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你对印度人的印象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4-07-29 03:01
阅读量:
34

当年在美国读博士的时候,因为是电子工程系,系里印度人很多。总有朋友抱怨说系里全是印度人!我对这个说法一直不认可,觉得系里印度人不过在三分之一左右,离“全是”还差的远。直到有一天上课,听着听着课,糊里糊涂的闻到一股不可名状的气味,从四面八方传过来。抬头一看才发现,前后左右四个方位居然坐的全是印度人,蓦然间以为自己身在印度。

老外们身上不少带着特殊的味道。因为身上味道不好,不少老外要额外喷香水遮盖一下。据说这个也是法国香水出名的原因——身上臭所以需要香水。中国人这种基本不臭的体质完全没有喷香水的需求,也自然不可能出高级香水。

跟西方人的臭味不一样,印度人的臭味更特殊一点,多一层咖喱味;而且印度人的香水味道好像也比较特殊。咱也没细研究过,但似乎西方人香水总体是清新的香味,印度一般是浓郁的香味,可以香死人的那种。总之,浓郁的臭味、浓郁的咖喱味混着熏人的印度香水味三股劲道从四面八方钻进我的鼻孔,不留一点缝隙。当然了,一会也就习惯了。所谓久入鲍鱼之肆而不知其臭。或者信号太强,我的嗅觉感受器很快就过劳死了。

特别提一句,我有过敏性鼻炎,基本没有嗅觉。当年同桌是一个体育生,经常被前面女生埋怨他锻炼出汗太多身上太臭的那种,但我从来闻不到。这次居然连我都熏得够呛,不知道如果是嗅觉敏锐的同学被四个印度人在教室里包围会是样子。不敢想。

后来听说,印度人身上的味道主要是来源于他们的咖喱食物。如果他们不吃咖喱的话,其实气味不重甚至可以做到完全没有气味。不知道这个是不是真的。回国后,学校里我认识的两个印度老师似乎确实没有明显的那种当年在美国闻到的臭味,虽然他们的香水的香味依然是浓香。这里特意说明一下。跟光一样,香水也是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有高密度的清香,也有低密度的浓香。香气的频率和强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

***

后来工作了,开始意识到印度人的厉害。

美国大软件公司基本已经被印度人占领了,各个行业的高层印度人也非常多。一直以来建立的中国人天下第一的信念开始崩塌。曾经以为那些杀到美国的中国人都是虎入羊群,对其他国家的人才都应该是秒杀;后来才发现,移民美国的印度人居然远远的比中国人更成功。

另外,在美国的印度人极多。不管你干啥,都不可避免的接触印度人,接触到印度口味的英语。最明显的是客服,电话打过去,接电话的基本都是印度人,据说美国的客服都是外包到印度了的。

回国后教书,系里就一个印度老师,但每年都有不少学生抱怨印度老师的英语口音太重。我一般都是明确的告诉学生们:印度口音是英语学习的重要任务。听不懂印度英语,在美国你就寸步难行了。

综合的说,大多数印度同行给我的印象还是非常差。技术上一般很弱,理论不扎实,做事随意,吹牛无度,责任感几乎没有。职业生涯里坑我最狠的两个同事都是印度人。两个人目前都在美国做教授。其中一个还是生信同行。毫不客气的说,过去每次看到他名字都恨得牙痒痒。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认为所有的印度人都是大坑,离得越远越好。和系里的几个老师和同学聊起印度人,大家对印度人整体的评价普遍也比较低。一个很有代表性的说法是:印度人跟中国人的脑回路不一致。另外,网上有人总结说,印度人没有“羞耻”的概念。根据我多年跟印度人打交道的经验,客观的讲,这两点似乎都是真的。印度人和中国人,在我看来是非常不兼容的两种人。

***

不管你我怎么看怎么说,印度人(包括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事实上都是越来越成功。

家里领导在微软工作。前几年微软换了新印度CEO,这几年带领微软再创业绩辉煌,一扫之前ball没儿治下的萎靡。

这两天,印度人又做了英国的首相,希望带领日落了帝国走出困境。

相比之下,我大中华的海外移民真的表现不太行。

我也不愿意承认,但华人整体上真的没有印度人混的好。(台湾香港整体表现比大陆移民要好不少)

***

最近系里在招聘, 申请人里可能有70%以上是印度人,以至于我现在见到中国人的简历都要兴奋一下。负责任的讲,印度申请人的整体质量比中国人略差——他们简历的逻辑可能远远落后于现在的中国人。相当多人发很多的烂论文,列很多的技能,没有重点,整体的格式也比较糙。另外,印度人身上有很深的内卷大国痕迹。很多印度申请人明知跟工作的方向不对口但依然疯狂的群发简历,其程度其实已经远远超过中国人。这也是挺自然的事情。印度国内的环境很差。西交利物浦大学教师的工资待遇基本已经超过欧洲多数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比如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基本拉平了澳大利亚、德国。放在全世界可能也就弱于美国、香港、新加坡、卡塔尔等不多的地方。印度人也是内卷大国,国内条件非常差,出了印度的可能99%都绝对不会考虑回国,也没有思想包袱。这种情况下,我们学校的位置对印度人也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去不了美国的话,来中国也还不错。

虽然印度人曾经狠狠的坑过我,而且总体上和中国人似乎不太兼容,但这么多印度申请人,而且人家已经攻陷了英国唐宁街和美国的硅谷,系里多招两个印度人难道不应该吗?不应该吗?多招俩印度人也是挺自然的,即使我曾经真的不想招太多印度人,即使他们之前坑我坑的太疼。

会不会有一天,国内高校里的外籍老师有多一半是印度人,就和美国硅谷的软件行业一样?这个还是很有可能的吧?不管你是不是愿意拥抱这个现实,如果天下大势如此,你我恐怕很难逆行。非洲和南美在科学技术上还是扶不上墙,欧美人还是更多在欧美内部流动。这种情况下,如果国内一半以上的外籍教师位置被印度人占领,我丝毫不会感到惊讶。

***

最后做一个广告。

位于苏州的西交利物浦大学生物系在招人。分子生物相关的领域基本都会考虑。因为学校英文教学,对英语要求比较高(基本在海外完成博士的都差不多满足我们的英语要求,完全在国内接受教育的一般不行,但也不绝对)。总体收入可能比不上国内的一线高校,但超过了英国不少,可能接近日本。系里目前10个opening,所以招印度人的同时也不会耽误我们招中国人(多数还是中国人)。苏州目前是工业产值全球第一的城市,大健康又是苏州的一号产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学校所在的工业园区环境优美,制度优越,非常宜居。欢迎大家申请。

timeshighereducation.com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