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到底有没有资格和荀彧荀攸一传?

发布时间:
2024-09-26 11:10
阅读量:
30

问题不在贾诩,而在荀彧。

事实上,曹魏没有任何人有资格和荀彧合传。

曹操的河南集团之所以能够成型,并最终反噬袁绍的河北集团,根本原因在于荀彧把他手中整个以颍川士族为核心的社交网络打包奉上,如果非要在曹魏的建国道路上找一个人与荀彧相提并论,恐怕只能是曹操本人了。

《蜀书》有诸葛亮,《吴书》有陆逊,很有可能,《魏书》的荀彧本该是独传的。

但是,陈寿不能这样定稿,因为荀彧不是魏臣。

他不仅不是魏臣,而且是魏晋禅让体系在合法性上的最大障碍,曹魏的虚伪正是从荀彧之死开始暴露。

因此,为了过审,必须给荀彧找搭子,既然无人配与荀彧合传,那就找两个。

这两个人,水平应该仅次于荀彧,以达到混淆视听的效果,仿佛这篇合传的选人标准是个人能力。

但实际上呢?

合传者的魏臣底色要尽可能弱,甚至还有扶汉事迹,以此暗示,魏书第十篇虽然不能独传,但其底色依旧是荀彧对残汉的留恋。

那么,

按照这明里暗里两套标准选出来的,为什么是荀攸和贾诩呢?



陈寿给《魏书十》的评语是:

评曰: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荀彧不能洞察先机,所以无法遂志,荀攸贾诩算无遗策,是张良、陈平之流。

虽然我们都知道什么叫“未能充其志”,但“机鉴先识算无遗策”,是有意将选人标准模糊为谋臣之才。

那除了荀攸贾诩,还有谁有可能充当干扰项呢?

属于顶级谋臣的传,除了魏书第十就是第十四了,传主为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刘放,谁可以替换掉荀贾呢?


首先排除刘放。

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於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刘放文翰,孙资勤慎,并管喉舌,权闻当时,雅亮非体,是故讥谀之声,每过其实矣。

前五个人是真正的谋士,虽然品德不如荀攸,但筹画不输,刘放不属于此类。

其次可以排除刘晔、蒋济。

这俩都是小字辈,真正对时局产生影响,要到官渡之后,贡献当然是有的,但要往后靠。

剩下程昱、郭嘉、董昭,可以和荀攸贾诩比划比划,但只要稍微看一眼政治立场,就可以把程昱和董昭排除。


程昱是铁杆的曹魏拥趸。

太祖曰:"卿当终为吾腹心。"

兖州之叛时,绝大多数兖州士人选择了陈宫、张邈,程昱却为曹操保全了家乡东阿县和范县。作为本地豪强,这是程昱踩着名士们上位,获得更高声望的绝好机会,当然前提是能赢。

因此,即便要抓自己的乡亲做成肉脯充当军粮,他也在所不惜;当听到曹操居然撑不住了想给袁绍送人质,程昱是唯一一个有记载跳出来反对的。

汉不汉室的不重要,你曹孟德不能倒,你倒了我的付出算什么?家乡特产都给你送了。


董昭虽然迎立了献帝,但不会有人认为他是在为汉室着想。

重建五等,区分曹操与其他汉臣,进而加魏公、魏王,是董昭一手策划的。

后太祖遂受魏公、魏王之号,皆昭所创。

曹操本人当然不能出面,所以直接与荀彧交锋的,正是董昭。

昭与列侯诸将议,以丞相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书与荀彧曰:......
至董昭建立魏公之议,彧意不同

可以说,荀彧与董昭,正是汉魏禅代之际,汉臣与魏臣的代表。

因此,陈寿不会把程昱和董昭放到荀彧的传里。


而最后的郭嘉,以及荀攸、贾诩,恰恰是在魏人自己的认知中,开国功臣里魏臣浓度最低的。

终曹魏一朝,配飨曹操太庙的一共二十六个人,分五批入场。

曹叡青龙元年(233),

诏祀故大将军夏侯惇、大司马曹仁、车骑将军程昱於太祖庙庭。

曹芳正始四年(243),

诏祀故大司马曹真、曹休、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太常桓阶、司空陈群、太傅锺繇、车骑将军张郃、左将军徐晃、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太尉华歆、司徒王朗、骠骑将军曹洪、征西将军夏侯渊、后将军朱灵、文聘、执金吾臧霸、破虏将军李典、立义将军庞德、武猛校尉典韦於太祖庙庭。

正始五年(244),

十一月,诏祀故尚书令荀攸于太祖庙庭

嘉平三年(251),

嘉平三年(251)十一月,有司奏诸功臣应飨食於太祖庙者,更以官为次,太傅司马宣王功高爵尊,最在上

曹奂景元三年(262),

景元三年(262),诏祀故军祭酒郭嘉於太祖庙庭。

可以看到,

程昱在第一批名单中,是外姓第一人,与上文的判断相符;

正始三年进了二十个,但直到第二年,才犹犹豫豫地把荀攸加上,郭嘉更是要再过十八年,到司马昭的时代才进,很难说到底是谁的意思。

贾诩呢?贾诩就没进。

我们可以看一看正始三年那份长长的名单,连庞德都进了,荀攸、贾诩、郭嘉却一个都没进,这必然不是功劳的问题。

当然,如果把荀彧、荀攸、贾诩、郭嘉这四个名字放在一起,郭嘉又不可避免地要被剔除掉了。

郭嘉建安二年(197)归曹,建安十二年(207)在征乌桓的归途中逝世,跟随曹操十一年,没有参与迎献帝,也没有见过赤壁的大火,位止祭酒,显然要放到魏书第十四更合适。



尽管荀攸是魏公国的第一个尚书令,尽管贾诩是魏帝国的第一个太尉,但魏人在思考他们与魏的关系时,恐怕是犹豫的。

除荀彧以外,同级别的魏臣中,只有荀贾二人曾在洛阳朝廷为官,那时的皇帝还是刘辩。


何进秉政时期,荀攸就在洛阳做黄门侍郎,追随在党锢中幸存的袁氏推动士人的复兴。

迁都长安后,荀攸又和最激进的那批士人密谋,先刺杀董卓,再控制关中号令天下,尽管事泄下狱,依然慷慨面对。

攸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谋曰:"董卓无道,甚於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然后据殽、函,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之举也。"事垂就而觉,收颙、攸系狱,颙忧惧自杀,攸言语饮食自若,会卓死得免。

荀攸的祖父和伯祖父都是著名党人,一个遭禁,一个身死,荀攸继承了他们的使命感。

再加上与荀彧的关系,他恐怕依旧与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在当了八个月的魏国尚书令之后,荀攸去世。


而被称为所谓毒士的贾诩,他的人生底色,其实是凉州士人的被边缘化。

他想活下去,但是王允拒绝赦免凉州人,

傕等恐,乃先遣使诣长安,求乞赦免。王允以为一岁不可再赦,不许之。

反攻长安成功了,却不敢多要除了身家性命以外的东西,

傕等欲以功侯之,诩曰:"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

不仅如此,李傕挟天子,他阻止;张绣喊他逃跑,他说他不能丢下天子;李傕郭汜内讧,他庇护公卿,帮天子出逃;

傕等与诩议,迎天子置其营中。诩曰:"不可。胁天子,非义也。"
出天子,祐护大臣,诩有力焉。
张绣谓诩曰:"此中不可久处,君胡不去?"诩曰:"吾受国恩,义不可背。卿自行,我不能也。

我们再来看看后来贾诩劝张绣投降曹操的理由:

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
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
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於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

第二条曹操比袁绍更看重我们,第三条曹操不会记仇,这些对张绣来说固然重要,但都解决不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加入弱势的一方?

只有第一条在讲曹操的优势:他有天子,所以我们跟他走。

很多人问挟天子到底有什么用,没有这个天子,曹操不配当袁绍的敌人。



陈寿的评语下,有裴松之的批注。

他先为荀彧鸣不平,即便知道曹操可能篡汉,形势所迫也只能先扶植他;然后再说贾诩的人品远不如荀攸,两人不宜并列。

在我看来,恐怕不得要领。

综上文所述可知,《卷十 魏书十 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的选人标准,就是对汉的留恋,或者说与魏的剥离。

在隐藏史观这一点上,陈寿堪称诡诈。

他是故意的,他就是要在众目睽睽之下,把三个东汉痕迹最深的人绑在一起,放在曹魏外姓大臣的,第一篇。



揣测古人,仅供参考:)

---

关于陈寿著史的另一篇:

孙权称帝后为什么不追封孙策为皇帝?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