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如今遭受讽刺的是《永乐大典》而非《四库全书》?
因为这套书修了个寂寞。
说实在的,我一直想知道,在明朝自永乐五年定稿,至清军入关之前,一共二百三十七年时间,这套书都谁有资格看,又有谁看过。
注意,我说的【看】,不是抄手在抄写途中看,不是皇帝赏赐(借阅)某臣子某册书让他看,而是这个人可以坐在藏书楼里想看哪册看哪册。或者某人有查阅资料的需要,在查到资料之后可以誊录副本带走诸如此类。
尤其是,总有人说想读这本书得先查《洪武正韵》,根据这份目录再查要检索的关键字,再根据关键字访查内容。——注意:这类话说的是,如果要看这部书,应该怎么操作。我就想知道知道,都有谁这么操作过。
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我翻遍了所有讨论《永乐大典》的科普、史料及学术著作,比如什么《永乐大典史话》《永乐大典考》《永乐大典流传与辑佚研究》诸如此类。
很有意思的是,几乎所有讨论《永乐大典》的科普、史料及学术著作都回避了这个问题。
于是我只能从其他蛛丝马迹中访查答案,最后我发现,确实没法回答。因为这份名单极为简短,就十四个人:
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祁钰、朱见深、朱祐樘、朱厚照、朱厚熜、朱载坖、朱翊钧、朱常洛、朱由校、朱由检。
没了。
换句话说,朱棣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数万白银就是给这十四个人修的,其他人要想看必须得等到王朝完蛋。
再换句话说,自《永乐大典》修成至明朝完蛋的二百三十七年时间里,可以说没有一个人从头到尾地把全书看完过。
王朝完蛋了书也丢差不多了,接下来三百年时间基本上让内贼偷干净了。
现在就剩下点渣。
所以我就纳闷了——
那你修个吗呢?
自娱自乐吗?!
所以到最后,我能想象到的画面就是,马伯庸曾经在《大明第一档案库的前世今生》一文中那一段极具象征意味、极具讽刺意味的画面——
这是一幕极具象征意味的画面。曾令大明江山永固的黄册,在风雨飘摇中被一一扯碎。漫天的纸屑飞舞于后湖之上,万亿大明子民的户籍化为甲胄和火器,以毁灭自己的方式,试图成为挽救这个王朝的最后希望。
恍若一场动员全国的大型真人秀表演,演完了就完了。
最终就剩下一场梦。
这个梦的内容就是:某个坟堆里一定埋着全套的《永乐大典》,等哪天把坟刨了还有重新现世的希望。
说实在的,这个案例我都犯不上说那句【书籍的生命在于流传】,因为它压根就没出版,更是被严格限制了流通范围:就给一个人看。等人都死光了,书也就死了。
在得到答案之后,我真就只剩一句评论了:典,太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