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有哪些神秘的人物?

发布时间:
2024-09-23 03:08
阅读量:
23

在某一时期,公认刘少奇是教员的一位坚强助手。

1937年11月,太原沦陷。

在此之前,刘少奇顶着军方的巨大压力,做了大量筹备工作。

因此太原一沦陷,刘少奇才能在侵华日军和国军都没有反应过来的情况下,迅速抓住宝贵的华北政权真空期,快速建立了大大小小的根据地。

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刘少奇就成功拿下了华北敌后政权,组织了群众,武装了群众,让八路军一口吃成了胖子。

经过刘少奇在华北这一年多的实践,充分证明了教员在洛川会议上有关“独立自主的游击战略”的正确性。

至此,以王明为主导的“一切经过统一战线”和“以运动战为主”,轻视敌后游击战争,不愿意放开手发动群众的主张和观点,彻底破产了。

教员趁热打铁。

1938年9月,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桥儿沟召开。

教员称这次全会是“决定中国之命运的”会议,通过这次会议,基本上把正确的组织路线和政治路线确立下来。

王明在六届六中全上,算是基本倒台了,而他主持的长江局也被取消,分拆为中原局和南方局。

刘少奇担任中原局书记,长江以北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党的工作,都归中原局管,主要范围就是长江以北和陇海路以南;

周恩来担任南方局书记,负责大后方的领导工作,项英继续担任东南局书记。

在这次大会上,延安制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

而刘少奇从北方局书记变成中原局书记,自然也就意味着,发展华中的重任也交给他了。

教员只给了刘少奇半个月时间的准备,就让他同李先念、郭述申、朱理治等几十名干部,分乘四辆大卡车,告别延安,离开了工作了三年的华北。

由于华中局势太过复杂,刘少奇出了延后后,就一直用“胡服”这个假名字,鲜有人知其真名姓。

古来多被虚名误,宁负虚名莫负志。

胡服这一去,只做事,不求名。


01


跟刘少奇一同到华中的人中,有李先念。

李先念这个人不仅有才华,革命信念还非常坚定。

西路军失败后,李先念带着残部突围,到达了新疆,随后在新疆迪化学习。

在迪华,有人曾问他:“先念同志,你打算去延安,还是去苏联?”

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当然去延安。”

1937年12月,得到陈云批准同意,李先念乘坐飞机来到了延安。



1937年,李先念一行回延安(右二)

赶得不巧,李先念到达延安后没几个月,张国焘就叛逃了。

他这个四方面军的总部首长一叛逃,原四方面军的人可就惨了。

当时,正在延安学习的四方面军军政干部们可谓是人人自危,搞出不少事,李先念自然也受到了牵连。

但六届六中全会后,留在学校里的学员们基本上都安排了工作,奔赴抗日前线。

一天,总政治部副主任谭政找李先念谈话:“先念同志,组织决定你到八路军第129师当营长,你有什么意见吗?”

彼时,由于八路军编制很少,缩编严重,干部们降一两级是很正常的,但要知道,李先念此前在四方面军可是第30军政治委员,那个时候他才24岁。

李先念在四方面军的时候备受重视,当年在两河口会议上,张国焘硬塞都要把李先念塞到政治局委员名单里,人才难得。

结果,李先念啥错误都没有犯,因为领导出了错,自己就要受牵连从军政治委员一下降到营长,连降6级。

一般人碰到这个事,真不容易接受。

但李先念的回答很干脆:“坚决服从组织安排!”

碰到不幸事,谁都有千言万语,谁都欲哭无泪。但不要诉苦,莫道苦者终盛,人敬矣。

后来教员知道了这个事,大呼不公平,就找到李先念,问他到底是咋想的?

李先念讲:“只要是干革命,当班长、当战士、当伙夫,我也愿意干。我们一起参加革命的同志牺牲了那么多,我们还有什么值得计较职务高低呢?”

这话说得非常有水平。

教员听后很高兴,赞许地说:“你讲得有志气,有风格。”

随后重新给李先念安排了工作,让他跟着刘少奇去华中,去担任新四军第四支队参谋长,相当于从营长升为旅参谋长。

教员的这个决定可不是随意定的。

新四军第四支队的司令员是高敬亭,他是原四方面军的老人,当年鄂豫皖苏区在第四次反围剿中突围出去,他留下来打游击,硬是在敌人腹地拉起一支队伍,很不简单。

但高敬亭这个人,也是新四军内部有名的刺头。

教员把李先念这个政委安排到四支队,是希望四支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后来果不出教员所料,高敬亭的四支队出了大事,但这是后话了。

李先念并没有跟高敬亭碰头。

因为刘少奇跟朱理治都觉得李先念是个人才,半路上,就琢磨着要把李先念留下来。准备让他独当一面,在豫鄂边带队伍。

刘少奇当时的分量很重,他一要人,教员立马就给了。

02


当时,刘少奇一行人经西安,到达三门峡渑池,随后抵达驻马店确山县。

这条路线是延安通往华中的交通线。



刘少奇到了华中后,才知道,以前王明主持长江局时,打粮食的正经活是一件都没干。

华北的敌后工作取得了这么大的成果,结果华中的抗日游击战争连头都没有开。

民众没有武装,政权也没有取得,要干部没干部,要部队没部队。

华中的地方党组织,还是王明此前极力灌输的老思想,对游击战争战略仅限于了解。

这意味着,刘少奇要从荆棘密布的荒地中,硬生生打开华中抗日游击战争的新局面,任务十分艰巨。

这个局该从哪里开始破呢?



东南局的项英是王明“一切经过统一战线”思想的坚定支持者,他并不愿意向华中发展,导致华中的局势发展,远远落后于华北。

1938年底,新四军只有一两万人,而且散乱在大江南北,虽然跟抗战之前相比有发展,但跟八路军一年发展到50多万人,华北发展到80万多党员相比,可谓是原地踏步了。

新四军和华中这点人根本不足以撑起华中的大局。

而项英这个人比较保守,他此前跟教员和刘少奇都不太对付,教员的意见,项英都不太愿意听,更别说刘少奇了。

哪怕刘少奇有大才,可手里得有资源才能干事啊。

或许是已经预见到了,跟项英不太好配合,所以刘少奇才把李先念留下来了。

当时,刘少奇在三门峡把附近几个县的县委都召集来,开了一个多的月会,传达了六届六中全的精神,顺带讲明白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打法。

随后他带着李先念等人到达驻马店确山县竹沟,在这里设计指导华中的发展战略。

刘少奇的步调非常稳,也擅于利用手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缺部队就拉一支部队出来。

刘少奇交给李先念一个重要任务,让他带着160人的初始资源,往湖北中部发展。

你没听错,刘少奇作为中原局的老大,也只能掏出来160人的部队,这里面还包括他的警卫员、医生、报务员等。

条件是困难了点,可刘少奇定的业绩指标并不低,他给李先念定下了短期内拉起一支不低于5000人部队的任务。

李先念没有任何抱怨。

1939年1月,他率领由160余人组成的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自河南确山竹沟镇南下,进入鄂豫边区,深入敌后,独立自主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李先念没有项英等人的顾忌,在刘少奇的支持下,根本不鸟国民党设置的各种限制和束缚。

李先念一路南下,一路整编散乱的抗日力量,使支队迅速发展到9000余人。

03


李先念只是刘少奇的一个布置。

刘少奇从延安到达华中的时候,武汉已经沦陷了,这也是刘少奇在三门峡绳池待了一个月的原因。

他要观察侵华日军下一步的动作。

当时延安方面估计,侵华日军在占领武汉后,可能会继续向内地实行战略进攻,把平汉路全部和陇海路全部都纳入控制之中,整个河南也都将沦陷。

所以刘少奇在渑池待了一个月,为开展河南的游击战争做准备。

同时,教员给了刘少奇一封信,让他等待彭老总,随后一起去洛阳拜访第二战区副司令卫立煌商谈后续的合作事宜。

结果,小鬼子在攻下武汉、广州后,停止了对正面战场的进攻,反而抽调力量开始往八路军所在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攻。

这预示着,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刘少奇在华中待了三个多月,只来得及安排皖东、江北的一些布置,发展了十多支游击队,随后就被教员叫回延安了。

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延安需要开会进行详细讨论,今后华北的工作布局,以及讨论全国的工作该如何展开,所以刘少奇必须得回去参加会议。

但刘少奇这次在延安也没有待多久。

1939年3月份,刘少奇又回到了延安,期间发表了那篇著名的文章《论共产党员的修养》,9月份就离开了。



离开的原因很简单,华中的局势快要控制不住了。

再让项英搞下去,整个华中的战略布局都要被彻底打乱。

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小鬼子把目光放在了敌后,老蒋也把矛头对向了八路军和新四军。

1939年1月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在重庆召开,国内政治形势发生逆转,国民党政策的重点由对外抗日转移到对内反共,作出了与延安作积极斗争的决议,制定了溶共、防共、限共的方针。

会后国民党成立特别委员会,并陆续颁发了《防制异党活动办法》、《问题处置办法》等密件。

在这种压力之下,先是新四军内部出现了大问题。

1939年5月份的时候,高敬亭领导的新四军四支队,对向皖东发展的指示有顾虑,不服从指挥,按兵不动。

不仅如此,他手底下的一个团长和团政委还带着两个班叛变投敌了。

一直对高敬亭严防死守的项英和叶挺,总算抓到了机会,要枪毙高敬亭,还把枪毙的意见拿给老蒋裁定。

老蒋一听还有这样的好事,必须枪毙,立马枪毙。

高敬亭在南方打游击,老蒋动用了17万人,打了3年,都没搞定,如今却主动送人头上门,实在荒唐。



高敬亭确实不太服从指挥,是个刺头,而且此前陈昌浩还给他写过信,想投奔他,再加上张国焘叛变后专门搞诱降工作,上面也确实不放心四方面军出身的高敬亭。

这就是为什么公司遇到困难了,宁愿开掉底层员工,也不轻易开高管的原因。

并不是留高管有什么好处,而是开掉高管的危害太大。

这就叫利害关系,一个人并不一定能帮到你,可他能危害到你,那你就得小心点。

而高敬亭他自己也有点问题,小辫子太多了,还出了部下叛逃这档子事。各种矛盾激化之下,弄出了这一冤案。

其实如何处理高敬亭,上面已经给方案了,上策是把高敬亭送到延安学习;中策是把四支队升为纵队,另派一个同志负总责,给高敬亭一个副职;而撤销高的职务是下策。

结果出来一个下下下策,把高敬亭杀了。

除了高敬亭这个事之外,在国军的有意打压下,华中还发生了一系列惨案。

影响最大的就是平江惨案。

04


1939年1月,老蒋把第二十七集团军杨森的部队,从皖南前线调到他认为革命党活动最激烈的湖南平江。

从历史角度来看,平江这个地方,确实是老蒋的一块心病。

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有平江团防参加,发动30万农军“二月扑城”是在平江,彭老总跟黄公略发动起义也在平江。

而这次新四军把留守处又设在了平江。

因此,尽管平江属于抗战大后方,可老蒋依然要把杨森部队调到平江,目的就是要围剿平江的新四军军政人员。

这个杨森跟红军有很深的恩怨,早就想报复了,这个恩怨还是张国焘弄出来的。

杨森是四川军阀,当年张国焘率领四方面军从鄂豫皖苏区撤离后,建立了川陕根据地,跟四川军阀打过交道。

当时,四川的大军阀是刘湘,而杨森他们就想跟红军联合起来,一起对付刘湘,张国焘也表示,可以利用四川军阀内部的矛盾,就跟杨森搭上了线。

杨森是很有诚意的,派人来谈判的时候,就连刘湘他们对付红军的电报,都拿给红军看。

结果张国焘不讲武德,在跟杨森谈判的时候,不顾徐向前他们的阻拦,非要下命令偷袭杨森部队,导致双方结了仇。

这档子事,老蒋也知道,所以故意把杨森调过来包围平江的新四军。

杨森下手非常狠,接到老蒋命令后,杨森部对平江的新四军赶尽杀绝,还采取了活埋等手段。



平安惨案的消息传到延安后,教员非常生气。

1939年8月下旬,延安专门就老蒋搞反共摩擦,制造各种惨案的现象,召开了会议,会议连开了4天,最终决定不能再继续退让,否则将坐以待毙。

解决办法有两条,一条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另一个条是巩固发展壮大自己,以实际力量打破国民党的反动。

人人都会愤怒,但人人都有的东西也意味着没有价值,实力才是稀缺品。

华中的发展一定要加快,要把华北和华中连成一片,这是当务之急。

明摆着,项英是完不成这个任务的。

刘少奇只能再次出马。

9月15日,刘少奇从延安再次南下前往华中,执行“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

这一次,刘少奇没有停留,直接赶到中原局在驻马店确山县竹沟的工作地点,十月初就到了竹沟。

刘少奇到地方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命令搬家。

他预感到,国军的打击可能很快就会来,要尽快把中原局的办事人员和机关撤离竹沟。

不出刘少奇所料,十天后,国军就偷袭了竹沟。

然而由于时间太短,还有两百多伤员和家属没有及时撤出来,全被敌人杀害了。

05


上次陪刘少奇南下的是李先念,这次陪刘少奇南下的是徐海东。

教员给他安排的这两个人,都是为了解决高敬亭的问题。

跟四方面军有关的事,想来想去,还是派徐海东去比较合适,也只有他才能压住场子。

当时,徐海东的病情比较严重,理应留在延安修养的,但时局需要他,革命需要他。

刘少奇这次出山,压力很大,他急于把华中的情况搞清楚。

在竹沟做了一番布置了,他没有停留,经过汝南、项城、沈丘,在11月4日到达在敌后的新四军第六支队司令部所在地,安徽涡阳以北的新兴集。

第六支队是彭雪枫在1938年9月从竹沟出发,朝安徽、江苏、河南三省交界地区发展,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发展到7个团7000多人的规模。(这个时候还叫游击支队,1940年2月改称为第六支队。)

刘少奇到了后,借着十月革命纪念日,检阅了第六支队。

彭雪枫的部队建设,让刘少奇眼前一亮,非常高兴。

刘少奇这个人确实有战略眼光,仅通过这一路而来收集到的材料,他便已经对华中的未来有了规划,立即下命令:

在淮河以北、陇海路以南,党所领导的一切武装部队,统一归彭雪枫同志指挥,因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尚有两个大队在陇海路以南活动 (主力已过路北)。

集中力量创造永夏、萧、宿四县根据地,加强地方工作,健全省委,发展地方党。加强部队的正规化,巩固部队继续扩大主力部队。在一二月后,主力部队及省委于部抽一部即越过津浦路东去创造苏北根据地。在苏北我们活动的可能性更大,更可放手。

刘少奇锁定苏北,把苏北作为发展华中的重点,跟教员的想法不谋而合。

苏北就是徐州、宿迁、连云港、盐城这一带,这个地方资源丰富,盛产粮、油、盐等物资。



这些地方都是敌后区域,没有国军的政权。

最为关键的是,苏北跟华北山东相接,拿下了苏北,就能让华中和华北连成一片,这样在全国范围里看,才具有战略意义。

但这个事不容易办成。

苏北是战略要地,徐州会战的时候,国民党韩德勤带着89军在苏北一带活动,随后驻扎在兴化、东台,靠近江苏泰州一带。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韩德勤在苏北跟日伪军达成了某种默契,双方都开始针对附近的新四军。

而韩德勤的位置很微妙,就卡在新四军朝苏北敌后发展的关键道路上,是第三战区顾祝同放在苏北的重要棋子,他俩是保定六期的同学,私下关系非常近。

顾祝同待在皖南军部屁股后面,而韩德勤则驻扎在苏北的关隘,把新四军锁死在了江南。


所以跑到江北的新四军,只能在安徽东部,滁州一带活动,根本进不了苏北。

彭雪枫的部队在淮北一带活动,是未来从皖东地区攻入苏北地区的重要力量。

因此刘少奇给了彭雪枫很大权力,把淮河以北和陇海路以南的部队指挥权,都给了彭雪枫,对他寄予厚望。

李先念当时活动的位置,在武汉附近。

他带的游击队主要活动区域是湖北和河南,湖北和安徽交界的那一带,跟苏北还隔着一个安徽。

后来李先念在中原拉起5万人马,在抗日战争结束后,来了一出中原突围,拉开了解放战争序幕,这是后话了。

当时,刘少奇给这两个人的任务非常明确,就是让他俩在划定的地区里,把所在地区的武装力量都归纳起来,组建强大的部队,建立政权。

项英在皖南憋了几年都没有做成的事,刘少奇来了后,挑了两个主力干将,就把这个事干了。

这么大一块地盘等着新四军去收复,这么多人口和抗日武装等着新四军去领导。

结果项英被老蒋吓唬住了,认为到江北和苏北发展的机会不大,动都不敢动。

问题并不在有几成机会,而在于能不能把握机会。若是真的能完全把握机会,一成机会也已足够。

刘少奇这个人的特点,就是善于把握机会。

安排完彭雪枫后,刘少奇跟徐海东马不停蹄,立即赶往皖东,深入敌后。

06


刘少奇是高明的领导者,有条不紊的推进着自己的计划。

12上旬,刘少奇跟徐海东到达新四军位于定远县的江北指挥部,邓子恢、张云逸等人在这里恭候多时。(江北指挥部原先在庐江)

到了皖东后,刘少奇才发现项英存在的问题,比想象中的还要大。

皖东是向苏北发展的桥头堡,也是华中地区最为重要的交通枢纽,而且这附近有津浦铁路,是八路军最应该占据的地方。

八路军要是在皖东有大发展,很多战略就可以展开了

可惜的是,虽然张云逸、邓子恢在这里初步展开了,可时间太晚了,而且也没有决心建成像模像样的根据地。

皖东没成绩,导致华中的发展处处受限。

皖东和苏北没有发展起来的责任,军事方面的责任项英有一份,而地区党组织无发展、农村地区群众组织工作无进步的责任,王明难辞其咎。

武汉还没有沦陷,王明就过来主持工作了,结果只交出来这样一份成绩单,啥也不是。

当年太原沦陷,国民党和地方势力都往外跑,刘少奇却带着一帮人往里面冲。

而武汉、南京这些大城市沦陷后,王、项等人却组织人一块往大后方撤,白白浪费了这么好的机会。

也不怪刘少奇后来批评原先负责华中工作的同志,党性不够纯洁,无组织无纪律。

1939年初的时候,周恩来作为南方局书记,受教员嘱托,专门去了一趟新四军军部,传达了六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并跟项英交待三条发展原则:

哪个地方空虚,我们就向哪个地方发展。

哪个地方危险,我们就到哪个地方去创造新的活动地区。

哪个地方只有敌人伪军,友党友军较不注意,没有去活动,我们就向哪里发展。

根据这三条原则,周恩来又明确提出新四军今后活动方针的三句话、十四个字,即:向北发展,向东作战,巩固现有阵地。

周恩来的话说得非常明确,你们害怕搞摩擦,处处受限,那就组织人去最艰苦最危险,国民党不愿意去的地方去发展。

张云逸和邓子恢就是执行了向北发展的命令,带着四五支队来到江北。

然而项英是虚晃一枪,抽调了部分部队过江后,就不敢放手发展了,畏手畏脚,还搞什么“精兵主义”,不让江北部队放开手脚。

刘少奇是个明白人,在第一次中原局会议上,直接点出新四军存在的问题:方向不明确,坚持抗日统一战线失去原则,没有抗日根据地。

项英的思想确实太过落后了,跟不上时局的发展,思想上的落后,也导致皖南新四军失去了主动权。

好好的新四军,分散成了四大块,项英带着军部守在皖南,不愿意离开山区;陈毅带着第1、第2支队在江南建设茅山根据地;

而张云逸他们带着第4、第5支队在江北沿着津浦铁路两侧展开,活动于安徽东部和安徽北部。

还有谭震林带领的第3支队,在皖南抗日前线铜城和繁昌一带活动。



这四个部分,分散在大江南北,江北有指挥部,江南有指挥部,皖南还有军部。

不仅分散还各有想法。

有的主张向西,有的主张向北,而东南局书记项英感到压力大,则要求已经渡江北上的新四军部队重返江南。

擦屁股的事最难干,可事情摆在这里,总不能让其继续坏下去。

刘少奇到皖东后,看到这个情况,根本没给项英留脸,当着中原局委员和张云逸他们的面,直接讲项英不行。

随后,立即确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是向北发展,也不是向西发展,更不是向南发展,而是向东发展。

向东进入苏北地区,创造苏北根据地才能有大发展,才能跟华北连成一片,才能在未来的解放战争中,真正出奇兵。

以前的指挥都不知道在干嘛,东一块西一块的,一旦日本投降,按照现在的局势,都要被敌人一口吃掉。

也不怪刘少奇生气,抗战都打了两年了。

结果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新四军连主要发展方向都没确定下来。

华中原本是有机会一口吃成胖子的,在给延安的电报里,刘少奇讲了详细分析:

“在武汉失守前后,大约有好几个月时间,使我们完全有可能建立相当完满的皖东抗日根据地,我们是失去了历史发展这种特殊的窘迫。

如果敌情及全国大局没有大的变化,目前我们在皖东只能求得某种有限的的发展,而有大发展希望的地区是在江苏北部。

江苏北部我们都没有正规部队及党的机关去活动,亦无地方党,而这又是有最大发展希望的地区,因此,这是我们突击方向,应集中最大力量向这方面发展。

如四五支队扫敌东进至苏北,则后方难联络,皖东即会失去,且对苏北地区不熟,不一定能立足,太冒险。

因此,以依靠豫东、皖东北雪枫、爱萍地区向苏北发展为最后,并可与山东联系。

我们在淮阴以北发展,立定脚跟后,即可向南发展,即可配合七八两团及江南部队向东、北发展。”

发展华中的任务并不容易,正因为不容易,才派了刘少奇来。

在政治上,只有成功的计划才称得上绝招。一切没有用处的意念都叫做胡思乱想。

但刘少奇的这个计划失败了。

07


1939年12月,小鬼子和韩德勤都看到皖东地区新四军的威胁。

一个怕新四军在津浦铁路线搞破坏,一个怕皖东地区的新四军对苏北韩德勤造成威胁。

12月下旬,小鬼子突然从南京、明光、蚌埠地地区出动几千人,聚集到滁州、全椒一带,对新四军皖东驻地发动进攻。

随后韩德勤五个团的兵力向皖东地区推进,而鲁苏战区总司令于学忠也派了一支部队包夹皖东。

小鬼子和国军都不想让新四军好过,这是刘少奇发展苏北根据地计划受阻的外因,而内因很简单,项英不同意。

当时,刘少奇把自己的计划也同步发给了项英一份,延安方面批准了这个计划,而项英则答复:“非独立行动坚持江南不可”。

不管你咋说,人家就是不愿意去苏北。

这也并不是项英故意捣乱,他认为这么做太过冒险,既有军事上的危险,也有政治上的危险。

归根到底,他还是没能克服王明那一套。

思想上有束缚,行动上就表现得畏手畏脚。

跟刘少奇独立自主的放手发展相比,项英非常“老实”,老蒋让干嘛就干嘛,缺少主动性。

陈老总原先也是这个思路,想要先发展江南,没有深刻认识到苏北在全局的战略地位,也没有看到更远的将来,苏北和华北连成一片后的重要性。

就好比是下围棋,一片棋活了之后,剩下的棋跟这块活棋取得联系后,就能活。

苏北先跟华北这块活棋搭上线,华中的其他棋再借助苏北这块棋,也就跟华北搭上线了,这样华中的全局才能活,后来李先念中原突围就是这个道理。

后来陈老总认识到了苏北的重要性,认可了刘少奇的计划,下定决心要去苏北发展。

为了打开苏北局面,陈老总命令陶勇和叶飞两个主力团渡江,先去苏北抢占滩头阵地。

结果项英却要求把这两个主力团还给他,让两部重新回江南。

项英的各种表态就好像在说,我有的我的计划,把主力团还给我,剩下的事你们想咋干就咋干,我不掺和你们,你们也别来指挥我。

计划被内外因素联合搅和黄了,刘少奇只能跟延安打报告,目前去不了苏北了,我们要先巩固发展自己。

工作中,遇到故意使袢子、不愿意配合的同事,是常事。

但革命党人,可以有不同意见,却不应如此无组织无纪律。

一向重视党纪党规的刘少奇,这次是真生气了。

08


刘少奇在中原局会上直言不讳,针对项英反对“人、枪、款主义”等思想大批特批。

什么是人枪款主义?

1938年底,陈老总跟粟裕到江南后,研究决定就地组织游击队,打击土匪,发动群众,拉队伍,筹备钱款。

但项英不同意,说陈老总是“人枪款主义”,而他自己却在宣传刊物上大讲特讲“精兵主义”。

陈老总回怼项英:“我们没几个兵,怎么精啊?新四军就像一个还没发育的小孩,不补充营养怎么行?”



项英谈精兵主义,其实是“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下的产物。

老蒋不让其发展队伍,把新四军人数卡的很死,动不动就搞一个清查团来新四军点兵,瘦的不要,矮的不要,挑肥拣瘦之下,就把新四军的编制减下去了,老蒋此前经常用这一招对付地方军阀。

项英被老蒋这一套吃得死死的,生怕被抓住了把柄,惹出大麻烦,不敢扩充兵员。因此才大讲特讲精兵主义。

别人不发军饷,还不让你去发展,你却真的老老实实照办了,自己照办就算了,还反对其他人“招兵买马”,这就过分了。

刘少奇讲:有人反对招兵买马,打日军要枪来打嘛!有枪就得有兵,为抗日招兵买马有什么不好?

要放手扩大新四军,扩大游击队,有了兵,就要有个“家”!这个家就是根据地。

没有根据地就要向他人伸手要饭吃,别人不给你,可不是越打越被动。

刘少奇还对一个现象非常有意见,他到华中后,问地方干部为啥没有大发展,为什么不敢发展?

干部就跟他强调“情况特殊”,这也是项英经常用的理由。

有什么特殊的?

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殊性,但各个地区还有一个“共性”,这个共性就是,哪里有敌人、汉奸、伪政权,我们就可以打进去建立抗日根据地!

这是我军在抗日战争中行动和发展的基本根据。

国军可以害怕,可以不进入敌占区发展,那是因为他们腰里不缺钱,家里有余粮,八路军和新四军能这样干吗?

别人不想要的,新四军要当一个宝一样,冲进去抢。

要有一股狠劲,要跟小鬼子抢肉吃,要想办法先把自己吃饱。

哪怕打到最高法院,新四军也有理,哪怕最后闹翻了,吃饱了也有力气干架。

刘少奇说的这些事,新四军的军政干部以前连想都不敢想,项英一直教育他们,要跟国军好好配合,不要乱动,生怕背上破坏战线的责任。

人家在华中搞出了这么多惨案,杀了我们这么多同志,新四军都不敢还手,这个憋屈啊。

刘少奇的地位足够高,他连批斗带解释,就把干部的思想弄通了。

随后刘少奇定了任务指标,皖东必须在1940年6月以前扩大到3.5万人枪。

领导拍胸脯说这个责任我担了,你只管放手去干,那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09


刘少奇这边刚解决了江北新四军的思想问题,安徽的国民党又突发紧急情况。

此前安徽的国民党主事人是廖磊,他跟我们还是比较友好的。

所以刘少奇制定了区分安徽廖磊和江苏韩德勤的计划,要跟廖磊交好,狠揍江苏韩德勤。

1940年初,计划刚定下来,廖磊就因病去世了,换上来的是桂系狠茬子李品仙。

这个李品仙一上来,就调兵遣将,要把皖东的新四军包起来,摆明了来者不善。

皖东的情况确实不太好,没有政权,没有钱,没有粮,也没有援军,几乎陷入了孤立的状态。

恰好这个时候徐海东的病情加重,无法指挥。

条件对我如此不利,该如何办?

以刘少奇的地位,他的安全要比皖东一部的安全更重要。

如果这个时候他决心要自保,暂避敌人锋芒,延安只会无条件支持他。

但刘少奇选择硬钢到底,既要借皖东这一仗彻底解决皖东地区的顽敌,也要给新四军吃一颗定心丸。

3月13日,刘少奇致电新四军各部:

“皖东顽固势力已向我作大规模之武装进攻,我若不肃清皖东顽固武装,既不能在皖东存在。”

“斗争已入紧急关头。我应不顾一切的坚决彻底的消灭一切顽固武装及伪政权,坚决建立进步的抗日民主政权!“

“同时,争取一切中间分子尽可能中立他们。这一紧急关头,如果对顽固派进攻不坚决,如果动摇,就要造成绝大的罪恶。”

刘少奇把政治家的胆识和灵活斗争策略应用到了军事指挥上。

危急关头,有这样一位能扛得住事的领导在前面顶着,将士们无不受鼓舞。

李品仙部队是从津浦铁路西向新四军发起进攻,刘少奇调集四、五支队主力,先将从南边进攻的敌人击溃,随后顺势攻占定远县城,吓得从北面进攻的敌人只能撤兵回援定远,正中四支队的埋伏。

两次激战,消灭了李品仙两千多人。

而当安徽李品仙从路西进攻的时候,江苏韩德勤也从津浦铁路东面发起了进攻,当时我军在路东空虚,部队刚在定远县城附近打败了敌人。

刘少奇迅速给出指令,命令留守路东的部队,收缩兵力,坚守阵地。

随后调罗炳辉的第五支队主力和第四支队一个团连夜赶回路东,紧接着就给陈毅发电报,让他调动已经到江北的叶飞部队从西边援助路东的新四军。

韩德勤没能攻下路东防守阵地半塔集,反手被新四军东西两路援军击溃,后来陈老总讲,华中有了半塔才有郭村,随后有了黄桥。

刘少奇在路西搞围点打援,在路东实施固守待援,来了个正反手教学。

打退敌人后,刘少奇迅速派人到各处建立政权。

按照刘少奇的指示,来安、嘉山、天长、胎、六合、高邮和仪征等地相继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在此基础上,皖东津浦路东人民抗敌联防委员会在四月十八日成立,津浦路西各县联防办事处也在八月间宣告成立。

皖东根据地的建立非常关键,这彻底改变了华中地区新四军的尴尬处境,整个华中战略也得以展开。

随后刘少奇跟延安打报告,顺利把江北新四军的指挥权纳入了中原局麾下,而苏北扬州一带的新四军仍旧归陈毅和项英管。

下一步就是建立苏北根据地。

把皖东和苏北连成一片,再跟华北连成一片,整盘棋就都活了。

再后面的事,就进入皖南事变的节奏了,这个事我们已经详细讲过了。

还没看的,可以回看:

党史92 | 皖南事变的前奏:毛泽东和蒋中正的战略博弈

党史93 | 有关皖南事变,你想知道的都在这了

10


皖东根据地建立后,情况仍旧不太好。

皖东跟津浦铁路挨着,日军向来看重铁路的控制权,所以经常对皖东的抗日根据地发起扫荡。

而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正面战场的压力转移到了敌后战场,华北的八路军和华中的新四军压力都很大。

八路军还有可靠的根据地可以依托,而新四军不仅没有这个条件,还面临着被老蒋分割包围的危险。

老蒋要拿下湖北北部、淮北等地,在陇海路前后,专门为新四军设置一条防线,以待形势一变,立马下黑手。

这也是项英一直不愿意往北发展的原因之一,他想背靠皖南山区,待形势一变,不跟老蒋硬碰硬,立马进入山区。

项英的想法不能说错,可他缺乏相应的战略格局,没能从全国形势思考未来的局势。

教员也知道皖南山区和大别山都是以后埋钉子的好地方,可从全国形势上看。

延安方面想在未来的内战中取得一定先机,必须要拿下山东,并围绕山东不断扩大地盘。

把华北和华中连起来,这是最重要的工作,在这个工作做好了之后,在皖南也好,在大别山,都可以看情况布置一些后手。

但项英却没有把握住重点,没能下决心到苏北,犹犹豫豫之间,错失了转移的最好时机。

陈毅在走之前,苦口婆心劝项英抓紧时间到苏北。

粟裕连通道都给项英准备好了,只要他点个头,江南部队有很大把握把皖南部队接出来。

结果项英还是犹豫了,项英犹豫,但苏北的形势不等人。

陈毅和粟裕必须要带着主力过江了,再不过,江南部队也要被包。

事实上,当陈毅和粟裕带着主力过江到苏北后,项英的选择空间已经没有了。

项英毕竟是东南局书记,教员的意见他都听不进去,陈毅、刘少奇这些人的意见,更不用说了。

刘少奇也管不了了,只能先管好自己。

皖南事变前后,刘少奇和陈毅领导江北部队,配合从华北下来的由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援军,狠狠揍了韩德勤一顿。

黄桥战役打得比较好,可后来主动出击的曹甸战役,却吃了不少亏。

黄桥战役打完之后,苏北抗日根据地的事,基本就成了,最具威胁的韩德勤被打掉了气焰。

刘少奇到达苏北后两个月,也就是1941年1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11


皖南事变是非常大的事,而当时的苏北,能拿主意、下决心的只有刘少奇。

陈毅回忆:“少奇同志,平时每天只抽一包烟,皖南事变那阵子,每天抽五包烟都不够。他七天七夜没合眼,紧张地处理皖南事变。”

很多人都在回忆录里,讲这段时间刘少奇日夜不停地守候在译电室旁,焦急等待从皖南军部发来的电报。

1941年1月9日深夜,刘少奇收到项英在紧急关头自行离队的消息后,他立即下命令,让饶漱石在政治上负责,叶在军事上负责。

随后他给延安发去电报:“无论如何再不能让项继续负责了,早撤职一天,早好一天”。

但延安那边回电说,其余条件都认可,唯独项英撤职一事先不提,等事情解决后再提。

在如何挽救皖南新四军这件事上,刘少奇想了这么多天,想到一个法子:围魏救赵。

韩德勤是顾祝同的心腹,顾祝同在第三战区对皖南新四军动手,那江北的新四军就把韩德勤包围起来,同时,山东的八路军把沈鸿烈部包围起来。

“如皖南部队北蒋介石消灭,我应该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消灭韩德勤和沈鸿烈,彻底解决华中问题。”

这个法子是没有问题的,然而皖南部队经过七昼夜奋战,除约两千人突围外,大部牺牲、失散,军长叶挺被扣押,项英遇难。

这样的惨痛变故,让刘少奇痛心不已。

消息传到延安后,教员做了最坏打算,给各地发电报:“决定在政治上、军事上迅即准备作全面大反共,救援新四军,粉碎反共高潮”。

但此前提议包围韩德勤和沈鸿烈的刘少奇,却在这个时候冷静了下来。

在收到延安方面的电报后,刘少奇想了又想,觉得此时发动军事上的反攻,对我不利,便向延安提出了:在政治上全面反攻,在军事上暂时不实行反攻的重要建议。

刘少奇的这个建议确实非常关键。



他作为华中的主要负责人,非常清楚整个华中的情况,当时的华中和新四军,没有在军事上反攻的条件,而且一旦我们在军事上彻底翻脸了,那就没有博弈空间了。

在给延安的电报里,刘少奇给出了两点看法:

1、老蒋没有彻底投降的决心,何应钦下令只说严防我军报复,未说即此在全国乘机进攻我军。

2、目前华中我占领地区很大,但兵力不够,不能巩固。皖东北成了游击区,淮海区、盐阜区也未巩固,黄桥已经被敌人重新占领。我们部队急需修整补充。从全局形势来看,如果华中能再半年、一年之内不发生大的战斗,肃清我境内的土匪,巩固现有地区,则华北大局可定。

刘少奇的意思是说,我看老蒋他们也不敢彻底翻脸,也是有顾忌的,而且他们也没有全面进攻的准备,我们要是先一步彻底翻脸了,反而正中他们下怀。

不如把这个事在舆论上政治上闹大,为华中争取足够多的巩固时间,尽快壮大新四军的实力,这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事。

延安采纳了刘少奇的建议。

12


皖南事变后,老蒋把责任都甩到了新四军头上,还要撤销新四军番号。

这个时候,全国人民都已经知道了新四军这支部队,名声已经打出去了,老百姓认可,老蒋撤不撤销番号已经无所谓,正好我们可以借此机会,重新建立新四军指挥体系。

1月20日,延安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

“兹特任命陈毅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代理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

新四军重建后,全军扩编为7个师1个独立旅,共计九万多人。

皖南军部9000多人被打散了,怎么突然冒出来9万多人呢?

这是因为此前华中队伍都没有并入新四军,整编之后,此前的游击队都合在一起了。

第1师是原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整编而成,老底子是新四军第1、2支队,师长是粟裕。

第2师是原江北指挥部所属部队整编而成,老底子是第4、5支队,师长是张云逸。

第3师是由八路军第五纵队整编而成,师长兼政委黄克诚,政治部主任吴法宪。

第4师是由八路军第四纵队整编而来,师长兼政委彭雪枫。

第5师是原豫鄂挺进纵队整编,师长兼政委李先念。

第6师是江南所属部队整编,老底子是新四军第3支队,师长兼政委谭震林。

第7师是无为游击队、第3支队挺进团和皖南事变突围出来的部队整编而来,师长张鼎丞。

值得一提的是,在重建新四军军部的演讲现场,陈老总在演讲快结束时,向新四军的将士们隆重介绍了新四军政委刘少奇。

陈老总说:“刘少奇同志,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一。他有二十多年的斗争历史。”



1938年底,刘少奇第一次来华中后,他一直使用“胡服”的化名,这是他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宣布自己的真实姓名:刘少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