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影视飓风最新一期节目《3000年前的“神兽”长什么样》?

发布时间:
2024-07-13 01:10
阅读量:
46

这一期的内容很有意思,推荐去看一下原片。

主题是复原《山海经》中的奇珍异兽,影视飓风和vivo、央美团队以及一些画师合作,用影像和绘画的方式,还原了一些山海经中的「神兽」形象。

主要看点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思维」的碰撞,过程和结果都挺有启发性的,分享几个我自己的观后感。

一、中国人可以有自己的「宝可梦」

视频的一开始,是「影视飓风」团队按照《山海经》中的描述,去世界各地用影像「捕捉」神兽的原型,过程有些波折。

但这个「捕捉」的过程让我想到了几年前很火的游戏《Pokémon GO》,其实「宝可梦」中那些口袋妖怪的设定思路就和《山海经》里的神兽很像,都有现实世界中动物的影子,也有人为的想象、组合与夸张。

我们甚至可以找到非常直接的对应关系,比如宝可梦中的「九尾」[1],原型就是《山海经》中描述的九尾狐。在《山海经·南山经》中提到:「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

左:国内画师基于《山海经》描述绘制的九尾狐 | 右:宝可梦中的「九尾」

除此之外,在《山海经·海外东经》和《山海经·大荒东经》中,也都有关于九尾狐的描述:「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以及「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

九尾狐的传说从先秦、汉唐一直到流传到明清,也传到了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影响了很多文艺作品的创作。

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从来不缺少创作素材,《山海经》就是一部充满想象力的「原始设定集」,加以充分地挖掘利用,我们也可以拥有自己的「宝可梦」。

这里拿《宝可梦》作类比只是为了方便理解,并不是说要照搬国外的模式。我们有足够丰富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素材,完全可以构建出更具本土特色的世界观设定,这方面比较成功的案例就是近期即将发布的《黑神话:悟空》。

之前在知乎上刷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黑神话:悟空》是系列首作,你希望下一部「黑神话」系列把哪个神话变成游戏?

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山海经》,这里面可以发挥延展的空间非常大。其实90年代的国产神作《仙剑》中就已经有「刑天」这样基于《山海经》的角色设定了,也给当时的玩家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也希望「影视飓风」这次的策划能够激发更多人对《山海经》和传统文化的兴趣。

事实证明,各行各业有创造力的人才很多,有些事情需要有影响力的个人和组织去带动,才能突破小圈子、走入大众视野,甚至带来一些国际影响力。

二、「图像化」是传统文化的出圈的第一步

传统文化真正地进入大众视野,往往都是靠着成功「图像化」案例。

还是以《西游记》为例,60年代上美厂的《大脑天宫》动画片,以及86版的《西游记》电视剧,奠定了大众心目中「悟空」的形象基础,进而催生出了日后无数基于西游的影视、动画和游戏作品。

动画《大圣归来》

现今流传下来的《山海经》也多是文字版本,有考据原始图像并不多,所以对于《山海经》的图像化还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这次影视飓风对于《山海经》的探索也是从图像开始的,先是和vivo合作,借助X100 Ultra的长焦镜头去现实中「采风」,寻找符合神兽描述的原型。

然后再和画师合作,结合《山海经》中的文字描述以及捕捉到的影像素材,「滴入」入画师的想象力,最终呈现出了多幅生动的作品。

其实古人写下《山海经》中的文字时,脑海中也是有一幅幅画面存在的,我们在试图通过文字还原图像时,也是在和祖先进行一种跨越时空的「交流」。

这种基于想象力的「交流」过程,会让我们对「文化传承」这件事有更具体的感受。

三、「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可以更大胆

虽然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是我们基于这些素材的创作总是有些拘谨和小心翼翼。

对于「尊重原著」这件事的争论也从未中断过,有的人认为改编不是乱编,也有人主张「佛」是无相的、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

要在这件事上设置一个合适的尺度是很难的,但只要我们跳出「改编」和「翻拍」的思维定式,把传统文化作为「灵感来源」去看待,就可以有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换句话说,以《山海经》为灵感的创作并不一定要打着《山海经》这三个字的旗号。完全可以去构架一个新的世界观,讲一个类似《宝可梦》或是《神奇动物在哪里》的新故事。

当一个优秀的衍生作品出圈之后,它的灵感来源也会得到更多的关注,这时候我们再抱着尊重传统的态度去宣传、解读原著,也会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所以在我看来,「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还可以更大胆一些,除了像影视飓风这样利用X100 Ultra去捕捉神兽原型之外,也可以大胆地借助AI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比如我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丢给AI一张图片,先让它基于图片内容生成一段文字描述,再把这段文字反向输入回去,让AI根据这段文字生成一幅新的图片。

这样就能得到两幅主题相似、但画风完全不同的图片,这个方法在缺乏创作灵感的时候非常好用。

除此之外,受到影视飓风的启发,我也开始关注自己生活中拍到过的「神兽」。比如下面这张照片,是我前几天傍晚在路边拍到的一只刺猬,这也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拍到野生刺猬。

用和上面类似的方法,我让AI帮我画了几幅不同风格的刺猬,有相对写实一点的,也有中国画风格的。

其实《山海经》中也有类似刺猬的形象叫「居暨」,原文描述为「其兽多居暨,其状如彙而赤毛,其音如豚」。

按这个说法,「居暨」的毛发应该是赤红色的,所以我也调整了用词,让AI帮我画了一只红色毛发的刺猬。

当然,这个形象可能并不是古人脑海中的「居暨」,我也没有打算把AI生成的结果当做最终作品。

用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在基于传统文化进行文艺创作时,可以大胆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提供灵感,只要内心抱着尊重传统的态度,就不用担心「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会产生什么不可控的结果。

总结

总的来说,影视飓风的这期节目是值得一个三连的,围绕《山海经》的主题,充分发挥了影视飓风、vivo以及画师各自的专业特长,也成功激起我对于传统文化的探索和创作热情。

希望这类节目能做成一个系列专题,拓展到《山海经》之外的神话传说或者古籍名著上,带动更多人关注传统文化和相关的衍生创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