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一个非常重要的考古遗址正下方发现了更重要的遗址怎么办?

发布时间:
2024-08-17 09:17
阅读量:
35

建国后,苏州曾经4次开挖虎丘剑池阖闾墓,最终都在墓门封石处打住,只因“若动此石,虎丘塔倒”,谁也担不起此责,而无奈放弃。

1955年,剑池水位历史性下降,虎丘塔身因多年失修,从塔顶到塔基出现了一条大裂缝,最宽的地方足有一米,风一吹就听到有砖石掉下来的声音。

当时苏州文管会主任名叫谢孝思决定要修塔,但那会苏南专区也穷,没有相关预算,他就给当时文化部郑振铎部长写了封信,转到齐燕铭那里,就直接呈送给了周总理。周总理很重视,很快从中央拨了3500块钱(别觉得少,那时候没钱,钱也值钱)。

就在文管会定点虎丘抢修虎丘塔的时候,几个熟知历史的干部就聊起了剑池下,传说阖闾墓里沉着3000把名剑。

于是一合计,决定把水再抽干一点。根据历史记录,上一次剑池水位下降还是在明朝,唐伯虎曾经深入剑池,从剑尖北端,进入了三角形石阙。

但等水基本抽干后,众人大失所望,剑尖所指的北端,根本就没有什么洞穴,石头上甚至连条缝都没有。

难道被唐伯虎骗了?就在众人要放弃的时候,突然有人说往下挖,把淤泥给清理了。找了20多个民工清理了好几天,还真就发现了剑尖北端的三角形洞穴。古人诚不欺也,更何况是唐伯虎啊。

文管会的干部们都很激动,当年陈玉寅20多岁,吴雨苍30多岁,俩人立了军令状,拿着一把可以装6节一号电池的大手电筒和一些挖掘工具和纸张等物,就进了洞了。

一开始洞口很宽阔,俩人并排走都没问题。但十几步之后,这洞身就越来越窄了,只能容一个人走了,又走了几步,就没法走了,被巨石堵住了去路。

凑近一看,是三块大石头,呈品字型堵住了通道,从石头上掉落下来的石屑,分析出来这几块石头不是自然形成的,是人工从别处开采搬进来的,而且石头上有已经锈蚀的固定位置的“一”形搭钉。所以认为这大概率是墓穴封石。

但石头之间有缝隙,心细的陈玉寅让吴雨苍看看石头后面是不是空的?吴雨苍爬到石头上,正常可以照射15米远的手电照进去,竟然漆黑一片,而且那淤泥的腥味让人窒息。但探查到这,进不去了,要进去就得搬开这封石。只好先封上入口,等待上面的指示了。

毕竟是要开阖闾墓,这绝对是大事。苏州文管会立刻上报江苏,一层一级当重点项目又申报中央。当时周总理倒也没有直接表示反对发掘,但提了个要求,就是有没有人能够保证,封石打开后墓里的东西完好无损,不受损坏。这没人敢保证,于是这次发掘申请最终未被批复。

一直到1978年10月,一帮专家又蠢蠢欲动了,池水抽干后,对洞穴北端底部石板的厚度进行测试,结果发现约16到18公分,就没敢进一步进去动封石,担心虎丘的塔基会受损,就再次放弃了。因此也传出了“若动此石,虎丘塔倒”。

到了1995年4月,苏州西北郊真山春秋大墓中出土了“珠襦玉甲”,也就是后来汉朝“金缕玉衣”的“前身”,这么大的发现,一下子沸腾了。

很多专家认为,这阖闾墓里也必然有这“珠襦玉甲”,而且品相会更好。这让很多人蠢蠢欲动,但由于担心“若动此石,虎丘塔倒”,研究来研究去,最终无奈放弃。因为虎丘塔要是倒了,就算挖出“珠襦玉甲”和那三千把剑,这会被吐沫星子淹死。

一直到2008年6月3日,虎丘山风景管理处为了维修“别有洞天”景点,再度抽干剑池,开始大规模清淤。到底是现代科技大型电动水泵加持,仅用半天水就抽干了,而且清淤也非常彻底,直接挖到了剑池底部。

从原来剑池的崖边往下看,那深得真的有点怕人。当时苏州电视台专门出动了发电车,进行照明、拍摄。

才发现1955年那次清淤实际只清了一半不到,封石不止3块,有6块,下半部分根本没清出来。而且分析确定了其中有5块封石是从别处搬来的人工打磨过的大青石。但都是叠放的,并不像陈玉寅描述的呈品字型叠放,封石上也没有锈斑。

当年参加过清淤的薛福鑫回忆,洞里除了这条被封石堵住的道外,还有另一条折而向西,通往虎丘塔底的横向支道。但遗憾的是,这次清淤并没有发现那条道。专家表示这或许是老人年纪大了,出现了记忆偏差。

如今剑池的格局经过维修,已经和原本不一样了。吴王阖闾墓里面的秘密,就让它留在地下,给世人保留一点神秘感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