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鸡不受精就下蛋难道不是一种很浪费能量的生存策略吗,为什么进化会保留这种性状呢?
聊一个观点:下蛋才是真正合理利用能量。
其实鸡是一种很“懒惰”很“鸡贼”的家禽,它们只有在“条件合适”的前提下,才会下蛋。
这个条件合适,包括它自己的身体状态好,投喂规律,天气暖和等等。
在它自己完全有富余、有能力时,它才会下蛋。
母鸡并不是一成熟就开始下蛋的。
小时候我喂鸡就发现了,好些个母鸡要养很久,养肥了才会下蛋。而并非长大了就可以下蛋。
我说鸡懒惰和鸡贼,就在于这货下蛋好像是“审时度势”的。
如果不能吃好喝好,无忧无虑,想让它下蛋那是没门儿。
过去粮食有限,喂猪可以喂草。喂母鸡却一定要真真儿的粮食,你不给足粮食,这鸡十天八天不会下一个蛋。
所以我讲一个可能没有在农村生活的人知道的冷知识——特别特别穷的人,家里是不会喂母鸡的!
因为你喂母鸡,如果不大大投入粮食,就没有回馈,就不会下蛋。
然而如果喂了很多粮食给鸡,自己原本粮食就不足,一家人的生活更难。
喂一瓢玉米,可能才能换来一两个鸡蛋,这可不划算。
倘若你曾经在乡下看到有的家庭一个母鸡都不喂,却有一两个瘦不拉几,脖颈上的毛都秃了的公鸡。
千万别奇怪,这就是太穷了,养不起母鸡。但公鸡得养,公鸡是为了报时和镇邪的。不过公鸡不用下蛋,就随便让它自己找虫吃草,因而那么瘦呢。
养母鸡其实非常有趣,它跟粮食直接挂钩。
粮食多,母鸡才养得多,才有鸡蛋吃。
以前我婆婆(奶奶)因为持家有道,加上爷爷能吃苦,挣下粮食,家里就有一大群母鸡。她的抽屉里,常年存着鸡蛋。
我记得有个家庭不好的,爷爷的发小。就会隔三差五到爷爷他们那时住的老屋来,故作帮爷爷做一点修屋的事。爷爷就会偷偷叮嘱婆婆“老妈子,跟他煎两个鸡蛋”。
婆婆不高兴,对着我做鬼脸,好像要表达一种人要自食其力的愤怒。
那鸡蛋往锅里一打,煎得红红的香香的,惹得我趴在灶台看。
我们家的规矩,不许在有客人的时候馋好吃的菜,我婆婆一火钳把我打出去。骂“快些去撮苞谷喂鸡!”
长大了我才反应过来,喜欢指桑骂槐的婆婆,其实在说爷爷的那个发小。
不过你看,这句话的重点,是“撮苞谷”,意思让我用大瓢,铲了粮食去喂鸡。
这投入,在当时真不低呀!
为什么一说炖汤养人,就要炖母鸡?
那就是因为母鸡吃的粮食最多,粮食吃多了它才有营养,有脂肪。有了这些富集的能量,母鸡才会下蛋。
然而你别以为,能量富集,母鸡就一定会下蛋。
还是回到我之前说的,母鸡很懒惰,很鸡贼。
一个肥肥的母鸡,如果突然间发现生活质量下降了,它可能就停止下蛋了。
比如说以前每天可以吃一瓢苞谷,突然减为半瓢,时间一长。母鸡马上不下蛋。
三叔和三婶刚刚成家那会儿,持家有欠。加上田地有限,每年到了农历四五月,粮食就不足。
新分家头两年,他们还要问爷爷他们要粮食。他们为了几只母鸡,一到要开始问爷爷他们要粮食了,他们的鸡也不下蛋了。
因为这会儿,喂鸡的粮食减少了呀!
母鸡下蛋绝不亏待自己的,它一定确信自己处在持续能量富余的情况,它就下蛋。
然而我前文也提到了,除了喂养。
天气的变化也影响母鸡的。
天气太冷了,御寒的需求导致对能量的危机感增强。
尤其我们老家,冬季漫长,下大雪。这时候的母鸡一整天都挤在一起,它们很吝啬能量外泄,基本上不会下蛋。
也就是说,想要母鸡下蛋,非得要持续的饱饱的喂养加持续的恒温温暖的天气。
你就说它对能量的需求和爱惜,强不强吧?
它才不会轻易把得到的能量,转化成蛋呢。
现代的科学养殖,让鸡的生存条件非常好,它们没有危机感,这才不停下蛋。
我们每天都有蛋吃,却并非母鸡勤勤恳恳,不受精就忙里忙慌把蛋下出来,而是它发现“诶,最近日子富得流油耶,那下几个蛋,准备孵几个鸡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