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人有多厉害?

发布时间:
2024-09-23 04:12
阅读量:
35

粟裕擅长大兵团作战,跟着粟裕打仗很省事,听命令就行,啥都不用想。

粟裕的讣告有一段话很有意思,写到:“他尤其善于组织大兵团作战,表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其实,真正在理论上提出大兵团作战的,并不是三野,而是四野,四野最早提出“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的作战建军方针,为了贯彻这个方针,四野建立了正规化,高效率的参谋部机制。

四野的林总虽然也能组织大兵团作战,但刘亚楼为主的四野参谋部机制贡献很大。正如林彪、罗荣桓在1948年3月23日四野参谋会议上所说:“现在更重要的是提高各级司令部机关的业务水平,使之适应大兵团作战的要求。我军师以上的指挥机关,过去一直是很小的班子,作战时首长带上几个参谋上前方亲自指挥就行了。但是现在战场这样广阔,参战部队这样多,各方面情况千变万化,疏忽任何一方都不行。因此建立强有力的司令部机关,培养出素质好、业务好的参谋人员,是最紧迫的任务。”四野的大兵团作战,靠的是军纪严格,靠的是运转有力的参谋机制。

粟裕大将,则真正是靠一己之力,把大兵团作战玩得出神入化的。可能有网友会说:“为啥粟裕自己不搞一套参谋机制呢?”只能说非不愿也,实不能也!林总的四野之所以能搞出这一套机制,和林总在四野的高度权威有关,《林总的命令往下传》《我们是林彪的战士》等之类的歌曲在四野很流行,说明林总完全有能力、有资历支撑刘亚楼,搞一套适合大兵团作战的机制,而粟裕在三野资历不足,是很难建立这一套机制的。但粟裕大将还是凭借自己过人的军事天赋,让他的大兵团作战指挥艺术不输于林总,跟着粟裕打仗,真的很省心。

我们以渡江战役,粟裕在1949年3月30日发布的《第三野战军京沪杭战役作战命令》部分内容为例,看着这个命令,我突然觉得,我也会打仗了。

一、对数字部署很详细

原文:以不超过一个军之兵力割歼或包围现在三山街、旧县地区之敌(二十军,一三四师)及繁昌地区之敌(八八军),夺取控制该带阵地, 与负责监视芜湖之敌。

“以不超过一个军之兵力”直接划定了兵力规模,后面粟裕在命令中直接精确到数个很小的地区,安排军事任务。

二、直接告诉将领,你应该干什么

原文:九兵团(辖二五、二七、三十、三十三军)其主力应即沿南陵、宣城、十字铺之线(含)及以北地区,经郎溪东西地区挺进至津阳、宜兴及其以南地区集结待机,以策应八、十兵团作战,并坚决堵击京镇段可能南窜之敌,以便视机协同八、 十兵团聚歼该敌于京、镇、句、丹、金(坛)、武、津地区。

十兵团(辖二三、二九、二八、三一军及苏北军区三个警备旅与海防纵队主力)其主力应确实控制江阴、 无锡、武进地区,坚决阻歼可能由东西两方来援之敌,并力求与九兵团打通联系, 确实堵塞武进、无锡之敌南窜道路,尔后伺机协同八、九兵团或中野聚歼京、镇、 句(容)地区之敌。

这两段内容,直接说明了军事任务目的,也非常详细。将领一看就知道自己的主力首先应该做什么,完成第一任务后,后续又应该做什么。

三、设立各自的任务分界线

原文:渡江时,龙稍港、东兴港、油坊桥(均含)以南属十兵团,以北(线不含)属八兵团。渡江后于塘、小新桥、武进(均含)以东属十兵团,以西(均不含)属八兵团。如八兵团由扬中、镇江线渡江时,则十兵团不受该线限制,策应八兵团南渡。为便于迫近江边,控制渡口,直接准备渡江作战,各兵团应按上述分界线境内,自四月二日后自行选择[拔除]江北岸我必需拔除之敌桥头堡(妨碍我之 翻坝开河渡口据点或主渡入江渡口据点),其具体时间由各兵团依情决定之。

这段内容直接把各兵团圈在自己作战任务的分界线以内,将领只需要按照粟裕的命令,在我粟裕划定的圈子内完成任务即可,大家都遵照命令办事,各有分工,大兵团作战的架构就自然而然形成了。


四、限定任务时间与注意事项

原文:

(1)各部一切渡江准备工作,均限于四月十二日前完成,以便检查。各项渡江准备工作均须严守秘密,隐蔽进行,切勿过早暴露企图(尤其主渡点),力求保持发起渡江作战之突然性。

(2)为求隐蔽我主渡方向,八兵团之二十六军(现在全椒地区),应于四月七日后开始东移,首先移至六合地区,至四月十日后再东移扬州地区集结待机。

四野林总在《大决战》中说过:“大兵团作战,军纪要严”,粟裕的军事命令也遵循了这一点。上述命令内容直接限定了时间,在军纪上也作了要求,并做了殷切的注意事项叮嘱。

五、总结

看粟裕的军事命令,各部队的作战任务、协作内容、行军路线,行动时间,战斗步骤,分界线、纪律要求等等全面而详细,逻辑紧密,条理清晰,语言流畅,甚至很有作战的画面感,确实是一种享受。

实事求是地说,除了四野的军令有这种水平外,一野、二野还是有所欠缺的。以渡江战役,二野同期发布的《第二野战军渡江战役命令》为例(文章篇幅限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自行搜索),全文总计583个字,相比粟裕的军令3044个字,少了2461个字,可想而知,跟着粟裕打仗,粟裕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确实很轻松。粟裕善于组织大兵团作战,也名不虚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