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精神的传承遇到了哪些问题,是否能够改善?
一、精神定义:
王杰精神是指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
王杰,1942年生,山东金乡县人。1961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他以雷锋为榜样,从小事做起,处处以身作则,“以服从祖国的需要为快乐”,为了党的事业“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逐步成长为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热爱学习,写下了10多万字的日记。
王杰关怀战友,爱护集体财产,帮助群众做好事从不留名。他勤奋工作,在执行训练、施工和抗洪救灾等各项任务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被大家称为“闲不住的人”“不知疲倦的人”。他在部队里年年是优秀战士,两次荣立三等功,当了班长,被评为“模范共青团员”和一级技术能手。
1965年7月14日,王杰在江苏省邳县张楼公社帮助民兵地雷班进行军事训练。在炸药包即将发生意外爆炸的危急关头,为保护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的生命安全,他毅然扑向炸药包,献出了自己23岁的年轻生命。
根据王杰生前愿望,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65年11月27日,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王杰班”。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他题了词。
1965年11月9日,《解放军报》以“一心为革命”为题,刊登了王杰的日记,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解放军原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联分别发出通知,号召向王杰同志学习。学习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踏踏实实,埋头苦干,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德。
为了缅怀英雄,1968年,王杰成长的山东省金乡县花鼓村改名为“王杰村”,并在村里修建了一座纪念馆。
二、精神内涵:
“一心为革命”,把一切献给祖国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活要活得有意义,死要死得有价值。活在世上不能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要像黄继光、董存瑞、雷锋、钱正康那样,把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献给祖国,献给人类最壮丽的事业——共产主义。”
王杰的一生是短暂的,然而直到今天,人们仍震撼于王杰那舍己为人的钢铁意志。中华民族“舍生取义”的精神传承,在王杰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和升华。
王杰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从小爱看英雄画册,听老一辈讲“黄继光堵枪眼”和“罗盛教冰窟窿里救朝鲜儿童”等英雄故事,内心充满了从军的向往。
教过王杰的老师回忆,在一次初中毕业班会上,王杰曾这样谈及自己的理想:“革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服从祖国的需要是我最大的快乐。”
1961年,当王杰看到美蒋叫嚣反攻大陆的消息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年8月,王杰放弃了读高中的机会应征入伍,被分配到当时的济南军区装甲师某部工兵营1连6班。
来到连队,戴上崭新的帽徽领章,王杰高兴地问指导员:“我现在是个革命战士了吧?”指导员说:“外表上是像了,但要成为一个真正的革命战士必须好好改造思想,学好毛主席著作。”这为王杰的思想提升打开了一扇大门。
政治坚定源于理论清醒。第一次领到津贴费后,王杰立即就去买了毛主席著作,夜以继日地学习。在训练和劳动的间歇,战友们经常看到的一个场景就是王杰拿着书静静地读着。
“王杰生前始终坚持用党的理论武装头脑,如饥似渴学习毛主席著作,这是他‘一心为革命’理想信念的思想基石。”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教授刘祖爱说,对于一名解放军战士来说,最锐利的武器不是钢枪,而是铁一般的信念和意志。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传承弘扬战斗精神
“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为了党,我不怕进刀山入火海;为了党,哪怕粉身碎骨我也甘心情愿。”
在50多年前的一次军事斗争准备中,王杰纵身一跃,保护了在场的民兵和人武干部,定格了一份不朽的精神财富。
当年在听取关于王杰事迹的汇报后,毛泽东主席指出:我赞成这样的提法,叫作“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就这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成为王杰精神的高度概括。
如今,王杰同志生前所在连队门前广场上,矗立着王杰半身铜像,毛泽东主席题写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八个红色大字熠熠生辉。王杰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用生命践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早已深深烙印在一代代官兵的灵魂深处。
1965年11月27日,王杰牺牲4个多月后,他生前所在班被国防部命名为“王杰班”;2015年,王杰牺牲50周年之际,他生前所在连队被原南京军区授予“弘扬‘两不怕’精神模范连”荣誉称号。
“三不伸手”,将无私奉献融入人生底色
“牢记: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学好人好事,做好人好事。”
“什么是理想?革命到底就是理想。什么是前途?革命事业就是前途。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什么是痛苦?失去人民的信任和为人民工作的机会就是最大的痛苦。”
王杰是一名普通的战士,是时代的英雄。他在平凡的岗位上追寻不平凡,其“人生四问”尤为可贵。
三、时代价值: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是我军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克敌制胜的法宝,这股劲、这种精神,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新形势下,弘扬“两不怕”精神,就是要把它落实到能打仗、打胜仗的实际行动中,激励一代又一代官兵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全面提升部队在信息化条件下的整体作战能力。
坚持把“两不怕”精神作为凝魂聚气的重要法宝,铸牢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集中体现了革命战士对党的赤胆忠诚,集中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政治本色,始终是塑造灵魂、铸牢军魂的强大精神力量。新形势下,要坚持把“两不怕”精神作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红色基因,持续强化政治灌注和思想引领,帮助官兵深扎党指挥枪的思想根子,真正像王杰那样,“为了党,不怕上刀山下火海;为了党,哪怕粉身碎骨也心甘情愿”。坚持把“两不怕”精神作为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官兵自觉用“三不伸手”校正价值追求,做到任何时候都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应当看到,长期和平环境容易滋长“忘战”“松懈”思想,使少数官兵产生“仗一时打不起来”“高技术条件下战争打的是技术,不再需要敢打敢拼精神”等模糊认识,必须下大力祛除不良风气,持续抓好我军根本职能教育,引导官兵做到脑子里永远有任务、眼睛里永远有敌人、肩膀上永远有责任、胸膛里永远有激情。
坚持把“两不怕”精神作为砥砺品格的特殊材料,锻造压倒一切困难的钢铁意志。军人最锐利的不是武器,而是钢铁一般的意志。现在少数官兵表现出“三弱”:一是意志品质弱,缺乏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毅力;二是吃苦精神弱,学习怕刻苦、训练怕辛苦、生活怕艰苦;三是心理承受能力弱,受到正常批评不会排解,遇到挫折灰心丧气。如何帮助官兵炼就血性、刚性,使其成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军人,是非常现实的课题。对此,必须坚持用“两不怕”精神磨砺官兵意志品格,大力培育“四股劲”:一是生死面前豁得出去的拼劲。广泛开展“生死荣辱怎么看、上了战场怎么办”讨论辨析,用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官兵舍命敢拼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二是强敌面前硬得起来的狠劲。突出练胆量,组织开展刺杀、格斗、对抗训练,培育刺刀见红的军人血性,把官兵锻造成威风凛凛的“小老虎”。三是困难面前挺得过来的韧劲。抓好高强度训练,组织开展猎人、万米武装泅渡等极限训练,锤炼“累不倒”的强健体魄;抓好野外生存、“三实”和心理意志训练,锤炼“压不塌”的坚强心理;抓好连续高强度作业、长距离奔袭、连贯对抗演练,锤炼“拖不垮”的顽强作风。四是任务面前拿得下来的犟劲。这股犟劲,就是永不服输、永不言败,有任务挑最重的上、见第一全力以赴去争、遇难啃的骨头主动打头阵的精神。
坚持把“两不怕”精神作为练兵打仗的力量源泉,锻造始终高于对手的过硬本领。军事过得硬,战时遇到对手才不怕。现在,这方面的差距主要是“两个不足”:一是少数官兵练兵动力不足,对训练的价值意义缺乏深刻认识,存在“被动式”“应付式”练兵的现象。二是各级干部指挥打仗能力不足,普遍缺乏实战经历,缺乏联合作战重大演训活动的历练,对联合作战的指挥程序、指挥方式不熟悉。对此,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两不怕”精神激励引领,使之转化为官兵练兵打仗的动力、各级班子指挥打仗的能力、部队能打胜仗的实力。把战争“残酷、流血、对抗”最本质的属性引入军事训练领域,切实端正练兵指导,做到信息化条件下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打仗需要什么就反复苦练什么,什么在实战中最管用就把什么练好练精练过硬,培养一大批在未来战场能够克敌制胜的狙击能手、特战尖兵。广泛学习宣传“三栖精兵”何祥美、“特战连长”刘珪、“全能士官”李小龙等先进事迹,营造大抓军事训练浓厚氛围,使练兵精武成为广大官兵的高度自觉。持续兴起大抓军事训练热潮,突出各级班子成员指挥谋略训练、战法训法研究和使命课题演练,同时,把每个主战营连打造成锐不可当的刀尖子,把所有旅团打造成敢打硬仗、善打恶仗、能打胜仗的拳头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