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老虎财经深潜atom撰写的《距离知乎雪崩的时间或许不远了》?

发布时间:
2024-10-03 11:33
阅读量:
17

描述的现象没错,现在这个时间点的知乎,非常非常不乐观。但得出的结论和解法,基本没说到点上,符合财经人士点评的一贯风格。

知乎现在遇到的问题很复杂,最近看到的观点我觉得有点触及核心的,是之前晚点发的这篇『中等规模陷阱』的文章:

互联网公司的中等规模陷阱

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互联网产品现在的用户头部效应正在逐步加强,可能以1亿DAU为分界点,没跨过这个坎会掉入一个『中等规模陷阱』的窘境

这个1亿的值是否科学我们暂且不论,但确实在这个紧日子的当下,绝大多数互联网产品都在削减增长预算,转而开始追求利润率。在没有更多营销预算投入的情况下,用户往大平台聚集的趋势愈加明显,这也会导致内容创作者们也随之转移,形成一个激励螺旋。

这时候对于较小的平台,会陷入一种跟不跟的窘迫情况,如果不投入更多无法打破这个螺旋,但如果投入,可能又会消耗掉自己为数不多的资源,加速衰落。

与此同时,互联网收入的一大支柱,广告主们,他们在投放广告的平台选择上也会更加倾向于大平台。既然抖音7个亿的DAU已经几乎穿透了所有用户,那为什么我还要在小平台出高价找那些所谓更『精准』的用户呢?

更不用说字节跳动那套无往不利的推荐算法和广告中台,始终保持着最领先的效率,根本没有几家公司敢妄言追赶。

用户、创作者、广告主三者都在往大平台集聚,互相激励。在下行周期还要保证利润率的前提下,知乎这样体量的平台要构建所谓的『商业闭环』,谈何容易。


要打破这个循环,有的玩家选择奋力一搏越过这条线,比如上图里增长陡峭的B站和小红书。

而B站尚在巨额亏损中,小红书走马灯一样换商业化相关的高层,也反映出他们在商业化的路上并不如想象中顺利。只是他们的故事足够大,还能找到人继续买单,烧钱烧到能够迈过那条规模陷阱的线或者等到下一个宽松周期,或许就能够上岸。

但知乎显然不是这样,它讲不出那么具有想象力的故事了,市净率长期在1以下,市场已经对它完全失去兴趣,这时候转而追求利润率,也是一种自救。

最近更新了知乎的APP,发现内容入口有了很大的变化:

很明显的,『想法』已经被证明失败被干掉,『直达』作为AI风口保留了一个位置,而『会员』的优先级被大大提前了。

无论是首页增加的『故事』tab,还是『会员』的底部入口,还是重新整合后的『会员』页面,无不在反映知乎对利润率的渴望。

流量逐步导向了有直接商业化能力的会员。

知乎会员的核心驱动力是『盐选专栏』,也就是短篇小说。这其实是在平台发展过程中用户选择成长起来的。一开始知乎的盐选里也有很多非小说的内容,但随着时间推移,都被逐步淘汰掉,盐选几乎成了短篇网文小说的专属,也逐步产生了很多『知乎体』的短文,虽然我不是目标用户,但其实在这个群体里也算是发展不错的一个细分品类。

在上次的财报里我们也能看到,虽然收入在缩减,会员的收入是下降最慢的,显然知乎后续要想保住利润率的话,会员方面一定会持续加大投入。

你可以说知乎变成一个靠神转折打脸短篇小说支撑的平台很滑稽,没任何想象力,但这确实是这么多年发展下来,除了卖广告之外知乎找到的最可靠的变现路径。

至于这种自救是否有效,能否让知乎撑过这个寒冬,只能交给时间给我们答案了。


最后想提一句,所谓的『让创作者赚到钱』这件事。

知乎的社区调性和图文特性,是天然利好『业余创作者』的。

这个业余不是说专业度,而是绝大多数的知乎专业作者并不会,且没有意愿以此获取相对可观的收入甚至全职投入。

知乎也不是没有尝试过引入所谓的『专业全职作者』,结果是有变现要求的作者会主动去其他视频平台,外站引入的作者完全留不住,还引来了海量的营销号和羊毛党,极大毁坏了知乎的社区调性,余波现在尚在。

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土壤,我自己一个老用户和产品经理的感受,知乎是很难培养起能够成规模创收的创作者,然后让他们反哺平台的。

但这个世界并不是只有这么一条路,ACFUN里能孵化出斗鱼直播,虎扑这样的社区也能出来得物,很多时候可能我们并不能要求用户往我们想好的那条路去走,只要活下去,做好该做的事情,就一直还有希望不是吗?

何况,我仍然相信知乎在现在的中国互联网,是有它独特的价值的,希望它能再好起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