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书法家、「当代欧楷第一人」田英章 9 月 28 日逝世,如何评价他的书法成就?

发布时间:
2024-09-30 03:48
阅读量:
3

即使是在艺术理念有不同意见的人,也应该承认他在激起大众书法兴趣方面的贡献。

褒扬或批评,对一个真正的艺术工作者而言,都是些浮光掠影;更有价值的,或许是更深入的理解评价。

田黑比田粉,更能了解田老师所处的高度。

希望这个回答,比一味的赞誉或批评更有深度和价值。

自运 临贴一帧

唐楷有两座高峰,分别是颜楷欧楷。(防杠声明:有≠有且仅有)

后人的书法实践中,颜楷能用它原本的笔法,直接展大书写。

比如何绍基、翁同龢的处理。

翁同龢

而欧楷,至近代,因为更接近于帖学用笔,则一直没有展大书写成名成家的案例。

——直到当代,印刷品和硬笔取代了书法日常书写的生态位。书法的生存空间挪移到展厅当中。

为了适应展厅,在六尺八尺条幅中完成有视觉冲击力的作品,欧楷不得不展大书写。

蕴章老师,及常与他并称二田的英章老师,都在欧楷展大书写上做了很深入的努力和尝试。

比如英章老师曾入过他现在颇有微词的第三届国展。

以6尺全开倒推,单字约7cm见方


要让同好理解田老师在书法领域的成就,创造性地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哪些技术上的困难没有克服,我和老师的理论分歧点在哪里以致于我成为了一个理解田粉的田黑,就未免要讲点书法史了。

至少要解释清楚本文中所谓的2个专有名词:“帖学用笔”和“碑学用笔”。

因为它来源于清代兴起的碑学理论,但并不与之完全等价。

清代书法家总结发现了前人两种尚不兼容的笔法。一种更重视笔画的起收,被称作帖学用笔;另一种更重视笔画中段,则被称作碑学用笔。

二王一路的书写技术,更接近于帖学用笔。相对应的,留在石刻上的秦汉大部分篆隶作品,被清代书法家们挖掘出了碑学用笔。

晋王羲之 帖学


汉人 碑学

帖学强调起收的原因是,书写动作以指腕配合为主,细节处理精细,所以可以完成细腻丰富的起收动作。手腕挥运范围内,书写动作流畅爽利,从而形成了直接干脆、“一榻直下”的行笔过程。

相当一段时间,帖学作品符合士大夫崇尚精致的审美。直到——

历史年代久远、相对帖学传承并非的如此清晰碑学用笔,在清代被重新发现。其大背景是明清大立轴书写的需要。大字线条长,书写时需要腕臂共用发力,单纯用帖学的写法等比例放大书写,碰到长线条会导致线条中段无力,丑不可当,只能依赖于碑学的用笔技术。

先前所提及的,唐楷的两座高峰,则分别在碑学和帖学中有各自的倾向。

颜楷更倾向于碑学用笔,所以人们会感觉他有“篆籀之气”,所以才恰好能用它原本的笔法,直接展大书写。

但倾向于帖学用笔的欧楷并非如此。

所以把它展大书写的时候会出现各种问题

1、首先是因为其中段技术动作简单直接,导致放大后线条变长中段薄弱,约等于直接在纸上刷过,显得“片状”、“浮在纸面”,即清人包世臣所谓“中怯”的毛病。

与此对应的处理方式是用生宣羊毫,中慢速书写。蕴章老师早期电视课,英章老师短视频平台的示范视频,演示一个独体字基本会接近或超过一分钟。有足够时间让墨水下渗晕化,会适当减少单薄和偏锋的问题(偏锋问题容后再叙)。

2、书写材料用生宣本身就会带来新问题。唐纸偏熟,露锋书写时、起收笔笔尖的细腻精巧动作在纸上如实保留不会晕开。欧楷没有可信纸本,但欧行《张翰帖》等可做旁证。

生宣露锋起收,因为墨水晕开,会变含糊。要起收明显,就要把字放大来写。生宣和大字互为因果。

3、生宣对收笔影响更大。毛笔运动类似于用湿拖把拖地,水会随着拖把拖到尽头,墨汁亦然。所以收笔处墨水积聚最多,最容易晕成糊。

老师的处理方式是高频率地使用回锋动作。既不为了聚起笔锋,也不为了笔势连接,单纯为了把聚积的墨抹回线条内部而施加回锋动作。

这个处理后来也被诟病描头画脚。

4、描头画脚更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把帖学流派展大书写本身!展大后,不得不用大笔、深压至笔肚;用手臂+手腕发力为主。毛笔压得越深,越难利用弹性自然回弹至聚锋,手臂也远不如写小字用得多的手指灵巧,所以要加很多奇奇怪怪的动作来把笔画蹭出棱角、帮毛笔收尖。包括饱受争议的跪笔弹锋即在此列。

书法可以被人欣赏的核心要素是“如见挥运之时”,过多的描画会让作品损失书写本身的审美价值,只有线条摆放排布的排列组合。

5、用深压下去的毛笔,写露锋入笔的欧楷线条,还会有偏锋的大问题。正常书写时,露锋入笔,毛笔前行过程中,会因为弹性自动回正。如图示:

但是如果毛笔被深压下去,失去了回正的弹性,就只能全程侧锋拖着走,整段笔画都是偏锋写出来的了。

生宣、慢速、偏锋,共同造成的结果就是,线条迟滞,绵软。

6、结体上,约等于对欧楷做了一次P图精修,把欧楷往印刷体电脑字的方向修整了一次。这种处理,客观上来说会更契合于接触书法少、审美长期受到印刷品先入为主潜移默化的当代大众群体;但同时,也把欧楷中宫紧缩、取势高耸、造型险绝、奇正相生的鲜明特征几乎全部舍弃了。就像范冰冰去海马体拍证件照被修成锥子脸一样,我私人觉得未免有点舍本逐末了。

规范化、标准化的路子,很明显也是被印刷品占据了的生态位。人类再怎么在这个领域里豆腐雕花,都永远比不过一秒钟印出上千字的最劣质的打印机。这个生态位在雕版和活字印刷术普及的时候就已经被夺走了,士大夫阶层的书法早就开始强调奇、趣、“振迅天真”。

非要坚持印刷体倾向的审美,还不如去看看短视频里假装打印机的书法网红们。

无弦 短视频赛道竟如此卷

7、与公式化的结构对应的,是公式化的笔画书写。公式化的笔画和结构带来的问题是看一个字和看一篇作品,审美体验是完全一样的。按古人的批评,就是“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岂能垂世!”

这个问题在大尺幅作品中更为明显,占据了大尺幅却没有带来整体大于局部的效果,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二田老师后期流传得更广泛的作品,大多是四字吉语,八字联句或者七言对联之类的内容,应与之有关。

———补充———

按题目的说明,还是要以「书法家」、「欧楷第一人」的高标准去评价了啊。

对标书法家的话,纵向对比的应该是田老师取法的对象欧阳询。

欧楷的书写性和反套路化,事实上是非常精巧和微妙的,具体细节当然是有视频才好说清楚,虽然视频聊的是英章老师,但蕴章老师除了粗细变化更大胆外,技术处理上和英章老师极为相似,视频建议点赞关注后参阅以下视频:

鉴赏热门网络艺术:不生田英章,欧楷书法如长夜?

换源:

即使不对标古代书法家,单纯看欧楷标准化这一工作,也有很多前辈老师有更高的完成度。

比如中山大学廖蕴玉老师,即使以印刷品形式呈现的作品,也是线条劲健爽利,既不拖泥带水,也不矫揉造作;观察他的出锋也是力至毫尖妙入毫巔的。

廖蕴玉 常用字形分布法


对比田蕴章老师作品

横向比较的话,还记得我在前面愣是铺垫了一大段碑学和帖学的内容吗?还专门把二王和欧楷用笔打包到一起了!伏笔就藏着这里了。

如前所述,田老师主要的努力方向是欧楷的展大书写,并致力于把历经晋唐成熟度非常高的小字帖学用笔技术,迁移到大字书写当中。

这件事,当代当然还有别人在做。

做得特别高调的,恰好就是田老师剧烈批评的丑书的代表之一,沃兴华老师。

他实践了好多年的碑帖融合,本质上也是希望把小字帖学用笔技术,融合进大字书写当中。

要不怎么说对手最了解自己的人呢?(摊手)

要对标历史上的书法家的话,明代刚好有一位董其昌,恰好是展大了二王的笔法来写大字的。

为了避免前面提到的问题,董其昌的处理是:

1、毛笔不深压,随时用细腻动作维持毛笔弹性,即「提得笔起」。

2、大幅度增长入笔过程,变相缩减中段运笔。

3、长线条手腕摆荡,使线条不走直线,微微变成S型等多个弧度的曲线。

4、线条并不匀速写成,一段线条里,多次节奏变化。

5、与之对应的是用熟纸淡墨,通过墨色变化表达丰富的书写节奏和层次感。

董其昌的技术,也应该用视频说明:

【【书协宝藏课】用墨技术大揭秘!董其昌直呼内行!!←胎教级的书法技术深度分析

换源:

这个300多年前的书法家,很明显在理念上走得比当代的部分书法家更远,但即便如此,董其昌在其后世的评价中,依然充满着相较于田老师百倍千倍的反对声。

我相信,当得住赞誉的人,也应该当得住批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