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人对李子柒没有好感?
人一“全知全能”就显得假。
在B站有一个和李子柒类似的up主叫:滇西小哥。
在她的视频里:要用蜂蜜就找养蜂人,要做玫瑰酱就找养花人,要挤羊奶就找养羊的大哥,要酿酒就找会酿酒的大叔,要吃鱼就找渔民帮忙抓,做火腿不会切猪腿就找人帮忙切,做事情都是大家合作。
这才是农村的生活:互通有无,以物易物,互相帮助,合作生产。
你家的后山不是西双版纳的植物园什么都有,你也不是特朗普什么都懂。
回答突然火了,看来关注李子柒的人真不少。
我来说明一下所谓的:人一“全知全能”就显得假,指的是什么。
套用一句别人说的话:如果你初次和XXX交流,你会诧异于他的渊博知识以及对问题分析的透彻,直到他说到你擅长的领域。
我看李子柒的视频差不多也是这种感受:我开始看李子柒的视频就诧异于她丰富的生活技巧和灵巧能干的双手,直到视频拍到我熟悉的领域。
.
以“【李子柒】一种精灵般的食材———松茸"的视频为例
因为我的工作单位和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是对口帮扶,每年都会派两个同事去迪庆支边一年,我在几年前也去过,所以对松茸的采摘有所了解。
松茸都是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森林里,当地人采松茸都要穿胶底的解放鞋(防止脚底被扎穿,一双解放鞋一个星期就得换)、劳动布的长袖外套(防止被荆棘树枝划破皮肤)、戴好帽子(采松茸的季节,山上时常有阵雨)、带好水和干粮(当地人采松茸来回至少10个小时以上,而且山上严禁生火)。
而李子柒女士采松茸穿的还是一样的仙气:长发飘逸、软底布鞋,宽松的布衣露着小臂和脚踝,手里挎着一只小竹篮,最后毫发无损的下了山。(也可能她确实带了帽子、解放鞋、背包、水和干粮,都在助手那里放着)
.
从视频截图来看,李子柒女士收获颇丰,上一次山就采到20支松茸。我在迪庆听当地人说:现在就算是经验丰富的当地人,运气好时平均走出一公里多才能采到一支松茸。我们假设李子柒女士也有经验丰富的采松茸经验,同时运气爆棚,采20支松茸来回也要走40-50公里的山路,要知道那可是海拔3000米以上的森林。李子柒女士这一趟来回怎么也得10-12个小时。而视频里看到的是:李子柒女士轻松愉快的完成了采摘,回家后又继续忙碌起来。(也可能有聘请当地采松茸的人做向导,或是上山采了几支又采购了一部分,视频里没剪辑出来。)
.
最后,李子柒女士的家好像是在绵阳市平武县,而绵阳是不产松茸的。查了一下,离平武县最近的松茸产地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离平武县开车500多公里。
而看视频给我的感觉是:李子柒女士一早从家里徒步出发,上山采摘松茸,然后徒步回家,开始制作松茸料理。
.
另:采摘食用松茸并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国人普遍开始吃松茸是近30多年的事,在这之前当地藏民也不会去采摘松茸。
有朋友说我硬扛,净挑些无足轻重的事来说
想想也是,于是便把那些无足轻重的回答都删了
我在前面说过,我只想写点我经历过的和我了解的东西
有些事在亲身体验过后,再看李子柒的视频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别扭感觉,比如:
我小时候身上被玉米地里的玉米叶子拉过口子,那种滋味直到现在还记得,而视频里的李子柒穿着短袖在地里摘玉米。
我爷爷是个木匠,有一次没带手套拆一扇旧木门,左手中指被门上的倒刺扎伤,当时没处理好,最后左手中指被截掉两节。而视频里的李子柒同样在徒手拆旧木料。
小时候看老家亲戚养蚕、做蚕丝被那真是相当辛苦,视频里李子柒一个人一天就能剥完几十斤蚕茧,开出的丝至少能做一床丝绵被加一身丝棉袄。而我亲戚一家三口人干两天的才能凑齐一条蚕丝被的丝绵。
可能这就是所谓不喜欢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