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中国人仿制水平世界一流,却为何仿制不出世界一流的航空发动机和大飞机?

发布时间:
2024-09-30 01:09
阅读量:
5

谢谢 @央视新闻 的邀请~

聊聊大飞机的部分吧。我是中航西飞运-20研制团队的一员,十年之后,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们自主研制了中国新一代军用大型运输机。

这种质疑,其实在运-20首飞之前都一直存在。

在这道提问所在的2012年,运-20还处在研制的攻关阶段,距离“老大”首飞,还有一年。

对了,那时候它还不叫“鲲鹏”,也还没拥有“胖妞”这么可爱的名字。

我们管它叫“老大”。

那时候,我们有相同的默契,在网上看到类似质疑都会心一笑。

因为这个说法是根本站不住脚的,时间会证明一切,而且这一天很快会来。

我们有这份自信。

我和我的团队负责运-20机身数字化装配。简单来说,就是运用数字化装配技术和高精尖的数字化装配设备,完成机身装配过程中的高精度空间测量、部件数字化调姿对接、自动化质孔、数字化运输等工作。

此前,咱们的飞机装配是百分百纯手工,制孔、铆接这些工艺都是由纯手工来完成。但运-20不一样,从一开始,我们就迈向了全新的数字化制造、装配、检测模式。

最开始我们从事这项工作的时候,其实也面临着很多质疑:机器真能取代手工吗?这群毛头小伙子能比老师傅们干得好?

打破质疑,确实不容易,我们也经历过非常痛苦的时刻。

理论上来说,飞机与它的整体设计是越一致越好的,最好设计出来啥样,我们造出来就是啥样,但实际上并不会这么完美——整体一致性的前提之下,还得保证各个部件之间的协调性。这就需要在具体的装配过程中去取舍。取哪个舍哪个,取多少舍多少,很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困难和压力主要有两点,一个是不能影响进度,一个是需要保证效果。大飞机的研制工作是串行流程,如果卡在我们的环节,后续工作全部没办法执行,对整个生产进度、科研进度来说都是很严峻的挑战。

当时我们的状态是白天测算,算完制定方案实施,再对产品进行测量。发现结果不太满意之后,晚上就继续开会研讨,查资料,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尽管做了无数遍的尝试,可还是感觉一眼望不到头。

但那个时候,大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把事做成。我觉得我们是有信念的,虽然这个词听上去挺抽象,但大飞机真的会给你一种无形的力量。你看到它,触摸到它,是真的相信这个事情一定能成。说得直白一点,一个航空人,这辈子能干这么一个型号,真的值了,对吧?

而且,这个工作没有所谓的Plan B。将近两个月时间里,我们做了无数次的迭代和工艺优化,在问题解决的那一瞬间,真的是“如释重负”,终于把这个难关给攻克了。

尽管我们相信,数字化装配是个大趋势,未来一定会应用到中国航空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但这个技术到底能实现什么程度的突破,实际应用中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其实刚开始大家心里还是没底。

后来事实证明,我们这个技术确实不错。以往需要十几个人通力合作一个月的工作,如今只需要两三个人一天就能完成,效率提高百倍的同时,精度能达到毫米级,从质量安全到生产效率都有了大幅的提升。

这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惊喜,也给我们注入了大量的信心——大飞机的大批量生产,已经成为现实。我们的这项技术也应用到了整个C919的研制和批产中。C919现在是完全能够保证商飞的需求的,相信未来也会出现在更多的航线上。

每一架运-20,都会在我们手里装配下线。我还记得,第一次看到组装好的运-20时候的感受,它真的又大又美。

一个好的产品,它本身是会说话的,在它面前,我感觉我自己是那么的渺小。它又特别漂亮,无论是外形还是整体设计,真的很酷。

现在是2024,也是“鲲鹏”正式列装的第八年。

亮相阅兵场、驰援震区救灾、接迎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家……这些年,我们经常会在各种新闻里听到它的消息。

一架架我们亲手制造的大飞机,在执行着各种各样的任务,这种自豪感,我觉得无法用任何语言来形容。

作为一个航空人,我非常幸运地生在这个时代,参与这么重要的一个型号的研制。

这将会是我这辈子,唯一的,一生的事业。

回到这道问题,面对质疑,我想最好的回应就是“去做”,总有一天我们回头发现,轻舟已过万重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