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掀起的价格战,谁最受伤?

发布时间:
2024-06-28 13:24
阅读量:
51

正好看到这个问题,干脆发点儿暴论。各位就当看我发疯了。

我认为之所以会出现“价格战”争议,本质上是国内存在着两个平行的制造业体系,一个是受保护的行业,一个是自由竞争的行业。比亚迪拿后者的游戏规则和前者竞争,就出现了现在这个情况。

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举个例子,那就是中国程序员的高收入。众所周知,程序员是全中国收入最高、最接近欧美同行的职业。那么为什么程序员收入这么高呢?这不仅是因为国内程序员素质高技术好,更是因为互联网行业在中国是一个独特的、进行了民营经济中独一无二全国性彻底保护的行业,等于完全杜绝了外部竞争,偌大市场被自己人瓜分,成为了高收入的基础。这就是一百年前伍德罗 威尔逊就讲明白的经验:垄断减少内卷,而什么才能带来垄断呢?是保护带来垄断!大家可以回想下国内的几乎所有高福利的行业——除了高收入的程序员,还有部分地区的师医公+国企,是不是全都含有垄断和保护这个要素?

这就是问题的本质,高福利推高了用人成本,那高成本的企业怎么在市场竞争呢?事实证明就是没办法竞争,那就只有一条路:用行政手段扭曲价值规律,让能跟他竞争的都滚出去!保护—垄断—减少竞争,这才是市场经济下唯一可行的反内卷道路。

这也是车企的思维模式,中国对汽车产业进行了高度的保护,外国车进来要强制合资,先分一半地盘出来。

相比于受尽宠爱的汽车业,其他的制造业可谓是后妈养的。比如之前二十年作为中国制造业顶梁柱的智能手机/家用电器产业链,基本上是直面最残酷的市场竞争,在赤裸裸的资本主义逻辑下疯狂地“卷”。在这条产业链上,做终端产品的手机厂商毕竟利润高,还算有点儿体面,但供应链上游的企业,可以说毫无疑问是最血腥、最吃人的那一部分。这些企业普遍按照最低标准交五险一金,旺季时大规模招人,大幅度加班,淡季时大规模裁员也不眨眼睛。当这些企业借助新能源的契机上桌吃饭,进入了原来靠垄断混吃等死的汽车行业,把原来的旧势力一扫而空简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就是市场经济,这就是无形的大手。

知乎众喜欢讨论职工待遇,但往往忽略了这个问题最最关键的地方:职工福利大小,很大程度上并不看技术是否高端,老板是否心善,工会是否有用,而是取决于这个行业受政策保护程度如何。汽车行业,尤其是南北两大众,在21世纪初就是中国制造业打工人的天花板,待遇和福利公认顶级,同期的电子厂则充斥着跳楼新闻和欠薪新闻,相信那个时间段内毕业的各位都有印象。当然现在不行了,现在一提到大众,毕业生只会想到骗人。这之间的差异,就在于汽车本质上和烟草、电力、白酒等行业一样,是受保护的,自然也像这些行业一样门槛高待遇好。电子厂则更多只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的工具。

这样对应的结果是,合资车企躺着吃市场,技术上基本不能打,甚至连解决就业都难。另一边的电子厂则创造了中国技术最好、也提供了大量就业的智能手机产业链,甚至这个供应链上一个价值不到2%的小小部件锂电池,用在汽车上,就让这些传统车企一脸懵逼一溃千里。这就是自由市场,一边压榨员工,索求利润,一边推动着技术的进步,让更多的人用更便宜的价格买车。

这也是很多人说“产业升级能减少加班”的谬误之处。事实上产业升级决不能减少加班,中国电池业手机业在世界上的地位,比传统合资汽车强太多了,但卷得多也累得多。真正能解决加班问题的,恰恰是垄断和托拉斯,越开放只会越卷,像合资车产业那样保护起来,才能减少从业人数,进而对从业者进行保护——中国的问题不在于开放太少,而在于开放太多!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工人的敌人不是资本家,没了资本家谁发工资?工人的真正敌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其他还没入行的工人。

至于什么耽误了消费者低价买车,我觉得有必要澄清一点,消费者不是上帝,谁都不是上帝。消费者没有什么高贵的。就像华为小米苹果,每个都挨了那么多骂,但事实就是你不买有的是人买。甚至往大了说,所谓的消费型社会,或者说增加消费占经济的比重,根本问题不是什么让人有钱消费,而是通过涨价,让人在日常生活中就把全部的钱花出去!这就是消费的真谛,甚至从纯粹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只让人在房子上花钱是非常低效率的策略。把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的成本全部拉起来,让人存不下钱,才是真正的消费型社会。

总的来说,现在的真正问题,在于我们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上——自由市场和保护贸易,到底要扩张哪一部分?之前的民营市场经济只是在自己的鸟笼里打转,现在她飞出来了,甚至威胁到合资的生死存亡了,那么面对这个雷霆万钧所向无敌的市场经济,是顺从他,还是阻止他呢?是扩大保护的范围,干脆用指令计划经济的方法,给这些新能源车企规定配额上限呢;还是接受合资不行的事实,真的做一个自由贸易神国,放开市场让外国车和民营车企自由竞争?

我个人倾向于前者。我认为像比亚迪之类的企业存在一个严重隐患,那就是他自21年大扩张以来,还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的商业周期,也就是还没大规模收缩过。这类珠三角民营企业有电子厂传统,旺季大加班大涨薪,一个普通技师一个月拿到一万多真的存在;淡季压缩成本,一口气干掉两三成工程师的事情也不是没发生过。但车企的工作模式和电子厂是不一样的,车企很难这么大规模地扩张也很难这么大规模地裁人。所以与其等未来他裁人的时候政府出财政安抚,不如现在先下手为强,把他的扩张限制住,或者像80年代美国对丰田一样,给他在几年内设一个配额上限,事后看这也没耽误丰田赚大钱,只是帮其他车企起了一个缓冲作用。这就够了。

其实我觉得真可以考虑把这些制造业企业通通国有化算了。这些行业技术上管理上都相当成熟了,就是工人待遇不行,那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还真就是国有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