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对百姓最好的皇帝是谁,为什么?
元朝皇帝,不接受任何反驳。历史上的朝代大多因为残暴灭亡,但元朝却是个例外,它是因为对老百姓太好了,所以才灭亡,而且现在还被满遗恶意诋毁。
元朝税率历代最低,徭役历代最少,而且元朝朝廷根本不直接插手地方事物,地方都是自治,只要交税即可,真的什么都不管,是真正的尧舜时期再现,纯纯的乌托邦社会。
历史上对百姓好的朝代名声都不好,比如袁绍、刘璋和元朝,对百姓坏的朝代名声反而好,比如曹操、乾隆和清朝。
这片土地上的人几千年来都习惯了服从和被奴役,要是不被严刑峻法和奴役,就觉得空虚,这也是元朝那一套注定失败的原因。元朝没有文字狱,你就算直接骂忽必烈也没人管你,不像清朝那样动不动就杀人。
元末明初的叶子奇在他的《草木子》一书中说:
“元自世祖混一之后,天下治平者六十七年,轻刑薄赋,兵革罕用,生者有养,死者有葬,行旅万里,宿泊如家,诚所谓盛也矣!”
意思是自从忽必烈统一天下以后,有六七十年盛世光景,管得松,收税少,生死都有依靠,万里出行,路上也没有强盗,友善如家,是真正的尧舜时期再现。
元朝法律极为宽松,在元朝造反都不杀头,所以刁民根本不怕,判了死刑通常也不会执行,基本都是老死狱中。
所谓的元朝四等人制、一个村用一把菜刀、让百姓用数字取名全是现代人胡编乱造的,历史上根本不存在,连朱元璋都不知道有这些事。朱元璋祖上那些数字名字的祖先其实是南宋人,而且刘福通就是本名,也没有像他一样用数字,朱元璋家这样纯粹是他家没文化。
而且朱元璋的父母也不是饿死的,而是得瘟疫死的,朱元璋自己当皇帝以后天天当着大臣的面夸元朝。
从大禹王治水到清朝,几千年了这片土地的人已经习惯了服从和被奴役,要是隔几年不被严刑峻法和奴役,就觉得很空虚,没法过了,这也是元朝那一套注定失败的原因。
表面上元朝是被农民起义打败的,但实际上元朝所谓的农民起义和后来不是一回事,元末农民起义的领导者大部分都是地方豪强,和高启强差不多,家里有护卫、奴仆无数的,比如刘福通,实际上就是豪强叛乱,所以这些人占了城池以后能很快建立稳固的政权,因为他们本来就是豪强,在地方上很有威望的,李自成这些只能长期做流寇。
刘福通是地方豪强,徐寿辉是富商,陈友谅是县吏,黑白两道通吃的,和宋江差不多,张士诚是富裕的盐商,朱元璋是光头和尚,宗教人士,杜遵道是国子监生和枢密椽吏,韩山童出身白莲教世家,祖父为白莲教主,没有一个是农民。
元末各个势力的首领,只有朱元璋是出身下层的,但是他一开始是跟他岳父后面的。
朱元璋虽然出身贫寒,但他也不是普通的农民。他是个和尚,后来还跟着他的岳父混,他能最后建立起明朝,那也是因为他有那个能力和机遇。
朱元璋可没有承认自己是造反,他当了皇帝以后自己都说过,自己是被妖人裹挟。实际上,元末的那些起义者,很多都是僧道和地方豪强,比如芝麻李彭和尚、刘福通等等一大堆。
元朝没能管住潜在的反动分子,刘福通这种在明清没等起事就被抓了 ,朱八八小时候偷吃别人的牛,在其他朝代是死罪,而好心地主只打了他一顿,父母去世,还介绍他亲戚送了一块地给他。
所以朱元璋说元以宽失天下,他当了皇帝以后搞了一套严密的法律把百姓关了起来,方方面面都管起来,人口流动甚至需要路引。
本人不是元吹,但是实在没办法昧着良心说严刑峻法的清朝明朝比宽仁的元朝优秀,简直一个天、一个地。
元朝没有文字狱,你直接骂忽必烈都没有人管你,不会像清朝一样动不动被杀。清朝还限制人的发型,在元朝,你留爆炸头发型都没有人管,不会像清朝一样因为发型被杀。
元朝是天下读书人最快乐的时期,学术绝对自由,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想说什么说什么,就算宣传反元复宋也是没人管的,元朝人郑思肖写文章大赞日本打败元朝入侵,并夸日本杀了元军十几万人,但是这家伙啥事都没。
再有一个就是松江府的人,写文章给南宋吊丧并且大骂一通元朝政府,结果被仇家报告了官府,元朝礼部的回答是:诗人的吟咏性情,不能诬赖其诽谤,假如连诗人的咏怀都说是诽谤的话,那么让天下人怎么看待天朝。
还有个家伙被告到忽必烈那,到处诽谤元朝鼓动人造反,忽必烈说堂堂天朝怎么可能被人用嘴说垮,随他说去吧。
我算是搞明白了,所谓宽仁失天下是个什么意思了,所谓宽仁一大特点就是谁都可以被骂,而文人的嘴实在太厉害了,一骂起来就是引经据典滔滔不绝,这对于没有经过教育的民众来讲会受到多么大的煽动?
文人骂元朝,没受过教育的人一听就信了,元朝这么坏,红巾军还给我们好处,当然要反了他狗日的,心里一点负担都没有。
怪不得美国国父要构建公民社会,没有受过公民教育的人民=愚民=暴民。
营销号说元朝把读书人排名在第九位 ,真相是这个是元朝按交税贡献的排位,不是人的排名。元朝不用纳税或去帮朝廷收税的就是读书人和乞丐,所以九儒十丐。但读书人在元朝都是过着天堂般的日子,啥税不交,啥役不服,每天饮酒作词探讨学术,海阔天空,啥学说都可以发表,所以元朝也是最受读书人效忠的朝代,元末明初天下读书人大多忠元不忠明,甚至不少读书人宁可被灭族也不愿在明朝当官。在元朝只要是个读书人都等于后来的举人,因为名下庄田不纳税,有的是人来挂靠投产,所以都是富人。
元朝是法律最宽松的朝代,也是学术最自由的朝代,在古代元朝是春秋时期以来第二个学术发展高峰期,而且学术环境比春秋百家争鸣时期更自由。
至于后来的明朝就是个苛政峻法时代,他就是吸取了元朝的教训,贱人都性贱,对他们越好他们越会造反,只有时时刻刻都会被杀掉被灭族,他们才会效忠,另外就是贱民懂的越多越难管,所以不让贱民有知识,贱民读书是犯罪。
可是时间会冲刷一切,宽仁的元朝被遗忘了,被抹黑,残酷凌辱百姓的清朝、明朝,到今天还有很多“粉丝”,就算做1万件“仁政”,也抵挡不住营销号和地摊文学的洗脑。
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所有的美好都是稍纵即逝的,或许有一天,现在自由、宽仁的北欧也会出现一个朱元璋,残酷对付他的人民,然后几百年后,现在的北欧就会黑成“四等人制”的地方,真相是什么,再也不会有人在意。
从大禹王治水到清朝,几千年了这片土地的人已经习惯了服从和被奴役,要是隔几年不被严刑峻法和奴役,就觉得很空虚,没法过了,这也是元朝那一套注定失败的原因。
本人不是元吹,但是实在没办法昧着良心说严刑峻法的清朝比宽仁的元朝优秀,简直一个天、一个地。
元朝特别自由,对人民特别宽容,以宽仁治天下,有的人最怕的就是走这样的“邪路”。
所以很多人最恨的就是元朝,百姓好了,那当老爷的怎么办?
他们害怕了,于是编造出了“莫须有”的“四等人制”,事实上这“四等人制”根本不存在,不仅元朝人不知道,明朝初年的人也不知道,甚至朱元璋都不知道,明初编的《元史》一个字没提,明初和元末各个割据政权的所有文件、文章和书,一个字没提,反而是二十一世纪的营销号天天提,你让他拿出史料,他也拿不出来,就是硬编。
就连朱元璋也经常当着大臣的面夸元朝,朱元璋在位三十年,动不动就要夸元朝,而且都是当着大臣的面,以下都是《明实录》里面朱元璋的原话:
“元主中国,殆将百年,君臣朴厚,政事简略,与民休息,时号小康。”
“元君主中国,且将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餋。”
“元入主中国,百年之内,生齿浩繁,家给人足,朕之祖父亦预享其太平。”
“况元虽夷狄,然君主中国,且将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餋。”
“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内外,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
朱元璋说了,元朝灭宋朝是“实乃天授”,大明代元也是“天命”,人家可没承认自己是造反。
朱元璋还说自己是被妖人蛊惑才参加的叛军,当皇帝以后天天夸元朝,还把红巾军全盘否定了,说红巾军是乱臣贼子。
朱元璋对红巾军的否认,其实也是他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的一种手段。他心里清楚,虽然自己是从红巾军中崛起的,但要统治这个庞大的帝国,就不能和那些被视为乱臣贼子的起义军扯上太多关系 ,这样才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
所以,朱元璋否认红巾军,一方面是为了自己的皇位坐得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老百姓知道,他和那些乱哄哄的红巾军不一样。他要建立的是一个有序、有规矩的国家,不是那些红巾军能够比拟的。
元朝末年,有一个豪强叫刘福通,就是后来的红巾军领袖。刘福通家那时候可真是富得流油,金银财宝堆成山,他们家在地方上可是一霸,谁见了都得让三分。
那时候黄河老是泛滥,可对刘福通来说,那都不是事,他从小穿金戴银,黄河再怎么发大水,蝗虫再怎么满天飞,对他来说,那都是小菜一碟,生活质量一点儿都没受影响。
可就是这么个富得流油的刘福通,他居然想要造反,这事儿听起来是不是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但事情总有它的前因后果。
原来,那时候负责治理黄河的大臣贾鲁,他觉得治理黄河不光得靠朝廷拨款,毕竟元朝的税率历朝最低,国库的钱根本不够花,还得靠沿河的那些富户们的支持。
不要把贾鲁这位历史上的治河名臣想成是个坏人,事实上,他在水利方面可是个专家,是个相当著名的河防大臣。说他半生治河造福于民,那也是一点儿都不夸张的。后来一直到明清时期,百姓都还在为贾鲁建了很多祠庙,感激他的大恩大德。
当时,贾鲁为了筹钱,就找到了刘福通家。贾鲁对刘福通说:“老刘啊,朝廷现在要修河,你看你能不能出点儿钱,支持支持咱们的工作?”
按理说,要想让那些富户们都掏腰包,首先得让刘福通这样的超级大户先出钱。可刘福通这人非常倔,贾鲁派人去要了好几次,刘福通愣是一分钱都不愿意给。
这下好了,刘福通这么一搞,那些大户募捐的工作就难做了,钱收不上来,治河的进度自然也就受到了影响。贾鲁就搞了点小动作,挖了条小沟,硬是把黄河的水给引到刘福通家去了。结果,那水势汹汹的,把刘福通的一部分田地冲得一塌糊涂。
虽然刘福通家有上百万亩地,这一点田地被淹了不算什么,可是刘福通还火了,他这辈子哪受过这种气啊。虽然这些地被淹了不算什么,但关键是面子上过不去啊。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刘福通觉得不能再忍了,他打算起来反抗元朝的统治,必须驱逐鞑虏了。
刘福通要让贾鲁知道,得罪他刘福通是没有好下场的。他要让整个元朝都知道,他们这些豪强不是好欺负的。
刘福通心里那个气啊,他想:“我这一辈子都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现在居然被贾鲁这家伙给摆了一道,这口气我怎么能咽得下?”
他决定要做些大动作,给贾鲁点颜色看看。他开始准备一起干一票大的。
很快,他找到了一个叫韩山童的人,这家伙是个神棍,专门在黄河两岸传教,他的主要研究的是白莲教。
白莲教起源得追溯到两宋,这教派,信的东西可杂了,有拜三清的,有求佛祖的,还有敬玉帝、阎王、孔子的,但最多的是弥勒佛。
他们说,弥勒佛会下凡来,救咱们这些受苦受难的老百姓。按佛教里的说法,弥勒在天上能活四千年,可天上一天,地上十年,这么一算,天上四千年,地上就得五十六亿年。想想看,太阳烧完都得五十亿年,月亮离开地球那会儿,才二十五亿年前。
你跟老百姓说五十六亿年后有人救他们,那不是白说嘛,白莲教也不能直说“别急,五十六亿年后弥勒佛就来救你们了”,那时候大家日子都不好过,急得很,所以他们改口说,弥勒佛已经来了,而且还会带来一个英明的领袖,就是那个明王。
所以韩山童的儿子才叫小明王。
韩山童在民间有不少信徒,影响力不小。他们先是在民间散布消息,说元朝的统治已经到了尽头,是时候推翻它,建立一个新的政权了。他们还利用白莲教的教义,告诉信徒们,现在是时候行动起来,为了信仰而战。
白莲教一开始还得过元朝朝廷的扶持,但是后来白莲教组织过很多次武装叛乱来反对元朝的统治,所以后来朝廷又把白莲教给禁了,韩山童的教主爷爷都被流放了(就这还不杀?)。
这么一看的话,这个白莲教它一开始就有不安分的因素存在。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福通和韩山童也开始策划具体的行动计划,他们准备在元朝最薄弱的地方发动攻击,给朝廷一个措手不及。
1351年四月,韩山童、刘福通等杀白马黑牛,誓告天地,决定起义。不料消息走漏,遭元军突袭,韩山童遇难,刘福通逃回颍州。同年五月,刘福通在颍州率众起义,迅速攻克颍州城。
刘福通率红巾军首破颍州,随即进军河南,占朱皋,据仓栗,连破罗山、真阳、确山,又克舞阳、叶县等地,横断豫南。同年九月,刘福通挥兵南进,相继攻占汝宁府、光州、息州,义军胜利壮大,队伍扩充20万众。
1355年二月,刘福通等人自砀山夹河迎接了韩林儿,将他立为皇帝,号称小明王,建都亳州,国号宋,改元“龙凤”,红巾军起义再次进入高潮。
这个事里面明明贾鲁才是正义的,结果现在刘福通反而成为圣人了,不得不说历史真是任人打扮打扮小姑凉。
元朝没能管住潜在的反动分子,刘福通、韩山童这种在明清没等起事就被抓了 ,朱八八小时候偷吃别人的牛,在其他朝代是死罪,而好心地主只打了他一顿,父母去世,还介绍他亲戚送了一块地给他。
所以朱元璋说元以宽失天下,他当了皇帝以后搞了一套严密的法律把百姓关了起来,方方面面都管起来,人口流动甚至需要路引。
后来在明清时期,百姓还为元末治河的贾鲁建了一大堆庙祭祀,感恩他的大恩大德,而刘福通、韩山童这些人已经没人记得了,这也算是历史的讽刺吧。
元朝虽然败了,但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元朝对老百姓确实不错。他小时候偷吃牛,要放别的朝代,那可是死罪,而他只是被打了一顿。
元朝的法律宽松,对老百姓也好,这让朱元璋心里有点矛盾。他觉得,元朝就是太宽松了,才让那些人有机可乘。所以他当了皇帝以后,就得把规矩定得严严实实的,不能让历史重演。
朱元璋自己也知道,他的出身和那些豪强、富商、官吏没法比。他们起义,是为了利益最大化,而他,一个光头和尚,要是没有真本事,怎么能让那些人服气?所以他得表现出自己和他们不一样,他要建立的是一个有秩序、有规矩的国家,不是那些乱哄哄的起义军能比的。
明清时期的农民起义领袖都是社会底层人士,他们的起义更多是出于生存压力和对封建统治的不满。例如,明末的李自成起义,李自成本身就是一个贫苦的牧童,后来成为驿卒,他的起义军中,许多成员都是因为天灾人祸、苛捐杂税等原因生活无着的普通农民。
另一个例子是明末的张献忠起义,张献忠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的起义同样反映了底层农民的生存困境。
马守应是普通小兵出身,只知他出身边兵,家世和生年都不详。
这些起义往往缺乏元末起义那样的组织和资源,因此他们很难像元末的豪强那样迅速建立起稳固的政权,更多的是在为了生存而战。
兴修水利,在哪朝都是德政,那些人居然编造什么独眼石人造反,真是丧尽天良。
后来在明清时期,百姓还为元末治河的贾鲁建了一大堆庙祭祀,感恩他的大恩大德,而刘福通、韩山童这些人已经没人记得了,这也算是历史的讽刺吧。
明朝就是个苛政峻法的时代,吸取了元朝的教训,认为百姓性贱,对他们越好他们越会造反,只有时时刻刻都会被杀掉被灭族,他们才会效忠,还有就是朱元璋认为百姓懂的越多越难管,所以不让百姓有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