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自体心理学能够治愈自己吗?该怎么学?

发布时间:
2024-10-08 02:59
阅读量:
22

用自学自体心理学来治愈自己很容易走火入魔。

自体心理学的精髓是人际关系。它的技巧是为关系中的他者设计的。如果自己对自己使用,那就会强化自恋。

毕竟,在关系辩证法中,他者中心即自我中心

我觉得Modell(1986)的说法,“共情有个Kohut没有认识到的 黑暗面。不断共情的分析师有可能严重阻碍病人自己的创造力量”(P.375),指的也是 同样的局限性。分析师被锁定在封闭的位置上,把他的“共情失败”归咎于他自己既有 的(但未说出的)缺陷,仿佛为了用他自己的能力来共情,他除了自己已有的不应该对 病人有任何要求,而且不管病人往关系中带了什么,他都应该能够一直满足病人对共 情回应的需要。(1)科胡特工作的悖论在于,一种从患者角度看问题的理论可能会无意中被用来忽视治疗师的痛苦和绝望,而无法从他或她的角度看到类似的问题。然后,患者被理解,而不是被抛弃,但治疗师或分析师是完全孤独的。(2)
当我所描述的边缘患者报告说他们记不起他们的治疗师时,他们可能会说他们对他们的治疗师或任何其他对他们重要的人都没有持续的印象。他们可能记得治疗师打电话给他或她,但这样的画面在患者体内没有感觉到治疗师的存在。我们可以说,患者在这些时刻已经失去了对治疗师的回忆能力。使用一个试图定义这些患者内心世界的框架,我们可以说,困难在于患者在分离时无法维持治疗师的抱持或抚慰性内化。当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愤怒时,这些经历往往会变得明显。边缘患者也报告了可怕的时刻,他们认为他们的治疗师只是恶意的,失去了所有积极的方面。他们偶尔会描述可怕的破坏性幻想,例如将治疗师踩死,经常对这种不可接受的想法感到强烈的自我厌恶。(2)事实上,在她极度愤怒的时候,她不得不给我打电话,因为当我不在的时候,她记不起我了。她谈论我的方式强调我作为她内心的一种抱持和抚慰的存在,要么维持我,要么失去我。(2)
我们来看看 Friedman(1986)对这个问题的说法:
如果分析师把病人对他做的事只当作病人成熟过程中必然发生的事,他将错 失这些事通常的社会意义如果一个病人刻薄、妒忌、丢脸、攀比、愤怒或勾引,分 析师必须能够感觉到其行为就是刻薄、妒忌、攀比、丢脸的,等等,这样才能承认这 些,然后才是考虑它们对病人的平衡有什么作用。如果不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 半 共情敏感,怎么能知觉互动中的特别之处?在撰写悼词时我们要总体评价。但是在当下的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爱暮别人也惹人爱,好色、爱幻想、妒忌、安 慰、讨好、好斗、傲慢、危险、邪恶,同时也令人钦佩、可爱、有用,等等。分析师必须能感觉到这些通常的知觉和特征。(1)

另外,自体心理学方法倾向于“认为人自身的形态完全取决于早期发展 的好坏。自身障碍的实质就是个体固着于早期的发展形态。这一点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有同样 的不足,即过分强调早期的经历对人一生的影响。”(3)

这有两个问题:

第一,本来,否定过去是为了破旧立新。但是,自恋的学习者只学会了翻旧账,片面地指责原生家庭,甚至提出“父母皆祸害”。

主张“父母皆祸害”违背了自体心理学的初衷

批评人士评论说,科胡特的解释性工作,在定义父母让孩子失望的方式方面,可以被视为支持一种立场,即患者指责他们的父母,而不为他们在困难中扮演的角色承担责任。科胡特的回答阐明了他认为这些重建是必要的、客观的治疗工作的一部分,他帮助患者重新联系到他们与父母关系的主观体验,而不是支持“指责”。然而,也有可能将这一过程概念化为在治疗中接受患者的微妙脆弱性。因此,在治疗早期,治疗师或分析师可能主要关注父母对患者困难的贡献。只有在之后,当对治疗师意图帮助建立了更多的信任(即开始治疗联盟),当患者自恋的弱点得到更多解决时,才有可能探索患者对父母和其他人的困难的贡献。(2)父母的优点和失败都可以被认识到,而不是边缘患者最初经常出现的对过去的全有或全无的描述。(2)

第二,自体心理学认为,当事人有人格上的缺陷。这会强化当事人对自身缺陷的关注,阻碍当事人的改变。

病态模式认为个人有已被命名的病态或问题,而所有这些都是由疾病导致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利用外部力量去除其疾病因素。优势视角认为病态模式限制了服务对象内在动力与潜能的发挥,妨碍服务对象的自决、责任承担与自我成长。(4)
心理社会理论相信,从遭遇的问题入手是寻找成长改变规律的有效途径,只有把遭遇的问题解决了,改变才能实现。功能理论不赞同这样的观点,主张我们每个人的成长改变都是从能做的开始的,坚持认为我们之所以遭遇问题,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能做什么、如何选择,而不是真的有什么“问题”。(5)

如果自学自体心理学走火入魔了,那么当事人会陷入矛盾的自恋状态:

一边告诉自己“我真可怜”,一边告诉自己“我值得被爱”;一边大骂自己的“坏家长”,一边寻找可以依附的“好家长”。

在寻找“好家长”过程中,自体心理学叙事会成为自证预言:

一切羁绊皆亲子关系,当事人真正成为了巨婴。


自体心理学就像河豚。我们只有在知道河豚有毒时,才能安全地烹饪河豚。

学习自体心理学的技巧时,不应追求太阳天照,应追求月亮月读。

太阳与月亮的区别在于:太阳带给当事人温暖,月亮反射当事人之光。

明月即明镜

职场人,非常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不管别人说什么话,我们都会代入,也往往会有很大的情绪波动,甚至就像海绵一样对这些评价照单全收,吸到自己身上,最后自身变得越来越沉重。
一个重要的成长标志,就是意识到别人说的话都只是他们内心的投射而已,和你并没有关系。我们需要做的,不是见什么吸什么的海绵,而是一面镜子,将投给你的评判反射回去。
做镜子的这个转变也是成为“教练”的核心能力。一方面需要我们自己内心清明,可以关注周围人的底层心理状态;另一方面是相信对方可以凭借自身力量去他应该去的地方。要做到这一点,可以借助一个重要工具——不是给答案,而是问问题。(6)
如果恐惧想上来,你不要回避。用你的觉照温和地问侯它:“恐惧,老朋友,我认出你了。”如果你害怕自己的恐惧,它就会将你淹没;但是如果你平静地邀它上来,在觉照的心态下对它微笑,它就会丧失一部分力量。(7)佛陀说:「一个没有受过佛法教化的人,遇到痛苦的时候,往往悲不自胜,甚至仿徨迷惑,不知如何安顿自己,这就如同中了第一支箭以后,又中了第二支箭一样的感到痛苦不安;相反的,有佛法的人,遭逢痛苦的时候,绝不徒然悲叹,乃至怨天尤人,自乱方寸,因为他已经有智慧,不会再受第二支箭的痛苦。」(8)

在理解月读基础上,将森田疗法与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疗法结合起来。

森田疗法的精髓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对于抑郁症患者,首先要接受自己患病这个事实,然而许多抑郁症患者却不肯接受,他们把抑郁情绪造成的困境归罪于自己精力不足和能力低下,也有一部分患者认为要尽全力努力克服这一疾病,要求“无论如何也要在某月某日前治好我的病,因为那之后有非常重要的工作等着我”。(9)
放下批判的想法,例如“你这就是懒/自私/闲的/想太多”“坚强一些”“你太矫情了”“抗压能力太差了”。
也不要轻易说“我理解”,除非你真的有过切身体验,真诚地说“我不明白,但我真的想知道”会让人感觉更好。
你可以做一个温暖的倾听者,不试图“修复”对方,也不期望 ta 按照你想要的方式和速度好起来。提供情绪和心理上的支持,让 ta 有一个安全的空间释放被压抑的情绪。向 ta 传递“无论你怎样,我仍然爱你”“你对我很重要”“无论如何我都在你身边”“这不意味着你脆弱或有缺陷”的信息。(10)
恢复后期,想重新工作或顺利康复而产生的不安就像毛毛雨一样,最好不去理它,这种雨很快就会停的,这种不安也一样。不要被“想重返工作岗位,弥补病前欠下的工作”这种“理所应该主义”所左右,而应该接受事实,为了继续恢复。好了80%,工作只做原来的50%-60%,这样留有余地,康复后干点熟悉的工作,工作量不要太大,是原来的三分之一左右。(9)
森田疗法强调“一定要注重现在”,重点着手做眼前的事情,做马上可以实施的事情,目前可以做到的事情,一个一个去做,注重现在,注重此时此刻。(9)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会正确对待周围人的观念。尤其是那些可能不理解我们经历的人。同时积极参与康复治疗,开始慢慢地重返社交圈子,重新投入到工作或学习中去。
在这个过程中,总结生活经验并改正过去不良习惯也非常重要。通过深刻反思自己以往的行为和决策,在未来避免类似错误发生,并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9)

共情技巧应该是镜子般的月亮,而非温暖的太阳;共情应服务于明心见性和顺其自然,而非服务于自恋与溺爱。

引用文献:

(1)【文献】人际间精神分析和自体心理学-临床比较

(2)文献翻译|科胡特自体心理学在边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与局限性

(3)【文献】自体心理学的新发展浅析

(4)理论研学|必学理论--优势视角理论

(5)理论漫谈丨童敏:“今天”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6)成为高层,要学会做职场教练

(7)化烦恼为菩提

(8)佛教故事 | 不受第二支箭

(9)战胜“心魔”——浅议抑郁症的森田疗法

(10)总感到不开心,是得了抑郁症吗?这份“抑郁自助指南”,希望能帮到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