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国结婚人数为近十年来首次回升,25 至 29 岁结婚人数最多,这一数据背后反映出哪些问题?

发布时间:
2024-10-09 13:22
阅读量:
2

真要像韩国那样,是30岁年龄组比20岁年龄组结婚更多,那么生育率也要向韩国看齐了。

我们说说这个“十年来首次回升”,在所谓“疫情推迟”和“寡妇年”等多重利好的影响下,2023年结婚对数增加到768万对,堪称是“大幅回暖”,甚至超过了2021年的登记数764.3万对。从这一基本数据看,2024年的出生人口很可能会与2022年的956万比较接近。

我们再看分年龄的数据,在2021年的764.3万对结婚登记中,20-29岁区间共有792.2万人,30-39岁区间有438.4万人。

在2023年的768万对中,20-29岁区间共有795.8万人,30-39岁区间共有471.8万人。

不难看出,20多岁的795.8≈792.2,而30多岁的471.8则显著>438.4,这表明2023年的结婚登记人群的年龄结构已经明显比2021年更加老化。如果考虑把20多岁的年龄组再细分到25-29岁,2023年的583.2也要显著>2021年的539.3。

在这里我们没有比较40岁年龄组,是因为在中国大陆和生殖技术更发达的中国香港地区,女性在40岁以上的生育也已经少到可以忽略不计,这是有数据支撑的。


我们知道,越晚的结婚年龄就意味着潜在的生育子女个数就越低。所以,经过对细分年龄组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结论,虽然2023年的结婚登记数“回暖”到比2021年还略微高一些,但在剔除40岁以上年龄组后,我们发现2023年结婚登记人群的年龄结构显然要比2021年的更加老化,因此在生育潜力方面,2024年实际上是不如2022年的。

其实,这种“老化”同样反映着结婚(初婚)年龄的推迟。韩国目前是30岁年龄组结婚最多,40-44岁结婚数比20-24岁还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韩国不是天生就少婚、晚婚,这些都是初婚不断推迟的结果。

2022年公布的出生人口为956万,因此2024年的出生人口实际上并没有高于这个数字的潜力。可能有人提到今年是龙年,有生肖偏好,或者通过新闻了解到青岛或者广东的出生人口有回升,实际上我在前几天的回答中已经做过分析,从前几次龙年的生育数据看,实际上并不存在龙年生育偏好,2024年的出生人口情况也并不乐观。

多地报告上半年出生人口增加,分析称与政策激励、属相偏好有关,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再回到结婚数据本身,其实从去年以来,主流媒体已经多次提醒大众2023年结婚对数“回暖”,并且强调这是疫情补登的影响。但我们只要做逐季度数据的分析,就会知道实际上“寡妇年”的影响比所谓“补登”要大得多,从2023年第四季度单季就贡献60.2万对的增量、占到全年增量的四分之三就可以看出来。

现在2024年已经走过三分之二,媒体还在拿昨日黄花的2023年结婚登记数“十年来首次回升”说事,实际上2024年上半年的结婚登记数已经创下三个历史新低记录。不仅是上半年的新低,而且两个季度单季也是新低,这又如何作为“利好”?

2024 年上半年结婚登记数再创新低,较去年同期减少 49.8 万对,如何解读?反映了哪些问题?

2024年一季度结婚对数196.9万对,是在民政部门停摆的2020年一季度以外,首次出现当年一季度结婚登记量低于200万。

2024年二季度的结婚对数,更是有季度数据以来结婚登记对数最少的一个二季度,只有146.1万对,同样低于前低——即2022年二季度的162.5万对,甚至从观感上也非常接近2022年四季度(结婚登记对数的规律是四季度最少)的138.8万对。

并且,由于2023年四季度因“寡妇年”突增60.2万对的高基数的影响,我们将在2024年四季度结婚登记数据方面看到同比出现更大的降幅——但也应该意识到这是暂时的高基数效应的影响,不具备持续性。

所以,2023年结婚登记对数的“十年来首次回升”,并不会在2024年带来如新闻暗示的那样带来出生人口大幅增长,而是难以高出2022年的956万。

2024年的结婚登记对数不仅要比2023年出现下降,并且降幅还将逐季度扩大,全年结婚对数降幅最终将达到100万对的规模,使2024年结婚登记对数打破2022年683.3万对的前低、使2025年出生人口比2023年的902万更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