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下沉,多地地下管网改造建设迎来开工潮,其中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12月5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抓紧报送城市地下管网管廊及设施建设改造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预计在未来五年需要改造的城市燃气、供排水、供热等各类管网总量将近60万公里,投资总需求约4万亿元。
目前,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了增量建设和存量更新并重的阶段,许多城市的地下管网逐渐暴露出老化、破损、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不仅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更成为城市安全的一大隐患。为了进一步做好“里子”,地下管网改造成为城市更新工作中的一项重点任务。
管网改造政策“暖风”频吹
2021至2024年,国家连续出台政策文件,强调城市老旧管网改造更新的重要性。自去年开始,“地下管网改造”多次被中央重要会议提及,并被视为城市更新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各地均在着力加速推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老旧管线改造升级,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与此同时,在国务院日前印发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中,也明确“实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行动”,包括“实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等多项重点任务。政策“暖风”频吹、改造力度不断加大的背后,是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的更新,也是地下管网改造技术的迭代。
当前地下管网现状
目前,我国排水、供水、供热、天然气等地下管网总长度近350万公里,其中,仅排水管网长度就高达91.35万公里。这些蜿蜒曲折的管道,隐匿在地下,通过地面上散布的一个个下水井盖,密切关联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们的畅通与否,关系着大家的生命财产安全。
按照相关标准,排水管网设计工作年限应不小于50年,然而,这些管道直接埋设在地下,长期受到土壤、地下水、地下杂散电流等影响,不可避免会出现老化、破裂等问题,存在安全隐患。加之我国老城区建设年代普遍超过20年,受制于历史原因以及早期的建设水平,管网建成年代不同,管网资料管理不完善,不少城市对管网埋在哪里、走势走向等基础数据都搞不清楚,不仅影响正常运行,更会产生危害。在城市更新的大趋势下,这些达到设计工作年限的排水管网亟需改造更新。
地下管网更新改造新趋势
1、非开挖修复技术改变传统“开膛剖腹”式修复
过去,管网出现老化、破裂等问题,传统修复方法就要对马路“开膛破肚”,容易导致交通堵塞、噪音粉尘等环境污染,并且能耗高、不经济。现在,非开挖技术的创新,颠覆了传统手段,为破损管道提供了“微创”诊疗,不挖路不封路,短时间就能修复破损管道,高效能、高质量,也是节能低碳、更加经济的绿色技术。
2、数字化技术推动管网全生命周期监管
除了管网修复技术的革新外,数字化、融合性技术早已深入行业发展。以前排水管网检测需要人工钻入地下管网内部进行摄像查看,低效且安全隐患很大,有时甚至需开挖路面、露出管网后才能确认状况。现在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融合GIS、物联网等技术,通过管道机器人及传感器获取管道内部数据信息,再经由算法分析,能够实现对管网全生命周期的监管,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变了行业的发展方向。
3、绿色新技术,颠覆了水污染治理的路线
城市水生态治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仅仅针对水体本身进行净化处理的传统技术路线“治标不治本”。现阶段我国城市河道污染主要问题是排水管网混接、错接、破损、混流,因此加强地下管网运维至关重要。通过测绘、物探等技术调查地下管网的拓扑关系,使用管道机器人、传感器、物联网等技术排查并监测管网健康状况,借助大数据分析模型能够精准溯源污染源,及时发现并处置,避免污染扩散,从根本上根治黑臭水体。
如何做好管网更新改造行动?
1、以管网调查为基础,摸清底数,掌握管道运行状况。利用安透可自主研发的高科技管道机器人、传感器等装备,城市管理部门可以对城市地下雨污管网进行数字化排查,定期管网普查,更新管道信息。同时,跟踪排水设施信息,掌握设施状况,借助GIS、三维建模、大数据可视化等技术,构建管道运维管理数字化平台,通过安透可“管网大脑”运维平台实现对管道实时动态地监控、预警、调度等一站式管理,利用现代高科技管理手段对地下管道实时排查、诊断管道渗漏状况和渗漏区域,建立管网资产档案数据,便于后续改造治理。
2、基于排查结果,对区域内管网分级别进行治理改造。对存在管网堵塞、管道破损、支管接入不规范的污水管网实施改造,可以综合运用非开挖修复技术,在不大规模开挖路面、破坏周围环境的情况下修复管网病害,增强管道的结构强度。同时,对正在改造的合流制管网区域全部重新铺设雨水管道和污水管网,通过雨污分流改造,消除城市规划区生活污水直排口,提高城市水体质量。
3、加大排水管网建设力度,逐步消除排水管网空白区。现阶段不少城市在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等城市局部区域的污水管网仍存在空白,需要相关部门拟定现有管网改造工程内容,合理布置管网走向、重新布局附属设施、加装相关保护装置,提高管网覆盖率和污水收集率。
4、完善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在排水设施关键节点、易涝积水点布设必要的智能化终端感知设备,加强数据实时采集与传输,满足日常管理、运行调度、灾情预判、预警预报、防汛调度、应急抢险等功能需要。
5、明确管网产权管理,落实责任与目标。由于多头建设和管理,使得一些已建设管网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需要相关部门在厘清管网产权,落实责任与目标的同时,加强源头管理,结合排水许可制度逐步建立重点排污户档案,便于后续运营管理。
6、加强管网的日常巡检与养护,制定管网养护计划。利用先进的科学与技术,加强人员队伍培训,分区对管道进行全面、整体的养护,确保排水管网等设施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