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和汪精卫有什么区别?

发布时间:
2024-10-10 11:51
阅读量:
2

倒向日本人,汪精卫是以殉道者的姿态去给自己的国家寻一条出路的,尽管当时后世都对此不以为然,至少他自己确实是这样认为的。建国后有宋、何这样的重量级人物找教员说情,后者也承诺“只要承认错误,就可以特赦。”而程璧君宁肯死在狱中也不肯松口。虽然是公认的汉奸,但初衷确实有可悲可悯的因素。

汪毕竟是跟随孙先生参与缔造了初步革命的中国,很长一段时间,汪在党内的资历地位是远高于蒋介石的。因此,面对国家民族存亡危机多少有些当仁不让的意思。其初衷也是代表中华民国去跟日本人交涉、周旋。但很显然他低估了日本人的凶暴和无耻,也高估了自己应对日本人的能力。这和洪承畴“学好文武艺,货于帝王家”的传统士人处境还是有较大不同的。洪如果认为君王不识货,心灰意冷,自己又面临生死抉择,很大可能会选择另择明主。毕竟做臣子的到哪不都是任凭驱使,甘效犬马。

尽管在古代就有华夷之辨,但更多是在文化层次的区分,哪怕是孔子感慨管仲之仁,估计最坏的后果就是“披发左衽”,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意识至少是并不明显的。更何况神州陆沉,四海腥膻又不是第一次。

再看看鸦片战争时期,沿海各地给英国人当脚夫充后勤,英法进北京,国人也跟着哄抢捡漏的情形,实在不能过份苛责。国家间你死我活的民族国家战争也不过是在一战才出现的,而当时的中国并没有真正参与。一直要到经历过整个抗日战争的剧烈阵痛,中国的民族国家意识才真正建立。

要说二者投敌带来的后果,洪承畴当然更具破坏性,没有他的运筹,满清可能就止步于山河四省,连长江都到不了。毕竟那是真出力,而且他知兵善谋,所计所为都是切中要害。从辽沈到福建,全方位布局谋划,重要人物他写信拉拢,封官许愿。剃发易服激起民愤,他提出暂缓,迷惑舆论麻痹民情。对汉人内部的抗争几乎是手术刀般的解析,罪恶滔天。也是满清自己都觉得汉人江山几乎是被洪一人摧毁埋葬,不觉得倒吸一口凉气,从重用到惧怕厌恶,以致最后有功不赏,不得不编入贰臣传,以防后世效尤。

而汪对日本人是比较消极的,虽然自己手上并无多少实权,但其影响力所到的范围,伪政权和伪军对抗战的压力比较有限,甚至很多地方和我军做起了生意,互通有无。没有他,日本人对占领区的盘剥压榨可能无从着手,但也会更血腥残暴。而他本人也时时关注国共双方动向,私下也有很多交集,比如后来被牵累到的潘汉年,他心里一直是有这个国的,他也知道自己会万劫不复。最后让他丧命的也是因为战争后期日本人催逼他征兵筹粮,他消极躲避,日本人登门要挟,在他仓促下楼时踩空,楼梯磕到脊柱里被刺杀留下的子弹,旧伤复发而死。

汪从开始就是个悲情人物,值得私下里的同情,但于公于国,他是板上钉钉的汉奸。而他自身也有很多旧式文人的偏执和虚妄,对实际的事物缺乏切实的把握,就像当初刺杀摄政王,仅凭一腔热血,搞个大动静。筹划稀里糊涂,暴露了也不及时撤离。后来有记者问及具体地点,竟然语焉不详,记不得了。。只留下一首好诗。 也像抗战初期战场多溃败,感觉无法支撑,便选择赌上一生清誉曲线救国,但到底会和日本人合作到什么程度,不清楚。

说到这,不觉得很像当下国党一个人?一样的帅,一样的对现实无能为力。作为领导人,对自己现实层面的无能所带来的恶果缺乏认知。都是前任大佬的秘书,也只适合做个秘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