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仇恨纳粹德国的比例不高?
1948年,德国一位63岁的流浪汉,突然收到了一笔2000美元的汇款,他看了一眼汇款地址写着:中国南京,不禁泫然泪下。
1908年,一个年仅23岁的德国青年约翰·拉贝来到了遥远的中国,在这里开始了他漫长的工作和生活。
最初拉贝是被派遣到北京的西门子公司工作,由于工作需要,他在北京生活了20多年,这片陌生的土地渐渐成为了拉贝的第二故乡,他结婚生子,和中国人民成了不解之缘。
拉贝经常会利用业余时间去北京的胡同里闲逛,他喜欢这些密集的灰色小房子,穿梭其间感受北京本地人的生活。
拉贝还会带着他的妻子一起游玩这些老北京风貌的街区,他们常常会进到各种建筑里参观、欣赏它们独特的建筑艺术,拉贝总喜欢用自己的相机把这些美好时刻记录下来。
之后,他会把自己在北京生活的所见所感都写进日记本里,北京的一草一木似乎都浸透了拉贝的快乐和爱意。
1931年,拉贝被西门子公司调职到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并很快加入了当地的德国纳粹党组织,成为了南京纳粹党的负责人,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中日之间全面爆发了残酷的战争。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开始了持续数周的南京大屠杀,当其他外国人纷纷逃离这座被烧杀蹂躏的城市时,拉贝做出了一个惊人的选择——他决定留下,尽他所能去帮助这些无辜的中国难民。
拉贝先是在自己的私宅收容了600多名难民,很快,越来越多的难民涌向拉贝寻求庇护。
拉贝意识到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联合在南京的其他德国人,在南京市中心规划了一个面积约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这个安全区为多达25万名南京难民提供了临时的庇护所。
由于拉贝具有纳粹党南京负责人的身份,这些粗暴嗜血的日军对他还存有一定敬畏,拉贝屡次利用这一身份,在日军突击检查难民的时候进行抵制和争辩,数次避免了难民被集体屠杀的悲剧。
在这期间,拉贝亲眼目睹了日军在南京所进行的种种暴行:无辜的老人妇女被杀害弃尸街头,没有成年的少女被日军强暴,就连襁褓中的婴儿也无法幸免,整个南京充满了哭喊声与哀嚎声。
这些惨状深深刺痛了拉贝的心,他详细地把目击到的一切记录到了自己的日记里,这些日记后来成为了记录南京大屠杀最真实、最可信的历史证据。
尽管拉贝是德国人,但他的所作所为赢得了南京百姓的尊重与感激,1938年2月,在安全区被迫解散前,难民们送上了一面锦旗,上书“你是千千万万人的活菩萨”,这份感谢来自民众内心最真挚的情感。
随后,拉贝被迫随德国西门子公司回到了德国,但是即使回国后,拉贝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正义呼声。
他开始在德国国内公开演讲,揭露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与屠杀,甚至还亲自将报告邮寄给了希特勒,希望能借此阻止日军的暴行,但是这些举动都没有得到纳粹政权的重视。
二战结束后,拉贝作为纳粹党成员受到了审判,有被判处死刑的可能,这时,中国政府和当年南京难民纷纷站出来,提供大量证词证明拉贝在南京期间的善举,在这些证词的支撑下,拉贝终于宣判无罪,免于一死。
在拉贝晚年穷困潦倒、甚至沦为流浪汉时,当年受过他帮助的南京难民自发组织起来,集资了2000美元汇给了远在德国的拉贝,收到汇款时,拉贝看到汇款地址写着中国南京,不禁潸然泪下,中国人民的报恩之心让拉贝感动不已。
1996年,拉贝的日记被公开出版成书,这份珍贵的历史见证揭露了日军在南京所犯下的暴行,让世人重新审视了这段被掩埋的历史,日本不再能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存在。
拉贝只是一个普通人,但在那个残酷的年代里,他选择了守护生命和正义,他超越了国籍和身份的界限,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守护了25万条生命,他纪录日军暴行的日记,成为了历史无法抹煞的铁证,当拉贝老去孤苦无依时,中国人民也报答了他的恩情。
拉贝的一生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他的善举以及大爱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每当想起这位德国老人,人们的心中都会涌起崇高的敬意,正义或许会遭遇失败,但它终会战胜邪恶,拉贝的精神永存,他的初心会被世世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