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笔记写作法是否被过誉了?

发布时间:
2024-09-23 21:04
阅读量:
25

双向链接是个好功能,obsidian是个好软件。

至于Zettelkasten卡片盒笔记法,普通人看看就得了,别直接用。


说白了,相比文件树,Zettelkasten卡片盒笔记法很好的解决了两个问题:

一是结构混乱。完美的树形结构划分不存在。当我们在开始写一个笔记之前,往往要纠结这玩意应该放在哪。卡片盒笔记法允许我们直接开写,涌现出适当的结构。

二是单一主题。原来我们就是点开一个文件夹,一个主题,看一遍就完了。但借助卡片盒笔记法和双向链接,可以顺着兔子洞一样的链接看下去,开拓思维,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这两点是很有实在意义的,确实解决了一些痛点。

问题在于,值得吗?

或者说,对所有人都适用吗?


对大部分人来说,文件树已经能解决大部分问题了。剩下的只是一些偶尔出现的特殊情况。

笔记的树形结构天然和文件结构相吻合,是台电脑就能写。而如果用卡片盒笔记法,我们必须要依赖于特定的工具。

用文件树、纠结新笔记放在哪个目录确实耗费精力,但逐一添加链接就不消耗精力了吗?

从一个个链接中涌现出结构,听起来很美妙。但如果我们学的东西就有这么一个显而易见的结构,还要强行让它“慢慢涌现”,这不是闲的吗。

卡片盒笔记法鼓励原子化笔记,一篇笔记有且仅有一个主题,一个主题对应一个笔记。可结果就是有的笔记太长,有的笔记太短。为了看着方便,有时候我们就得考虑篇幅问题,比如把多个小主题放在一篇笔记中。

这些问题不是说在卡片箱笔记的框架中解决不了,毕竟往一个空白笔记里添加一堆链接,它其实就相当于文件夹了。但确实更复杂,不是吗?

就算你严格遵循了卡片盒笔记法,大多数时候你找到一篇笔记靠的还是搜索,而不是链接点来点去。

而使用文件树,我们真能直接在文件目录里方便的找到特定主题的内容。更重要的是:

哪怕主要使用文件树,也不耽误我们用搜索,也不耽误我们使用双向链接,不是吗?


综上,我认为Zettelkasten卡片盒笔记法确实有其独到之处,但步子太大了,不适合普通人。

对于一位前沿技术研究者,或者专业的文字创作者,他确实需要整理大量不成体系的新知识,并利用涌现出来的结构形成新发现,那对他来说花上几星期折腾一套完整的工具,然后按照Zettelkasten卡片盒笔记法理论执行,确实是有收益的。

对普通人来说,更好的做法是理解Zettelkasten的思想,然后根据个人的在文件树的基础上稍加优化即可。


关于这个优化,小弟浅谈三点,既是抛砖引玉,也是要求自己:

首先,不要纠结分类。创建一个文件夹,就叫卡片箱。当我们想创建一个新笔记,如果能一眼确定合适的目录就放,如果不能再直接丢到卡片箱里。之后有时间了我们再整理它、放到指定目录,或者只是留在卡片箱里然后加上几条链接。

然后,在正常记笔记的同时,多多添加双向链接。这是个好东西,哪怕我们不指望涌现出来的结构,也能方便的找到另一篇笔记,并进一步减少分类上的纠结。

最后,多整理,多反刍。千万不要把大段大段的东西复制粘贴下来,然后想着明天看。你今天不想看,明天也不会想看。就把确实阅读过、感兴趣、关键性的整理下来。只有自己整理的内容,之后才会有翻看和优化的欲望,才能起到作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