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认为四渡赤水是经典战役?没看明白啊?

发布时间:
2024-09-22 22:21
阅读量:
19

没有看明白?

一渡赤水,目的往四川,踢到铁板;

二渡赤水,已经被包围,气球上戳一个洞;

三渡赤水,我方飘了,要钻设好的陷阱;

四渡赤水,在过赤水的时候,接到“蒋介石在贵阳”的讯息,将军抽车。

如果把决策人细分一下,就知道为什么了:谁也没有教员高明。

++++++++++++++++++++++++++++++

一渡赤水的奥妙在于:刻舟求剑,时过境迁。

目的往四川,是四川人朱德、聂荣臻、刘伯承提议的,没有想到时过境迁,川军战斗力,已经由1919 - - 1929年的连年斗争,得到很大的提高。这个提议的性质,莫过于后来的千里跃进大别山,假设前提都是原来的局面,没有想到敌人的反扑,已经改变了大别山是环境,石头要过火,人要换种,而且广西军队与大别山人结亲。这都是老印象,刻舟求剑,时过境迁的结果,还在用老经验看事。此种想法,与李德博古在长征初期,对红二方面军会师的执念是一样的。在一渡赤水的土城之战,如果是李德博古指挥,一定会打成僵持战,是“湘江之战”的重演,教员看事情不妙,立刻撤出战斗,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与川军发生正面冲突,与后面的滇军,也没有发生正面战斗,道理都是如此:不要在敌人的主场作战,对中央军,因为在当地,土工、果军都是客场,可以作战,黔军的战斗力是已经探明的,可以作战,这就把敌、我、友都规定清楚了。友:当地军阀,提前打招呼,过境不停留,不交火,不找麻烦,这就是友。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在中国革命史上,随着革命所处的阶段和任务的不同,革命的对象也有所不同。对阶级的分析,关系到革命的策略,随着革命的深入,逐步演变为在革命中应当团结谁、依靠谁、打击谁的问题。

四渡赤水的作战原则,不是我们事后杜撰的,不是后验的。是提前预计的,教员在文章中早已经规定,作战也是这样做的,很多讲四渡赤水的,只讲作战,不讲思想来源,“为什么会认为四渡赤水是经典战役?没看明白啊?”是因为不知道这么神奇的操作的思想基础、思想源头没有搞明白。

+++++++++++++++++++++++

二渡赤水的奥妙在于:打破政策约束,生存第一。

二渡赤水是“第二次反围剿”的翻版,在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突围,在突围方向上,最大的阻碍,来自王稼祥、张闻天,因为“向四川发展,赤化川滇黔”是遵义会议的决策,改变的思想包袱很大,完全没有想到,设想如果不能实现,一定要变通。走回头路,再回到遵义,那这路不是白走了吗?后来遵义大捷,导致后来教员特别欣赏粟裕,“大局不利,节节抵抗,出其不意,反咬一口”这种作战,七战七捷,与二渡赤水,重占遵义,都属于“败战计”,这属于同气相求的欣赏。

++++++++++++++++++++++++

三渡赤水的奥妙在于:胜不骄。

历朝历代的作战者,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教员在三湾改编,朱德在三河坝整编,都克服了这个弱点,当得上红军之父的名号。历朝历代的作战者,一旦成功,就飘了,这个朱德也没有免俗,林彪提出“攻击打鼓新场”,朱德投了赞成票,从此朱德、教员的段位,就拉开了一大截。在此之前,朱德是实控人,“朱毛红军”,在此之后,是虚君,是军队形象的代表。开会的人,有22个,大部分最后都成了元帅,将军,但这些元帅,将军,都反对教员。

  • 三、1攻击打鼓新场风波

攻击打鼓新场初步态势图,蓝箭头为撤出遵义,川军占领断尾,封闭包围圈

事后看,这是一个陷阱,当时看,谁能看破?

林三虎的建议,摸一把就走,万一走不脱,没有考虑,如同中途岛战役前日军预演,屏蔽不好的预演结果

有人说,“我能看破”,那就试一试,你炒股,在长期下跌,有一波上涨,你在上涨的时候,是否买进?如果买进,你就是一般人,如果卖出,也许可能接近教员。教员赌的是几万人的生死,你赌的是几万元,而且没有掉脑壳的危险,尽管试一试。

还没有收到破译的电报,凭着态势,教员的分析,大家利令智昏,不同意这个分析,教员下台


上图中,蓝色箭头,是川军从娄山关过来,占领遵义,相当于孟良崮战役,王必成的六纵堵住了垛庄。

对于林三虎,史记上有一个评论,安在他身上,正好合适。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馀万众,邯郸几亡。就是说,冯亭祸水东引,平原君吃钩,用东北话来说:“纯粹是没事儿找抽型的……”


  • 三、2鲁班场战斗失败

上面说的是“攻击打鼓新场风波”,下面还有一个“鲁班场战斗失败”。

这两件事出了两个杠精,一个是一军团,一个是三军团。

“攻击打鼓新场风波”林彪不服气,“鲁班场战斗失败”彭德怀不理解。

“鲁班场战斗失败”,形势是“打鼓新场”设局失败,老蒋步步为营,已经缩小了包围圈,我们已经集中在枫香坝被国军侦知,已经失去了遵义防守,也失去了战机,进行突围的一个作战。林三虎是自投罗网的方法,教员是掰掉一个钳子的方法,也就是战机失去了的惨胜局。

丧失了战机,全军暴露,(见红军医院被炸),与扎西形势不一样,扎西在三省交界,军阀各怀鬼胎,行动不能统一。此时,南、北方都有中央军,以逸待劳,行动协调统一,没有空子钻。东方是川军,战斗力已经领教过。西方第一道防线是黔军,战斗力弱,第二道防线,是滇军,是由于蔡锷云南讲武堂训练出来的军官,法系武器,战斗力朱德、罗炳辉都熟知,是后来朝鲜战场上的五十军。不像扎西,这已经成了明牌。

与第二、三次反围剿、扎西形势不一样的地方是,这次因为中央军的原因,动用了高科技:飞机侦查,全军的动向,暴漏无遗,这是四渡赤水期间,蒋公开天眼,对红军形势最清楚的一次。

对于教员,面临着向西有拦路虎,或者死在鲁班场,或者走向别的地方的选择,这已经不是“利”与“害”的选择了,而是“小的害处”和“大的害处”的选择,两害相权取其轻,攻击鲁班场,震慑周浑元,是最重要的作战目的。其企图是,过茅台的时候,国军不敢跟,不重演湘江之战、土城之战、背水一战、被半渡而击的悲剧。攻击鲁班场是一个幌子,从容过茅台才是目的。

反应四渡赤水的影视作品,经常有教员对彭德怀说,这是一条恶狗,一定要把它打怕,让它不能跟着你。在后来的长征结束,打击马家军,教员写诗“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就是这个意思的写照。实际上,在教员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中,说的“叫花子打狗,边打边走”就是这个意思,你到任何一个陌生的地方,都有欺生的现象。更何况红军到任何地方,都是客场作战,“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震慑对方,一直是教员作战的主线,这次鲁班场战役,目的也是如此。建国后的印度、苏联珍宝岛、越南自卫反击战,也贯穿了这个思想。

事后多少年,教员开会,也把鲁班场列为自己的败仗之一,损失了战士,但是在“最坏结局”和“次坏结局”方面,当时没有选择。

  • 三、3隐藏在大村、铁厂

全军过了赤水,隐藏在大村、铁厂,这是第二次反围剿,第三次反围剿的翻版,隐藏起来,用小部队诱惑国军往古蔺方向。后来教员特别欣赏皮定钧,皮定钧在建国后评级,教员特别说“皮有功,少晋中”,就是因为皮定钧将军在中原突围,完成了诱敌任务后,全军隐藏在进入刘家冲,钻进黑松林隐蔽下来,然后转战千里,向东到苏皖解放区。其中的隐蔽在树林、向东千里这种胆魄、眼光与教员当年如出一辙,所以教员理解这种人,对之青眼有加,也是不吝言词的。

++++++++++++++++++

第四渡赤水的奥妙在于:抓住战机,政策让位于生存。

首先有一篇文章:《党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告全体红色战士书》的布告,布告中提出了这样一段后来广为流传的文字。“红军必须经常地转移作战地区,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在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

这篇布告诞生于二渡赤水,贯彻于四渡赤水,彻底由“正规战”向“运动战”转变,如果说一、二、三渡赤水,都有阵地战的痕迹,四渡赤水以后,除非迫不得已,没有强攻的痕迹了,而且也是“攻击打鼓新场”后,教员彻底掌控了军事,再也不干赔本儿的买卖了,这篇文告,为后来的四渡赤水,巧渡金沙,很多的战斗,奠定了作战原则。

当国民党的军队都渡过乌江,贵阳空虚的时候,这个时候的蒋公,送来了神助攻,去贵阳。

第四渡赤水,本来的意思是建立川滇黔根据地的设想,还没有彻底放弃,本来是在乌江周边,对中央军再打击一下,但是,在过赤水的那几天,通过地方报纸,得知蒋公到了贵阳,这样,教员的灵光一现,彻底放弃了“川滇黔根据地的设想”,拾起了“大迂回,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设想,这种思想转换如同电光火石,如果稍有迟疑,就会陷入在“川滇黔”与敌人拼消耗,最后被耗尽而死的结局。

一渡赤水,还有人坚持从四川其他地方过长江;二渡赤水,还在执念“向四川发展,赤化川滇黔”是遵义会议的决策;这些属于政治决策,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而在整个四渡赤水期间,教员对于“生存”的权重排列在政治决策之上,下面才是战斗决策,这样导致四渡赤水的灵活性,大大的增强了,从来没有被“政策”束缚。这种魄力,是谁也没有的,人民军队党指挥枪,政委拥有最后决策权,这种原则,在生存面前,往往会造成灾难。看看西路军、皖南事变、中原突围、一打四平之前,很多战斗失利,往往是错误的政策在前,军事斗争没有摆脱错误的思潮,最后失败了。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如果政治错了,那军事也不会胜利。

知识分子统兵,最大的害处,是把政治正确当成一切,最后可耻的失败,见宋朝用兵原则,几乎是血淋淋的教训。赵括、马谡、李德、博古都是如此。

亲自去贵阳,对于蒋公来说,其犯的错误,除了政治上要吞并、消化贵州,使其纳入中央的版图以外,更有一种心理,就是三渡赤水论述的历朝历代的作战者,一旦成功,就飘了,这种心态。他的认知以为,红军必然覆灭于古蔺附近,到贵阳几百公里,根本没有过来的可能。实际上,他政治上吞并贵阳,完全可以派员接收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亲自去,去贵阳的动机,很大的程度是作秀,没有想到“想露个脸,却把屁股露出来了”

接下来就是攻击贵阳,将军抽车,进入云南逃出生天。再解释一下,将军(打到贵阳去,活捉常凯申),抽车(夺路而逃,逃出大包围圈)。此战之前,与敌人的间距,往往是被撵着打,在此战之后,与敌人的间距,是一个星期的行军时间。从被动到主动了。

现代传媒用地图的形势,解构了四渡赤水,大致能够看出行军路线,但是教员在想什么?教员能够成功,一是有开阔的思维,二是有打破规则的勇气。

开阔的思维,限制在哪里?禅宗公案:

有一次法演禅师在打井时,发现泥沙堵住了泉水的出口,于是便借事显理问僧众:

“泉眼不通,被泥沙堵塞;那我们的道眼不通,是被什么塞住了呢?”

僧众闻言皆无法应答,法眼就代为回答:

“是被我们的眼睛塞住了。”

这个公案是出自《法演禅师语录》(也称《清凉文益禅师语录》),是法演禅师用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比喻我们在修行上的障碍。

思维有障碍,也是没有办法开阔。

打破规则,是因为我们中国历朝历代,特别注重军队的控制,无论是监军制度,还是宋朝以后对人的洗脑,“忠诚第一”,乃至于党指挥枪。但是这又导致类似宋朝统兵的弊端:僵化,政治正确第一。《巴顿将军》上有一个细节:年轻的参谋问,这明显是错误的,为什么要执行?将军说:我要与元首保持一致。换任何一个人指挥四渡赤水,都会毁灭在“政治决策”上,只有教员有勇气,把生存的权重放“政治”之上。粟裕,七战七捷之前,对中央出兵淮南的决策,豫东之战前,对中央出兵江南的决策的异议,与四渡赤水教员的决策是一样的。打破规则,用在战争时期,因为有生存的威胁,大家会包容,或者是有这个本事的人,大家没有选择。打破规则,在和平时期,一定会下地狱的。苟坝之争,已经演示了一次了。

四渡赤水的敌人,除了对手,还有就是自己人的思想禁锢,特别是文人的僵化思维。

所以教员,一要对付对手,二要说服自己人,三对于军队的人,还要让他们不情愿也要执行。

最后这一条,后来,用林三虎的话来讲:中央的命令,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在执行中加强理解,就是对第三条的最好描述。

++++++++++++++++++++

中国的三十六计,有在全书“三十六计”中,每六计为一套,共分六套:第一套为“胜战计”,第二套为“敌战计”,第三套为“攻战计”,第四套为“混战计”,第五套为“并战计”,第六套为“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时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时所用之计。每套又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

其中的计,首先是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当力量对比我方占优势的时候,可以用“胜战计”,当力量对比差距大的时候,一定是“败战计”,不能用“胜战计”。

“败战计”思维如下:

二渡赤水、粟裕的七战七捷、抗美援朝、中印自卫反击战、中苏珍宝岛摩擦、中越自卫反击战,都是一打即脱离,在知乎上有两个啥比问题:为什么中印自卫反击战不占领德里?为什么中越自卫反击战不占领河内?

战争进程控制不住,一旦到了胜利的顶点,就会翻盘失败,一定要在胜利的顶点前,结束战争。拿破仑败于莫斯科,希特勒败于莫斯科,曹操败于赤壁,在顶点之前收手,就会有好结局。比如韩信破赵,及时收手,用招抚的办法,稳定了齐国,都是懂得及时收手的。

实际上,抗美援朝占领汉城守不住,损失了军队,与胡宗南占领了延安守不住,是一样的。曹操讽刺这种人“慕虚名,而处实祸”,小日子电视剧《坂上之云》上面,小日子的高层说,不要考虑战争的开始,一定要考虑战争的结束。这就是“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打仗是为了生存,或者为了获利,不是为了名气。这就是“败战计”,这是四渡赤水的核心“打为了走”。

“胜战计”思维如下:

一定是自己的实力比对方大采用的。而“攻击打鼓新场”建议,恰恰暴露了林三虎的思维弱点:用“胜战计”思维来做“败战计”局面的事情,占一把便宜就可以了,因为你“不讲武德,偷袭六十九岁的老同志”(二渡赤水,遵义大捷),你搞第二次,别人没有防备吗?孙子兵法曰: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打得好无所谓,打得不好,就被纠缠。到时候覆灭就不远了。在优势兵力下,把自己搞崩盘了,秦王苻坚、隋炀帝、乃至于小布什打阿富汗、普大帝打乌克兰,都是没有用“败战计”思维,心态飘了,用“胜战计”思维,搞成了一手粑粑。

在“败战计”的局面,用“胜战计”思维,就如同贪心,贪心的猴子从罐子里面取花生,手捏得太多,又舍不得放手,必然被猎人擒获,“攻击打鼓新场”与“鲁班场战斗失利”的区别就是,有没有想好退路。

++++++++++++++++++++++++

战略的评价标准,有两条:一是有没有达成自己的目的;二是结束战争收手是不是干脆利落,不留后患。

对于这两条,当年果粉有两个标准:一是划得来划不来,主要用于攻击朝鲜战争的;二是谁死人多,谁贡献大,谁有理,主要用于攻击抗日战争的。第一条战争是如同生意人算账,必然死于算政治仗的人手里,看看吕不韦、沈万三,必然死于秦始皇、朱元璋之手,因为他们没有为了理想必死的信念,国军每一支军队会算账,吃亏的事不干,帮助对友对自己没有利的不干,结果红军不强的时候不能配合,解放战争不能配合,都是算账太聪明的结果;第二条,国军完全是打笨仗,抗日快胜利的豫湘桂大败,在小日子日薄西山都还拉了一坨大的,死人多有什么用,不是笨吗?

教员打仗,与日军大本营的打仗思维,是两回事。

教员打仗,开始,就要想到自己的目的是否达成,及时收手。

日军大本营的打仗,开始,就踩上一块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何时想结束战争,就由不得你了。

《孙子兵法.虚实第六》“我不欲战者,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林三虎在“攻击打鼓新场”作战,开始作战想得很精妙,如果不测,何时想结束战争,就由不得你了。

林三虎的儿子,“超天才”立果同志,他不佩服自己的父亲,却佩服父亲的敌人,小日子的联合舰队。山本五十六在中途岛作战,开始作战想得很精妙,如果不测,何时想结束战争,就由不得你了。

他们的气质,一脉相承,都是算得挺妙,孤注一掷,然后遇到意外。

教员攻击鲁班场,有打有收,干脆利落。

李德博古在湘江之战,开始的粘粘糊糊,结束得粘粘糊糊。

教员打第一、二、三次反围剿,都是干脆利落的结束了战争,第四次反围剿朱德、周恩来主持,就打得粘粘糊糊,好歹是胜利了,而第五次反围剿,是彻底败了,战争品质粘粘糊糊更不用说了。

为什么经典?别人做不到,就是经典。

++++++++++++++++++++++

知乎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但是有些问题,你是得不到答案的。

比如:

打鼾怎么治疗?

为什么股市散户总是亏钱?

口臭怎么治疗?

如何打仗?

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

……

得不到回答,或者因为不靠谱的回答,或者因为回答人想获利,或者因为回答者自己也不知道强以为自己知道,或者因为因缘时节找不到正确的答案。想一想杨露婵求艺陈家沟,在江湖上走了很多弯路,想一想朱德找党,想一想冯玉祥找救国路线,想一想“土城战神”郭勋祺,从同情土共,到抗日战争企图投工,解放战争末期做了很多工作,都没有进入土工的组织,想一想郭汝瑰,曾经写下:如阵地失守,我就死在疆场,身膏野革。他日抗战胜利,你作为抗日名将,乘舰过吴淞口时,如有波涛如山,那就是我来见你了。即使这样,是否是土工,始终是个谜。寻找正确,何其难也,这带有初心的性质,也带有宿命的结果。

沩山问仰山:“涅槃经四十卷,多少是佛说,多少是魔说?”仰曰:“总是魔说。”沩曰:“以后无人奈子何。”仰曰:“慧寂即一期之事,行履在什么处?”沩曰:“只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

“只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要想得到正确的答案,首先自己的三观要正,否则孜孜以求的,往往是错误的道路。冯玉祥的悲剧,就在于此。三观正了,才能对正确的有共鸣。正确的三观,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自己要静静的沉淀,才能知道的。

即使是教员的思想,成为教条,也会闹笑话。在那个魔怔年代,有领导做报告,言之凿凿:“伟大的领袖教导我们,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底下的群众一片哗然,领导感觉不妙,一翻稿纸,惊讶道:“歪日它怼爷,你这个‘吗’竟然躲在后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