文理学院有一定差异。这种专业设置的特点,是人大在国际高校排名上的地位一直不高。在高考填报中,人大一般能稳居前10,但是在国际大学排名中,人大的排名甚至不如很多工学专业规模大的普通211。

以上说这些的意思,是希望题主认清楚一个现实,那就是当下中国乃至世界文科专业的问题,是“超量设置的文科专业导致毕业生人数远超社会实际需求”,而非“文科专业没必要存在”。而且,作为重点服务于“上层”的学科,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文科”存在的时间和生命力会比工科更长久。

期待以优化学科配置的方式来改变超量文科专业设置导致的就业问题,这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这里的关键词在于“超量”,而不在于“没用”。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政治学,这专业可以说足够冷门,普通人学了考公费劲,也不好找对口的工作,最好的出路也就是走个学术路线。可是,对另一部分人来说,这就是人家以后的事业。

就算“大学”真的取消了文科专业,总会有类似文理学院一样的学校出来,继续为这些人提供服务。而大多数人所嘲笑的那种“失业”的文科生,以其家境而言,即便是读了理工科,也不过是有份工作糊口而已。

都是牛马,彼此嘲笑,又是何必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