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北洋军阀好像没发挥什么作用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发布时间:
2024-09-24 11:16
阅读量:
12

什么!!!!你竟然说北洋军阀没发挥作用,说出这种话的不是蠢就是妥妥的史盲,

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也就公元1912年2月12日,清帝颁布逊位诏书后,以袁世凯为核心的北洋系接手了满目疮痍满清的烂摊子,

清帝逊位诏书

这个烂摊子到底有多烂,学生时代的历史课本肯定不会告诉你,只会告诉你袁世凯开历史的倒车,细数北洋军阀的罪状,

满清扔下的烂摊子到底有多烂,国家可以说四分五裂,

早在民国成立前的1911年12月29日,在沙俄的帮助下,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登基博克多格根称“额真汗”,外蒙宣布独立,

而西藏以十三世活佛达赖喇嘛为代表的反动贵族阶层们,在英国势力的怂恿下趁乱发生叛变,已经处在独立的边缘,

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之后到12月18日南北议和谈判开始之前,关内十八省先后爆发起义,其中其中湖北、湖南、陕西、江西、云南、江苏(含上海)、贵州、浙江、安徽、广西、福建、广东、四川共十三省宣布独立,

你以为这些南方省份独立,真的都是因为要革满清的命么?

当然不是了,自1900年“东南互保”以来,南方各省的总督、巡抚就已经不再完全听从北京中央政府的命令了,清政府对南方各省的控制力大大减弱,

东南各省的督抚实际上早已成为事实上的军阀,宣布革命“独立”不过是换了个旗子而已,

此外,为了让清帝顺利逊位,袁世凯给清皇室开出了极具诱惑的《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

第二款,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元,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

每年400万两的优待费成了新立民国不小的负担,

同时,满清走进坟墓的时候,还给新生的民国留下了与各国签订的268个不平等条约,以及高达25亿两白银的外债,

根据民国时期女经济学博士张肖梅的统计:

查我国举借外债,始于同光之交,前后借债12次,合计债款4000万两,十余年后如数清偿。甲午战后,五年间即借款七次,约3.7亿两,后又陆续借款筑路,加上庚子赔款,截至民国元年,已负外债6.266亿多元,赔款18.747亿元。

而这些不过是满目疮痍清末的现状一部分,真实的清末形势更加危急,

在对外关系上,民国初年的北洋政府表现出了远超满清政府的强硬姿态,有力的维护了国家统一,

在这里不分不提一下俄国人在清末民初政权更迭之时,对我边疆的趁火打劫,

民国成立后,俄国人对中国边疆的趁火打劫并未停止脚步,

1911年,沙俄直接派兵强占唐努乌梁该地区中部二十七佐领,在沙俄的鼓动和支持下,东部九佐领宣布“独立”,

1914年6月沙俄就派军强占整个唐努乌梁海;

1912年6月又策动于田冲突,并借机派兵一千五百多名侵入喀什噶尔,敲诈七万两白银后才退出,随后又策动回部将领马福兴组织“独立回教国”,

已经宣布独立的在“大蒙古国”在沙俄的支持下强占占领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

蒙军又在俄国的支持下试图侵入阿尔泰地区,

1913年8月,俄国借口一名领事被击伤,直接派兵一千三百多名强行进驻承化寺一带。

袁世凯在面对边疆危机之时,可谓是有力的维护了国家主权,

在“事关主权问题的一概不予承认,在经济利益上可以做出适当的让步”,

在袁世凯的强硬态度下,1913年11月中俄国签订《中俄声明文件》,俄国不得不承认中国对外蒙的宗主权并承认外蒙古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1915年6月,北洋政府抓住一战时机与沙俄展开近一年的艰苦谈判,中、蒙、俄三方签订《中蒙俄协约》,哲布尊丹巴取消皇帝称号和年号,俄国确认了中国对外蒙的宗主权,

十月革命后,北洋政府再一次利用契机,派兵进驻库伦,遂收回外蒙全部主权。

至于前面所提到的承化寺,俄军也在十月革命后被驱逐出镜,而呼伦贝尔的主权也被收回,

面对西藏的叛乱,1913年,袁世凯直接任命四川都督尹昌衡为西征军总司令,率川军入藏平叛,随后又令云南都督蔡锷率军驰援,

西征军与滇军一路凯歌,正当直捣拉萨之时,英国终于忍不住,跳了出来,大加干涉,中、英、藏三方随后展开谈判,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西姆拉会议”,

1913年10月13日,在西姆拉会议上,英国代表一手泡制了所谓的麦克马洪线,

袁世凯电告陈贻范:第一,英国政府欲仿俄国对于蒙古的政策,分裂西藏为内外藏。查内外蒙古词见于会典,内外藏则公私文字均未载,而英国所划分的内藏,不但含括了川属的巴塘、里塘等地,并将青海全境囊括,绝不可承认。

1914年7月3日,西姆拉会议举行最后一次会议,英国代表麦克马洪与西藏地方代表伦兴夏扎擅自签订《西姆拉条约》,陈贻范根据政府指示,拒绝签字,并在会上声明“凡英国和西藏本日或他日所签订条约或类似的文件,中国政府一概不能承认”。

以上是民国初年,以袁世凯为核心的北洋政府以弱对强,在面对列强时所做出的努力,我们不应该抹杀袁世凯对维护边疆所做出的贡献。

一战爆发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经过慎重考虑,决定不参与列强的争夺,

但一战到了1917年,此时民国的精英高层审时度势,意识到这次参加一战是改变中国前途命运的一次契机,

因此此时北洋政府已经高度关注着这次世界重新洗牌的大战,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使得当时的北京政府对大战高度关注,

因为一战爆发后,日本以对德宣战为借口强占了胶济铁路和青岛,山东问题因之产生,

自日本侵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后,国民政府意识到只有参战后,才能有机会再胜利大会上要回青岛,

这次中国的阵营选择一定程度上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命运,

为了站对队伍,北洋政府在参战前做出了大量工作,

北洋政府派驻巴西公使刘式训赴欧调研,然后以外交部参事夏诒霆为特使探询欧洲各国状况,

当时的外交部还分别分析了交战双方及中立国的态度,在中国屡求参战而不可得的状况下,为设想以中立国身份出席战后合会作了大量外交调研,

时间到了1917年的下半年,美国参战后,当时的北洋政府意识到,大战胜利的天平向协约国倾斜,

于是在当时国务总理段祺瑞的强烈建议下,中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布对德奥宣战,并派出军警武力收回汉口、天津的德租界和奥租界,废除了德奥的治外法权,终止了向它们支付庚子赔款,还赢得了暂停向协约国支付庚子赔款的5年期限。

战后,在巴黎和会上,虽然没有收回山东的权益,但北洋政府也获得了德国8400万大洋的战争赔款。

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中国第一次以战胜国的身份参与了国际秩序的重新分配,可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

得益于当时的北洋政府做出的正确战略决策,可以说这个决策也直接关乎中国命运,

为何这样说,看看土耳其的战后悲惨结局就知道了,

由于选错了阵营,曾经不可一世的西亚霸主直接被肢解,从此一蹶不振。

奥匈帝国战后分裂

此时,你却告诉我北洋军阀没发挥什么作用,那你告诉我北洋政府时期的秋海棠地图咋回事?

你真以为列强是发了善心么?当然不是了,在当时还没有国际秩序,弱肉强食的丛林国际法则下,民国那短短的十几年,中国却罕见的保持了领土与主权的完整,可见是多么艰难!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