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领导仅凭一次聊天就能知道某些人不堪大用?

发布时间:
2024-09-30 00:56
阅读量:
17

我带团队,识人用人算有一手儿。

因为我有个绝招儿,几乎一眼就能看出人才。

什么绝招儿呢?

跟他讨论问题,提到某些数据或概念,他边听边用手机飞快地上网搜索数据源或者概念定义,大体你就知道,这是个人才。

这招儿灵到什么程度?

但凡发现他查一次,你注意观察,时不时他就会查,根本忍不住。

而那些不查询,说什么听什么的,则一次都不查。

你还别抬杠,说这么容易就能伪装人才,那我以后也装模作样查不就得了?

你可太高估自己了。

哪怕查一次给100块钱儿,你都不见得能想得起来。

这是千锤百炼养成的习惯,否则沟通占用了那么大带宽,哪儿有脑子想这些?

就算为了100块钱儿,说啥都不听了,只想着查询,你也装不了。

人家查询之后,往往会跟着一连串儿问题,确定数据源,对齐数据口径,解释差异,拉齐概念,乃至重新定义概念。

你都没工夫听人家说什么,哪有脑子问这些?

为什么善于查询就是人才呢?

首先,说明他听进去了,脑子在飞快地跟着转,所以才能发现疑点去查询。

其次,在谈话占用大量带宽前提下,他仍有余力探求细节,说明带宽充裕,脑子够用。

最后,说明他必定经历了严格地逻辑训练,对概念和数据已经形成条件反射,下意识诉诸理性,而非情绪。

这样的人,才是理性人,才是人才。

如果你不服,那么我们来测试一下。

看到“平均薪酬超1万元”这个标题,有多少人拍脑袋就开始骂了?

我想应该是绝大多数,这就是非理性的典型特征,情绪先行,骂了再说。

真正的理性人,看到标题,发现跟自己的预期有差异,会怎么做呢?

先查询数据源,找出原报告看看。

动动手指,搜索关键字,并不难,习惯成自然。

很多时候,正文里就会附上报告原文或链接,点开就看到。

可大多数人,脑子就是那么金贵,宁可打上千字骂,也不愿意先查查数据源。

所以说,这是个习惯问题。

找到原报告,寻找差异原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报告来自智联招聘。

去智联招聘网站查一下,大体都是哪几类岗位。

发现主要是白领,十几个类别中,只有一类叫“服务业”。

点开看,有保安,收银等低端岗位。

按岗位查询,保安、收银都不到1页。

而销售、产品、运营这些白领,动辄上百页。

说明这个网站,主要面向白领。

因此,他们统计的,实际是白领薪酬。

再往下看,人家不但给出了平均数,也给出了中位数,25%分位数,和75%分位数。

以北京为例,分别是8000,6000,和12000。

因为我之前在四大做过咨询,知道四大给应届生的工资,基本就是按照全部应届工资70%分位值来定,为的是保证top 30%的起薪竞争力。

查一下,2022年四大应届工资,11000多,不到12000。

两者相印证,说明75%分位,大概是靠谱的。

再随手搜几个岗位,例如北京酒店门卫4000-6000,收银3000-5000,初级运营6000-8000。

这与25%分位的6000也基本吻合。

这两个没问题,中位数大体也就没啥问题。

这么一套下来,也就大概知道,虽然是个标题党,但报告本身并没有太大问题。

我们重新定义一下其中几个概念,加上一些限制词。

于是变成了“智联招聘报告现实,2023年四季度38城白领招聘薪酬超1万,中位数8000,25%分位6000,75%分位12000。”

当然,如果能再加上众数和标准差就更好了,能看出大多数人集中在哪个薪酬段,以及薪酬差异有多大。

有人可能又要说,我就是上网看个热闹,哪有功夫查它?

还是那句话,这是习惯问题。

理性人看到差异,没时间查,会搁置起来,在找到原因前,绝不可能开口下判断。

他们懂得珍惜羽毛,不想被打脸,所以才是人才。

职场上,想要成为人才,这种习惯是基本功,要融入到血液里。

当然,只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将来有机会陆续聊吧,感兴趣可以关注一下,每天更新。

反正收藏你也不看,点个赞意思下得了……

反正收藏你也不看,点个赞意思下得了……


注意!我要打广告了:

招聘墨子私人助理1名(是全职很忙没时间干别的)

远程办公(可以回8线老家),弹性工作制(忙时忙闲时自由)

帮助墨子处理事务性工作(包括但不限于,文章整理,视频制作,多平台发布,俱乐部机票酒店预订等)

学历大专及以上,工作1-2年(经过毒打但还没成老油条)

2年以上经常互动老粉丝优先,有助理经验优先。

保底薪酬(参考当地最低薪酬)+提成(上不封顶),保证饿不死,想发财得一起努力

有意向请加微信墨子俱乐部助理微信:moziclub(备注粉丝年限否则无法通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