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被软禁,为什么东北军没有营救他?
六子在东北的时候,属于什么状态,三十来岁的年龄,统领三十万东北军,其中奉军嫡系(老帅的老底)+半嫡系(如张作相所部)二十多万,其他几万(比如汤玉麟,张景惠,张海鹏,于芷山)非嫡系也归附多年,军政权利都在其手,军队的粮饷,军官的荣华富贵,都取决于六子一人,所以东北这嘎达,一言九鼎,杨宇霆杀了就杀了,虽然部分人心怀不满,但是无人敢异议。
六子丢了东北地盘,到陕西这五六年,收入全无,军队的粮饷无济,家乡沦陷,军心涣散,个个都对前途悲哀,意志不坚定的,很多人都自寻出路,加上校长的神助攻,今天挖个墙角,明天给点绊子,东北易帜的时候东北军多少人,东北军改编的时候校长了给18个三旅师的编制,到西安后,剩了几个师,可以说此时的六子,军心民心丧失的差不多了,六子还在,张家几十年的权威,还能笼络部分嫡系,六子自己都失势了,仅剩点人心,早都树倒猢狲散了,剩下少数所谓忠趸,已经无法影响更多人了。
这里不光是六子所部二十多万,人多了心不齐,是正常的,杨虎城麾下五六万陕军,冯钦哉都是和杨虎城一起扛过枪的死党,在校长的金元攻势下,都背弃了几十年的战友情谊,带着杨虎城半数嫡系叛杨,王劲哉也算是杨虎城的老部下,不是一样被校长拉跑了,再联系之前的马青苑,统领杨虎城三分之一的部队,照样被校长拉拢叛杨,杨虎城好歹是和这帮人,一起创业,一起扛枪,战场上并肩战斗,尸山血海里打出来的情谊,尚且顶不住校长的分化战术,六子一个闺房大少爷,完全靠父辈的功荫才统领东北三省三十万军队,过去依靠老帅建立的完备的统治机构,尚且能维持权威,现在地盘丢光,国土沦丧,国仇家恨,虽然六子此举是为家国天下计,但是名义上仍然是叛蒋行为,属于理论上的反叛,到了这个时候,东北军还有多少人能对六子这个果脯叛徒效命,本身就是伪命题了
而且不得不说,六子这人政治幼稚的厉害,临上飞机前,校长都告诫六子:“我走了,你还是留下吧,你去后东北军无人指挥,再说,这时候你去南京,有诸多不便。”校长一个被抓都知道,军阀一但离开军队就狗屁不是,六子到了南京肯定是羊入虎口,可是,六子年轻气盛,好冲动,坚持要去南京,用实际行动表示“一人做事一人当”的好汉气概。结果,六子执意上了飞机,开始了以后长达半个世纪的软禁生涯。所以连校长都劝六子,六子都不醒悟,还指望谁能去营救他?
搭载校长这架飞机先飞到洛阳,在洛阳停一晚,然后飞往南京。飞机停歇洛阳时,有相关人员打电话到南京,告知何应钦,校长会在第二天回来。何应钦时任军政部长,是当时的三号人物,一号是校长,二号是此时还在西安被软禁的陈诚。这一天,何应钦和冯玉祥、孔祥熙等南京军政要员,在民国元老李烈钧家中聚会,突然听到这个消息,群情振奋,举杯相庆,连平时不喝酒的冯玉祥,也破例干了一杯。
四天后,军事委员会大法庭开庭审判六子,李烈钧担任审判长。在西安事变发生后,李烈钧曾经发电文给六子:“父仇未报更酿内乱,何以为子?以怨报德,威胁主帅,何以为将?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何以为人?”当日审判时,六子面带微笑,称胁迫统帅是他自己的主意,“我岂是任何人所能指使的吗?”审判结果,判处张学良有期徒刑十年,褫夺公权五年。
1937年1月3日,审判过去五天,六子向校长提交方案,想把东北军调往河南治理黄河,“由良指挥军队调出及整理”。这一想法理所当然地被拒绝了。幼稚的六子始终认为,对他的审判只是走过场,他根本就没有想到,自己会被长期关押。从1937年1月到10月,六子一直被软禁在浙江省奉化县溪口镇的一座山上。这期间,六子的两位夫人于凤至和赵一荻还可以轮流上山陪伴,六子也可以在警卫人员的看护下,一起下山游玩购物。当时,蒋经国刚刚回国,还在老家和六子一起读书数月。
七七事变爆发,六子给校长写信,请求亲临前线,抗日杀敌,校长回复让他好好读书。1937年10月,淞沪会战情况吃紧,六子离开浙江,先后迁往安徽黄山、江西萍乡、湖南郴州。1939年冬,又迁往贵州。1947年,此时抗战已经结束两年,六子被迁移台湾新竹,这里远离战争,六子生活得较为清闲。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长期担任看守队长的刘乙光,因为看守有功,竟从中校晋升为少将。
终六子被关押这几十年,都是校长派人重兵看守,地处校长统治核心,远离东北军驻地,而且关押地点严格保密,经常调整,别说六子的老部下本来就没有多少了,就是有人,怎么点人能冲大牢?
六子自己都躺平了,就算六子没躺平,权威尽丧,他还能掀起了多大的波澜?
1961年,六子的严加管束被解除,但行动仍然受到监视。1964年,六子与原配于凤至离婚,和长期陪伴的赵一荻结婚。1990年,六子完全恢复自由。此时,校长已经离世15年,就连一起陪读的大太子也已经辞世了。2001年10月14日,六子在美国夏威夷檀香山离世,享年一百岁。
不得不服,六子酒色财气,黄赌毒占全了,又被人关押几十年,不是没心没肺到一定程度,郁闷都郁闷死了,无聊都无聊死了,六子能吃饱就睡几十年,无所事事,也无所谓,这本来就不是常人
和六子比起来,杨虎城要坎坷得多。
六子离开西安前,把东北军全部交给67军军长王以哲,要求他对东北军负责,并听命于杨虎城。然而,当时东北军有20万人,杨虎城的陕军仅有6万人,杨虎城根本指挥不动东北军。
1937年2月2日,东北军发生内讧,以孙铭九、苗剑秋等为首的少壮派军官,坚决主张与中央军开战,营救六子。他们杀死了六子任命的东北军临时首领王以哲,然后在西安城内追杀所谓的妥协派。东北军的另一名高级将领何柱国,因为躲藏在杨虎城公寓里,才幸免于难。是为“二二事变”。事变让东北军乱成一团,纵然少壮派杀死了王以哲等人,但他们远远无法控制东北军。事变第二天,孙铭九、苗剑秋等人意识到事态严重,赶紧逃出西安。事变造成的后果极为严重,东北军多支部队投靠中央军,杨虎城也被置身于舆论漩涡,被认为违背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约定;而东北军又认为杨虎城对东北军将领保护不力。杨虎城有口难辩。
1937年3月29日,校长邀请杨虎城来到杭州,对他说:“各级人员对你有不满情绪,这是一时转变不过来的,你继续任职,在情感上有所不便,不如先往欧洲参观一个时期。”三天后,杨虎城回到西安,把陕军交给部将孙蔚如。当月月底,杨虎城被任命为军事考察特使;不久,就带着妻儿去往欧洲。
七七事变爆发后,杨虎城在欧洲给校长写信,请求回国参战,但没有得到复函。情急之下,杨虎城未经批准,径自回国,于1937年11月26日抵达香港。三天后,有陕军部下看望杨虎城,杨虎城说校长约他在南昌见面。12月初,杨虎城抵达南昌,不但没有见到校长,而且遭到软禁。此后,杨虎城和六子一样,也开始了被软禁岁月。
1939年冬,六子被关在贵州修文县阳明洞,杨虎城被关在息烽县玄天洞,两地相距四十余公里,看守他们的部队,隶属于同一个团,但张杨二人都不知道对方近在咫尺。
抗战胜利后,杨虎城一家被迁往战时陪都重庆,他以为自己要重获自由,但很快就失望了,他依然遭到关押。杨虎城和六子尽管都是以同一罪名关押,但在待遇和自由方面,杨虎城远不如六子。六子可以去附近游玩闲逛,杨虎城是不可以的。
1947年2月,杨虎城妻子谢葆真病逝,杨虎城精神受到很大打击,他开始相信命运。有一次,他在外面看到一座“杨氏佳城”的墓碑,墓主人和自己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差,他疑神疑鬼,以后再也不敢出门了。
1949年9月6日,杨虎城在重庆歌乐山下戴公祠里被杀害,一同遇害的还有杨虎城两个儿子,秘书宋绮云一家三口,副官两人。但究竟是谁下令杀害,一直是个悬案。早些年,国内出版物都认为是校长下令杀害,但国党党史馆馆长邵明煌认为,没有证据证明是校长下令的。
校长重获自由后,就开始着手清理东北军中的叛将。首当其冲的,是被校长称为次要罪魁的东北军高级将领王以哲、于学忠、何柱国。王以哲是西安事变中,六子的得力助手。早先,六子和延安方面接头,就是时任67军军长、驻扎在洛川的王以哲牵线促成。1936年7月,王以哲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于学忠当时驻扎在兰州,任甘肃省主席,他当时在西安率部响应事变,并将兰州的中央军全部缴械。六子临离开西安时,曾写了一张手谕,内容为:“弟离陕之际,万一发生事故,切请诸兄听从虎臣、孝候指挥。此致何、王、缪、董各军各师长。”
虎臣是杨虎城的字,孝候是于学忠的字,六子让东北军听从杨虎城、于学忠的指挥。于学忠,实际上是东北军的第二号人物。何柱国当时担任骑兵军军长,也支持西安事变。
校长在1937年1月为自己制定的“本月大事预定表”中,共列了六条,其中三条与东北军有关,分别是“调东北军离开西北,以为安定西北之张本”,“分化‘赤匪’与张杨各部,使其不能一致”,“处置张学良”。他在日记中,对王以哲等人的称谓,全部以“X逆”来称呼。六子被判处后,校长决定处置王以哲、于学忠、何柱国,尽管陈诚、何应钦等人一再劝说校长,但校长仍要对三人撤职查办。
就在这时候,“二二事变”发生了。1937年2月2日,在孙铭九、苗剑秋、应德田等少壮军官的指使下,连长于文俊带着一群士兵,冲入王以哲家中,将还没有起床的王以哲杀死。除此之外,这群士兵还将总部参谋处长徐方、交通处长蒋斌、副处长宋学礼一并枪杀。王以哲被害的消息传入南京,校长在日记中写道:“东北军内讧,王以哲被杀,天网恢恢,天报恶者之速其如是也。”
这里就很蹊跷了,杀王以哲的少壮派,是以救张的名义发动的兵变,校长不但不提这茬,反而极力赞扬,奇怪奇怪
也许是王以哲的死,让校长转变了对东北军“次要罪魁”的决定,他召集朱培德、徐永昌、熊式辉、林蔚等人商议如何处置于学忠、何柱国和东北军,并且提出了“对西北以政治为主,军事为从之方略”。校长认为,东北军原来属于张家的私产,“有张则国家无东北军可用”,要让东北军为国家效力,就不能让其成为某一个人的私产。没有了六子,还有王以哲;没有了王以哲,还有于学忠;没有了于学忠,还有何柱国……要避免东北军成为“于家军”或者“何家军”,就需要将他们分化瓦解。
校长决定把东北军调往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这四个省的东北军分别由万福麟、王树常、于学忠、何柱国统领,让东北军不能成为一体,影响力就会减弱。万福麟,当时是53军军长;王树常,当时已经退居二线,但在东北军中很有威望,所以校长重新起用他。到全面抗战前夕,于学忠被任命为江苏绥靖公署主任,负责指挥驻防江苏地区的东北军;何柱国则先后担任西安行营副主任、豫皖苏三省驻军整理委员会委员等虚职。
六子离开西安后,有多位东北军将领离开东北军,转投中央军,骑兵第十师师长檀自新就是其中之一,此次改编,檀自新被任命为骑兵第4军军长。
原67军军长王以哲死亡,倾向于中央军的副军长吴克仁被任命为军长。
西安事变中,担任捉蒋总指挥的第105师师长刘多荃,此时也被任命为第49军军长。
捉蒋有功的白凤翔,此前担任骑兵第六师师长,事变后升为副军长;同样捉蒋有功的刘凤岐,此前担任骑兵第六师副师长,事变后因功升为师长。校长对他们没有做出惩处,继续留任原职。
亲自捉蒋的孙铭九、苗剑秋、应德田,三人已经逃离西安,也就没有任命或者惩处。
后来,于学忠抗战有功,先后担任第五集团军总司令、鲁苏战区总司令、军事参议院副院长。1949年,他不愿去台湾,隐居四川乡间。上世纪50年代,曾担任河北省体育委员会主任,1964年病逝北京,终年74岁。
何柱国也抗战有功,先后担任第15集团军总司令,第十战区副司令长官。1949年,拒绝去往台湾。共和国成立后,何柱国发电给毛泽东、周恩来表示祝贺,后担任全国政协常委,1985年病逝北京,终年88岁。
檀自新抗战时期保存实力,与日军略一接触,即转向逃亡,1938年,檀自新在河南被上司汤恩伯枪毙。
吴克仁,抗日名将,率部作战勇敢,在淞沪会战中,壮烈殉国。是淞沪会战中牺牲的14名将军之一,也是唯一的一位军长。
刘多荃,抗日名将,先后参加淞沪会战、南昌会战,被提拔为第十二战区副司令长官。1949年,隐居香港。后接受毛泽东邀请,回到大陆,先后担任辽宁省交通厅厅长、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1985年去世,终年86岁。
白凤翔,全面抗战开始后,被任命为热河先遣军司令,变卖家产,购置武器,人数最多时高达三万人,对日作战连连告捷。1940年6月,被日本特务毒死。
孙铭九、苗剑秋、应德田,这三个亲手捉蒋的人,最终结局令人错愕。
孙铭九在抗战开始后,先躲入上海租界,后投靠汪伪政权,曾担任山东伪保安副司令,其间曾到东北,策反抗日力量,劝投降汪伪政权。抗战胜利后,又投降国党,曾策划刺杀陈云。被俘虏后,再次投降。上级认为孙铭九投靠日伪和蒋政权,是“迫于生计”,不予追究。上世纪50年代,孙铭九更换姓名,担任上海市政府参事、全国政协委员等职。2000年,92岁的孙铭九在上海离世。
苗剑秋,逃离西安后,先到延安,后化装成商人,去往日本,卒年不详。
应德田,抗战时期投靠汪伪政权,任河南教育厅厅长。解放后,他没有受到追究,1980年去世,终年80岁。
所以了捉蒋的是这三人,杀王的是这三人,投日叛国的还是这三人,奇了
西安事变时,东北军有25万人,计有5个军、22个师。5个军分别是51军、53军、57军、67军、骑兵军;另外还有一个105师,这个师多达3旅13团,实力也相当于一个军。
西安事变后,第51军被调往安徽蚌埠,后又被调往江苏,第53军被调往河北保定,第57军和骑兵军暂留陕西高陵和咸阳,67军调往安徽阜阳,105师调往河南南阳。而杨虎城的西北军,则被调往陕西三原。西安城,由新任西安行营主任顾祝同带来的中央军进驻。
没有了六子,53军军长万福麟、57军军长缪澄流、105师师长刘多荃、107师师长刘翰东等东北军高级将领先后投靠中央军。
将东北军打散分开后,校长想要任命刘峙负责改编东北军事宜,由东北军的元老王树常任副手。但是,王树常对此事很抵制,校长只好把此事搁置起来。1937年3月30日,校长指定陈诚制订东北军改编计划。陈诚欣然领命,他认为东北军那么多高级将领宣誓效忠,改编东北军就不是什么难事。4月3日,陈诚把将东北军改编为十个整编师的计划递交校长。4月10日,校长批准了这一计划。
4月27日,校长批准成立豫皖苏军事整理委员会,指定19人担任委员,其中,东北军将领王树常、于学忠、何柱国、缪澄流、刘多荃、吴克仁也在委员名单中。也是在这一天,军政部长何应钦发布了“分期整理东北军计划大纲”,要求:一,纠正过去东北军封建观念,使逐步变成国家武力,能担任国防之责任。二,为顾虑事实之必要,先以军为最高单位。三,使东北军诸闲职人员有所依据,上下官兵心里安定。四,灌输各级军官之国家民族思想,及服从中央拥护领袖之精神。
陈诚原打算将东北军改编为十个整编师,后决定改编为六个军。
就在东北军开始改编时,发生了意外。东北军110师哗变。
东北军以前有个110师,然而早在两年前的1935年9月,就在陕北甘泉一带被徐海东领导的陕北红军剿灭了,师长何立中伤重毙命,1000多人被击毙,3700多人被俘。此战过后,110师的番号被取消。西安事变三天后,一些热血青年成立了抗日先锋队,要求打回东北。当时中日尚未全面开战,考虑到“抗日先锋队”这个名称太敏感,就由东北军改成了110师。现在,东北军开始了整编,整编就表示能够领到军饷,装备后勤都有了保障,而这个110师不在军政部备案之列,属于“黑人黑户”,自然就不能领到装备粮饷。他们在请示于学忠,得知不能保证编制时,愤而哗变。
110师哗变,很可能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在东北军中引起连锁反应。4月30日,校长先严令110师留在所在防区江苏睢宁,不得乱动;然后,密令刘峙、胡宗南做好武力解决的准备。110师也做好了应战准备,他们深沟高垒,修筑工事,准备武力抗拒。关键时候,于学忠走出来了,他毕竟是东北军高级将领。于学忠和110师所有连以上军官对话,说一定会妥善安置大家,这才稳定了军心。最终,110师被以连为单位,分别编入了第51军。哗变事件至此平息。
为了杜绝再次发生这种恶性事件,陈诚专门召集了东北军高级军官开会,他在会上说:“这次改编,是为了你们大家,不是为了中央。改编的目的,是为了将来的抗战,像现在这样的编制,打起仗来无法统一指挥,各军中炮、工、辎和武器弹药、通讯设备等,均需重新平衡配置。”当时的东北军,兵力配置很不平衡,有的军只有一个师,有的军居然有三个师;有的师人数比军还多,有的师人数却低于一般普通师。关于人员任命等敏感问题,陈诚说:“有关人事变动,完全由你们自己以军为单位自行调配,中央绝不加以干预。”因为陈诚态度诚恳,东北军官兵心中没有了顾虑,所以整编进展得非常顺利。
整编规格按照二二制,每军两个师,每师两个旅,每旅两个团。全军分为六个军,分别是49军、51军、53军、57军、67军、骑兵军。这次改编让蒋介石很满意,他在日记中写道:“国家一大进步,半年来陕事已告段落矣。”
25万人的东北军改编完毕,4万人的陕军改编同样很顺利。
杨虎城任职陕西时,手下有6万人,分为二个师,分别是17师、42师。还有三个陕西警备旅及若干其他部队,西安事变发生后,42师师长冯钦哉宣称“不打中央军,也不打陕军”,他所在的防区潼关天堑,成为中央军进入西安的通道。潼关到西安,一马平川,无险可守。中央军46军驻扎河南洛阳,一同驻扎在洛阳的还有东北军炮兵第八旅。西安事变前三小时,张学良给第八旅旅长黄永安发报,要求控制洛阳机场,不能让一架飞机起飞。黄永安立即将此情报报告中央军46军军长樊松甫,樊松甫感觉情况有异,一边向南京方面报告,一边派遣第28师师长董钊率领全师乘着陇海线的火车,奔驰陕西。12月13日一时许,中央军占领潼关,不费一枪一弹,原因是,防守的42师师长冯钦哉放开了门户。后来,中央军源源不断来到陕西,甚至连当时最精锐的德械师36师和税警总团都来了。在陕西境内的军事力量对比上,东北军和陕军远不是中央军的对手。后,冯钦哉脱离陕军,加入陕军,西北军只剩一个师。
西安事变后,陕军离开西安,驻扎陕西三原县。杨虎城临去欧洲考察前,将陕军交给17师师长孙蔚如全权负责。七七事变前,陕军的番号,由第十七路军改为第38军,孙蔚如任军长,下辖两个师。1938年春,在日军占领山西北部和中部后,第38军开往山西南部,在中条山一带布防,与进犯的日军展开激战。
再后来东北军和陕军全部参加抗日,为国尽忠去了,谁还有工夫管六子啊
至于杨虎城,一个出身渭北农村的关中少年,17岁带领乡亲参加辛亥陕西民军首义,19岁打死乡间恶霸上山落草拉队伍,22岁参加陕西护国军讨袁,24岁加入靖国军参加护法战争,32岁就是国民军第3军第3师师长,33岁率军死守西安城,抵抗刘镇华的豫西土匪长达一年的围城,战后大祭,将军含悲手书一联:“生也千古,死也千古;功满三秦,怨满三秦”。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将军又是率先拒绝在所部清党,这样一个一辈子心向革命,心向光明的虎将,没能在战场上为国尽忠,反而被特务杀害,何其悲凉。
就这六子一个苟活百岁的囚徒竟然说:说杨虎城不过陪衬,后悔搭了杨虎城,西北军没用,令其伤心极。
此等潜身缩首,苟图衣食之徒,安敢在天下人面前,妄自评价?不过是给背后的人表忠心罢了。
皓首匹夫!苍髯老贼!真不知其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东三省百姓和东北军将士,又有何面目面对其老父?
杨虎城所部陕军,背叛杨虎城的96军冯钦哉所部,战后被校长收编遣散,余部合并到38军去了,忠于杨虎城的38军,解放战争几乎是第一枪,整建制起义投向人民了,不得不说历史真的有意思
从杨虎城拉队伍开始,他所部党员是最多的,起义投向革命的部下也是最多的,可是杨虎城从来没有清洗和迫害过任何党组织,所以这个人的思想倾向是很清楚,曾有记载,杨虎城多次表达想入党的想法,可惜屡次未获得同意,不得不说是历史的遗憾吧。
此处,用教员对将军之评语:以身殉志,不亦伟乎!
将军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也曾赋诗:西北山高水又长,男儿岂能老故乡。黄河后浪推前浪,跳上浪头干一场!
将军是白手起家的关中农家子弟,虽是旧军阀出身,一辈子为理想和信念而战,无愧于国民,无愧于父老,无愧三军将士。六子这种纨绔,何德何能与将军并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