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波音公司 3.3 万工人罢工,737 暂停生产,将带来哪些影响?暴露出波音公司哪些问题?

发布时间:
2024-09-17 12:43
阅读量:
26

波音存在真正的质量控制问题,但“质量控制问题”只是“波音问题”的冰山一角。“波音问题”,是系统性的问题,存在于许许多多方面,而且很严重,“质量控制问题”并不是其中最严重的。“波音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严重的金融化,只顾“圈钱”、“挣钱”,只关心股价、分红,把企业运营包括技术、管理、生产、安全等关系企业生存的重大事项放在次要位置,长此以往,最终不可避免地,企业失去了核心竞争力,失去了优良的制造能力,因此,“波音的坠落”不可避免,波音很可能会相继出现这样的、那样的更多的、更大的问题。

但“波音的坠落”并不是一个个别的、偶然的现象,它只是美国制造业整体衰落的缩影而已,这都是“新自由主义与金融化”惹的祸。

但波音是美国制造业的“明珠”,是全球高端制造业的佼佼者,“波音的坠落”,更反映了美国制度文化的衰落、治理的低效与失败。

1970年代以来,美国大搞金融化,金融及虚拟经济日益膨胀,日益产业空心化,制造业不断衰落、外逃,日益丧失竞争力,产业链、供应链破损严重,越来越破碎。资本热衷于投身金融,而非实体经济、制造业。(制造业)企业日益金融化,只盯着投资回报、股价,而非自身的业务及生产经营本身。

美国经济分析局(BEA)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制造业占GDP比重从二战结束初期的约27%,下降到2017年的11.2%,萎缩了一半以上[]。在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大幅度萎缩的同时,虚拟经济却不断膨胀,虚拟经济的核心——金融和房地产占GDP比重从二战结束初期的10.5%上升到2017年的20.8%1,不仅是制造业的近两倍,而且超过了工业和农业的总和(在美国GDP中,工、农业占比之和早已不足20%)。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也从20世纪50-60年代的27%-23%下降到2013年的8.5%[]。

1968年,金融业利润在利润总额中所占比重为16.15%,制造业利润为49.41%;之后金融业利润比重不断上升,曾一度超过40%,而同时制造业利润比重则不断下降,到2018年第三季度,金融业利润比重为26.74%,而制造业利润为17.75%[]。美国金融企业的税前利润额与全美企业税前利润总额之比,2001年至2003年间甚至超过了40%,而到2010年又增至45%[],也即是金融部门的利润几乎赶上了非金融部门(实体经济)的利润。而我们都知道金融部门不创造任何实际的价值和财富,其利润都来产业部门。

标准普尔500指数,通过衡量500只普通股的表现来反映美国股市的整体表现。这500家(大型)公司约占美国股市总市值的80%。有研究指出,该指数过去30年的回报率为1710%,年复合增长率为10.1%[]。10%的利润,对制造业来说实在太高了。股市的高回报,吸引大量资本(脱实向虚)。

再如,避险基金——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1994到1997年为客户创造了121%的收益率,平均年化30%以上[]。对冲基金——量子基金,在成立之后的近30年里,年平均回报率高达30%以上[]。对冲基金——老虎基金,1980年到1998年年均盈利25%[]。其中,1996年基金单位回报为50%,1997年为72%8。而即便是波音、通用汽车这样的高端制造业巨头,能获5%的利润就很不错了。传统商业银行亦是"自惭形秽"。但关键是,在波音、通用汽车的生产过程中价值与财富不断被创造出来,而基金在金融市场内"空转",与实际生产、价值创造无关。

今天工会为什么要罢工?为什么波音不能满足工会的要求?

罢工,主要是因为物价飙升,要求涨薪——始作俑者还是金融化,是量化宽松。疫情爆发后,脆弱的美国资本市场、美国经济如惊弓之鸟,一泻千里,美国通过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与大规模财政刺激来救市、救经济,天量的流动性被释放出来。实体经济萧条、不景气,大部分流动性都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及与实际生产有关的领域,而是进入资本市场,急剧推升股价与物价(也推高实体企业的成本),吹大泡沫,造出一片欣欣向荣的虚幻繁荣,后来又不得不加息。到如今债务高到天上去、国债销售困难、金融泡沫史无前例地膨胀,金融危机山雨欲来。这几年美国通胀严重,工会要求涨薪40%也许并不夸张(西雅图消费水平很高),但目前波音经营困难、负债累累,哪承受得了?而且,波音这么大的工会要求涨薪40%,一旦成行,其他的大工会也会效仿(前一阵子汽车工会、港口码头工会等已经要求大幅涨薪),很可能最终也会成行,那么会造成美国通胀大幅上行甚至飙升(在目前美国经济表现很一般的情况下),经济学家早已总结过:大工会一个接一个涨薪会导致“通胀螺旋上升”。不久的未来,美联储要降息、印钞,显然,不希望通胀早早就反弹。而且,现在美国众多企业经营困难,有的发工资都困难,象美国钢铁公司举步维艰,要卖掉自己。

当代,美西方文化日益堕落和"分裂"。社会日益离散化、原子化,分歧越来越多,达成共识越来越难、越来越少,还出现严重的、畸形的权利"绝对化"倾向,过分强调"个人权利"、忽视责任义务的畸形社会文化甚嚣尘上,推波助澜民粹主义,增加社会治理难度,加剧社会发展不均衡及许多矛盾问题,严重阻碍社会进步。

个人主义,不仅掩盖和维护资本剥削、压迫劳动者的不平等关系,而且缔造个人利益高于社会利益、"整体利益最小化"的社会文化,导致社会共同体意识淡薄,导致整个社会离散化、原子化,缺乏凝聚力。而一盘散沙、"众口难调"进一步增加了政府决策、施政的难度,常常难以及时有效做出决断,难以出台有利于国家、社会发展的全局部署、长远规划,正所谓:局部"发难",全局"瘫痪"。当代西方社会个人主义、地方主义、局部主义盛行,集体主义严重缺失、不断衰微——个人(体)都以自己为中心,忽视集体利益、社会利益,严重的、畸形的权利"绝对化"倾向越来越强势——忽视义务、缺乏(社会)责任,过分强调个人权利,个人至上,贪图享受,而个人(体)与集体是对立统一的、权利与责任义务本应该是平衡的。明明是不利于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的政策,却因为能够满足众多选民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而常常能顺利出台、实施。目前,许多西方发达国家赤字居高不下,债台高筑、不堪重负,与之同时福利却上升容易下降难。政治家们都明白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但为了选票,几乎没有人敢削减福利,敢向这种不可持续、饮鸠止渴的政策开刀。

在当今美国,“个人至上”的旗帜越举越高,不论集体、国家面临怎样的困难与困境:“不能以集体、国家的名义影响我行使个人权利、损害我的个人权利”,而“多为集体、国家着想,多尽责任”的声音非常微弱、几乎没有。在中国文化中,这是决不允许的:国家困难、企业濒临破产,谁好意思在这个节骨眼儿上“为一己之私”大闹特闹?有一天,如果集体、企业彻底垮了或消失了,你也就不用再罢工了。有一天,如果国家崩溃了甚至分裂、消失了,你就更不用再闹了。看看叙利亚、巴勒斯坦、利比亚等许多国家,或战火纷飞或分裂动荡或遭人侵略,居民连生命(权)都没有保障,还奢谈什么权利自由?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了集体、国家,还奢谈什么个人权利?

目前,波音深陷困境、难以自拔,虽有美国政府、美国军工的背书与支持,摆脱困境也绝非易事。

美国治理的低效与失败及制造业日益衰落、日益金融化等,会加剧波音的问题,波音很可能还会出现这样的、那样的更多、更大的问题,陷入更深更大的困境,不知此次罢工是不是“压垮波音的最后一根稻草”?而且,现在美国经济表现一般并面临衰退、财政捉襟见肘、债台高筑、金融脆弱不堪以及全球经济表现欠佳、地缘政治与大国博弈加剧等——可谓“屋漏偏逢连阴雨”。波音未来很可能要动伤筋动骨的大手术,才可能生存下来,亦可能被兼并重组,亦可能未来成为一个二流公司。

美国现在财政非常困难,连军费都要缩减,要知道近些年来美国军费连年增长,没降过。美国2025财年国防预算已初步敲定,较上年下降约530亿美元。此举引发军工复合体的强烈不满,尤其是深陷困境的波音公司。

美国大搞霸权主义、保护主义,发起对华贸易战、科技战,还极限制裁俄罗斯,等等一系列举动破坏全球化,破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包括航空、军工),引发美国与相关国家关系紧张包括经贸关系(严重)受损——这些都对波音等美国企业的供、销产生重大影响。首当其冲,极大地影响波音的销售,一些重要的市场失去了或严重萎缩。同时,波音供应链也受损(严重),进而影响生产与安全、质量,如,中国对美进行反制,限制一些零部件、重要稀有金属的出口,而俄罗斯为了反击美国的制裁也欲效仿、重拳出手,目前正在研究、评估。航空产业对安全、质量要求很高,企业新开发一家供应商,可能需要几年、几十年的时间,绝非易事。

现在,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正在强势崛起,科技进步神速,正在超越西方、日益占据国际分工主导地位,西方的科技工业优势正在丧失殆尽。近年来,随着中国商飞C919 问世,并获得大量订单,商飞成为世界航空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将会深刻改变波音、空客垄断全球大飞机市场的格局。

波音为何“急速坠落”?

近几年,波音飞机频频出现严重事故及空难,而进入2024年以来更加频繁、“再上新台阶”,大家不由得为航空巨子——波音捏了一把汗:举步维艰的波音似乎在“急速坠落”。为什么会这样?

波音并不是一个“个别”现象,它是美国制造业日益衰落的缩影,这是新自由主义与金融化的必然结果,波音的命运或早已注定。

近代以来,决定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是(现代)工业及科技水平,而(现代)工业的核心是现代制造业。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西方率先掌握了现代制造业,所以其经济和综合实力碾压全球其他地区,从而彻底奠定了西方的全球统治地位。之后,西方一直保持着现代制造业的全球绝对领先优势,从而得以一直牢牢维系着自己主导的世界秩序。历史上,英国、美国之所以先后称霸世界,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其拥有了强大的工业、制造业实力并建立了全球优势。

自1970年代开始的新自由主义和金融化,使美国经济日益空心化、实体经济及制造业日益衰落,最终失去了制造业优势。1970年代以来,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和第三世界强劲崛起、高速发展,其工业、制造业的实力大幅提升并逐渐建立了全球优势。

波音,是美国制造业衰落的缩影。近几年,波音飞机频频出现严重事故及空难,公司运营举步维艰。这几十年来,伴随着金融化,美国制造业巨头越来越少,消失殆尽,最后只剩下通用电气、通用汽车、波音等寥寥几家,但如今它们也在日益衰落。可以说,波音是美国制造业最后的阵地,但如今也在失去中——这是新自由主义与金融化的必然结果。自(1970年代)新自由主义兴起,伴随着金融化、全球化,西方经济重心从产业部门转移至金融部门,实体经济不断萎缩且严重金融化,金融及虚拟经济不断膨胀、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今天,这里我们主要谈谈西方国家“实体经济及制造业金融化”。

目 录

实体经济及制造业金融化

急速坠落的波音——金融化之殇

波音并不孤独,大量实体企业金融化

注释和参考文献

实体经济及制造业金融化

[]资金在非金融企业(实体企业)的循环和周转路径大致分为两条,一条是企业利用资金购买生产资料来生产和加工产品,并最终通过产品销售收回增殖的资金;另一条是企业将资金投向金融市场,实现"货币资金-金融工具-货币资金"的直接转换,这部分资金并不参与实体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1970年代新自由主义兴起以来,伴随着金融化,美西方非金融部门日益金融化,突出表现于:非金融企业的金融投资(业务)比重大幅上升、金融收益比重显著增加、金融资产持有比重大幅提升,甚至成为"主力与核心",甚至连国民经济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制造业企业,其利润来源也越来越以金融收益为主。从微观层面看,非金融企业通过银行借贷、证券市场等筹集的金融业资本总量在金融资本内部赶超产业资本并占据优势地位,企业利润来源越来越以金融资本为主,即金融资本在微观层面占据垄断地位[]。

[]在之前的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中,好的资本力量是处于生产环节的资本,如制造业、运输业等,坏的或者投机的资本力量则主要关注金融业务。但是,进入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整个资本主义体系被金融化了,实体经济也被吸纳到金融体系之内。例如,西门子作为传统的制造业企业,目前其利润的60%来自金融业务,而不是生产制造,可以说西门子也变成了一个银行。而且,在垄断集团的控制下,大部分的剩余价值不再被用来投资于扩张及深化生产系统,持续累积的主要选择是把这些剩余用作金融投资。

根据经济学家奥尔汉加济(2006年)的测算结果,1980年代美国实体企业的金融资产持有比重就已经高达50%左右9。而今天的情况远比这严重。

[]这几十年来,伴随着金融化,美国的实体经济及制造业急剧萎缩,大型制造业企业所剩无几,但它们的业务也更多地倾向了金融。宝洁、麦当劳、可口可乐等众多大型公司,主要利润均来自股市及资本市场,原有业务利润增长乏力或下滑。1990年代以来,金融部门逐渐成为通用电气公司的盈利引擎,2007年贡献了当年公司总利润的55%[]。

[]20世纪80年代后期,西方兴起"股东价值运动",通过股权激励等方式,将企业CEO等高管的薪酬激励与股价牢牢绑定。企业利润、贷款的大部分,不再投入再生产,而是通过企业并购、股份回购、超额分红等方式不断推高股价来为高管、股东及投资者牟利。

连当今全球市值最高的股票、高科技第一股也是全球IT行业的领导者——苹果公司,也难以"脱俗",日益金融化。2011年以来的苹果,既有分红又有回购[]。而之前,既没有分红,也没有回购15。自2013年以来,苹果用来回购和支付股息的资金与净利润相差无几,部分年份甚至要超过自由现金流15。

企业经营日益金融化,投资者、经营者最关心的是企业的股价和短期表现,而不是生产、经营、质量、研发和长远发展。由此带来严重的恶果:在企业股价不断飙升和投资者、经营者疯狂圈钱、大发横财的同时,企业经营、企业竞争力每况愈下。

急速坠落的波音——金融化之殇

[]

因自身设计问题,两架波音客机先后于2018年、2019年发生空难。波音公司遭受重创,股价大幅跳水,由2019年初的435.56美元/股,跌至2020年初的89美元/股。其实近些年,波音麻烦与事故不断,多架波音民航客机在世界多地都发生了严重故障。因严重的质量和安全问题,2019年美国军方拒绝接收波音设计、制造的KC46新一代空中加油机。世界航空工业的巨擘、美国(高端)制造业的代表——曾经辉煌无比的波音,正在急速坠落,这是为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实乃长期"金融化之功"。我们不妨来看一下波音公司2013年-2019年的经营情况。

波音公司的股价,从2013年初的61.9美元/股,到2019年初的高点435.56美元/股,6年时间里翻了7倍多。但波音公司的营业收入,从2013年的866.23亿美元,到2018年的高点1011.27亿美元,6年只增长了16.7%,而且到2019年营收还大幅下降到765.59亿美元。我们再看一下企业的另一个重要指标——税后利润,从2013年的45.85亿美元,到2018年最高值104.6亿美元,6年增长了128%,到2019年利润跌为-6.36亿美元。

这一时期,波音公司营收增长乏力(只增长了16.7%),利润增长了128%,但股价却涨了700%多。利润增长与股价上涨,二者相差5.5倍,这是什么原因呢?

从2013开始,波音公司大幅度提高每股的分红,使分红的增长率远超营收的增长率。波音的大比例分红当然受到股东和资本市场的欢迎,从而有力推动股价上涨。从2013年到2019年,波音累计分红高达208亿美元,包括形势极其严峻的2019年还分红46亿美元。

但大比例分红对股票上涨只是助攻,主攻是什么?是股票回购。从2013年到2019年,波音公司股票回购金额累计高达434亿美元,即使在波音多灾多难的2019年也有26.5亿美元被用于股票回购。而同期,波音公司的利润总计才381.23亿美元。也就是说,波音把这一时期的全部利润都拿来回购股票还不够,这还不包括股票分红。波音是不惜占用经营现金流,包括向银行借钱,也要股票回购+分红。从2013年到2019年,波音公司累计经营现金流631.2亿美元,而股票回购+分红竟达高642.6亿美元,比经营现金流还多出11.4亿美元。就这样从2013年开始公司的负债一直增加,到2019年底,波音公司总资产1336.25亿美元,负债1419.25亿美元,公司净资产已经是-83亿美元。

波音公司把大量资金都花在了回购股票和分红上,用在研发、创新、安全和质量以及培训等方面的钱自然是能少就少。为了节省费用、增加利润,波音公司可谓绞尽脑汁,甚至不惜以牺牲质量安全、放松管理为代价。在这期间,波音用于商业飞机的研发投入累计为171.9亿美元,不到股票回购规模的40%。这7年间,只有2年研发费用(民用部分)高于分红,其余5年都少于分红。Lazonick教授2014年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过一篇名为《Profits Without Prosperity》(《只有利润,没有繁荣》)的文章称:"美国大公司的高管没有将利润投入到创新和提高生产效率上,而是用于大规模回购公司股票"。

正是因为大规模股票回购+分红,使得波音公司的每股盈利大幅提高,股价自然也是节节高升。波音,早已从一家高科技制造的领军企业沦为资本市场的附庸,一家以短期收益和股价为核心目标,连年把巨额资金用于回购股票和分红,取悦资本市场的金融化公司,这是它深陷困境的根本原因。

我们再来看一看波音高管的薪酬结构。以2017年为例,在波音CEO(首席执行官)、CFO(首席财务官)、EVP(执行副总裁)三位高管的薪酬中,股票激励部分分别占到总薪酬的34.2%、69.4%、48.5%,对CFO意味着将近1200万美元的薪酬来自股票激励。波音公司还发行一种"业绩股",只有当波音公司的股价连续5年上涨10%,"业绩股"才能转换成市场上流通的普通股进而变现。也就是说,波音实行了一套把高管的薪酬绑在资本战车上,同股价紧紧连在一起的资本化收入激励方式。波音公司高管们基于股权激励等个人利益的驱使,不惜大举举债来回购股票和高额分红,却没有站在用户、员工、产业链等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角度,真正去运营一家有长期价值的公司。

波音公司今日所面临的困境,折射出金融化对企业尤其是对制造业的侵蚀和伤害。看上去美丽的资本市场,可以让你插上金融的翅膀,相较于企业用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赚钱,用金融手段赚钱更快更爽。然而,金融化也许会让企业辉煌一时、少数人得利,但企业却逐渐被掏空,最终走向衰败,到时一切都是要还回去的。

波音并不孤独,大量实体企业金融化

[]

波音并不孤独,啤酒制造商、媒体集团或在线火车票服务等更为普通的公司(实体企业)也正日益"金融化",为其所有者榨取最大财富。金融本身已经成为一种投资的游戏:大量的资金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与它应该服务的人和企业脱节。

"在榨取金融财富方面,私募股权投资是相对小众但更为高效的工具"。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为例。它们通常会收购一家实力雄厚的公司,然后在财务上一个接一个地压榨所有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它们通过避税天堂管理公司的金融业务,愚弄纳税人。它们可能会压榨工人的工资和养老金,或者推迟向供应商付款。它们可能会收购几家公司,以占领某个市场(如电信运营市场),然后从顾客身上获取垄断利润。想象一下,如果电信公司突然变得异常赚钱,但技术没有多大进步,通话仍然断断续续,收费昂贵不堪。

然后,在大量现金流裹挟下,它们为该公司借入更多资金,并从收益中支付巨额"特别股息"。如果这家新负债的公司现在破产,"有限责任"的魔力意味着私募投资巨头只对它们最初投资的一小部分股权负责——通常只是他们收购的公司价值的2%。私募股权投资者有时确实会让自己购买的公司更有效率,从而创造财富,但与榨取的金融财富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

拿在线火车票销售商Trainline的财务结构为例。当你在它那里买一张票的时候,你可能会支付一小笔预订费,就按75便士算吧。这75便士在离开你的银行账户后,会经历一段非凡的旅程。首先来到伦敦的Trainline.com Limited,然后再到另一家拥有前面那家公司的Trainline Holdings Limited,这家公司又归另一家公司所有,那家公司再归另一家公司所有,等等。通过五家公司乃至更多家公司,你那75便士终于来到了泽西岛的避税天堂,接着又回到了伦敦,在那里又在五家公司游览了一圈,然后又回到了泽西岛,最后到了另一个避税天堂卢森堡。要是更上一层楼的话,它还可以再去开曼群岛三家或三家以上底细不明的公司转悠一圈,然后进入美国。在美国,它还得在最起码20家左右的公司里"流连忘返",接着流入美国大型投资公司KKR。最后,你的75便士会流向KKR的股东——包括银行、投资基金和亿万富翁。KKR拥有或部分拥有180多家真实可靠的公司,包括汽车共享公司Lyft、Sonos音频系统和Trainline。但除了那真正的180多家公司,KKR拥有至少4000家公司,其中单单开曼群岛一处,就有超过800家。

这一无形的金融恶魔,从铁路真正有用和有利可图的服务中攫取财富。更可怕的是,所有这些都不算违法。在如今这个金融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都选择了这样做。

注释和参考文献

[1] 刘晓欣、张艺鹏:《中国经济"脱实向虚"倾向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19年第20192期,第33-45页。

[2] 王济武:《中美之争:人类第5次科技与产业革命的终极竞争》,腾讯网,2021年6月10日 08:34,来源:启迪控股。

[3] 蔡万焕:《经济金融化视角下的美国经济结构与中美经贸摩擦》,察网,2020年5月5日 20:06,《教学与研究》2019年第11期。

[4] 李慎明:《四大法宝让西方独占鳌头》,观察者,2012年10月29日 16:28:25。

[5] 标普500ETF:《为什么建议普通投资者买标普500指数,历史数据告诉你》,雪球,2024年2月7日 22:12。

[6] 倪源江:《心得分享 | 由俄罗斯联想到LTCM(长期资本管理对冲基金)的成与败》,新浪,2022年04月12日 14:55,来源:市场资讯。

[7] 《量子基金》,《百度百科》。

[8] 《老虎基金》,《百度百科》。

[9] 廖士光:《警惕经济过度金融化》,上证研报【2017】060号,2017年7月。

[10] 蔡万焕:《经济金融化视角下的美国经济结构与中美经贸摩擦》,察网,2020年5月5日 20:06,《教学与研究》2019年第11期。

[11] 魏南枝 编译:《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内爆——萨米尔·阿明谈当代全球化垄断资本主义的不可持续性》,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3年6月9日 15:22,来源:红旗文稿。

[12] 《美国早已资不抵债 世界抛弃美元之时就是美国破产之日》,央视网首页,2008年11月10日 14:14,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13] 财子佳人:《通用电气为什么卖掉了最赚钱的部门?》,界面,2015年10月20日 09:30。

[14] 杨小勇、吴宇轩:《后疫情时期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与中国机遇——基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视角》,《上海财经大学学报》第23卷第1期,2021年2月。

[15] 愚老头:《苹果的黄昏》,创事记(新浪微博),2023年11月15日 17:41,来源:锦缎。

[16] 白文涛:《波音公司的困局与企业金融化之殇》,分享投资,2020年4月13日。

[17] 尼古拉斯·萨克斯森:《英国人全面反思"金融立国":一业荣,百业枯?》,观察者,2019年1月10日 08:02:07。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