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老师说义和团运动导致了中国接下来的惨剧。如何理解这句话?

发布时间:
2024-12-30 14:54
阅读量:
5

如果把中国看作一个整体来搞宏大叙事,那整个近代史上有三个事情可以算是决定性的:一个是义和团运动,一个是参加一战,一个是抗战(更多是)朝战的胜利。第一个决定了下限,让中国避免被远距离的欧美列强彻底殖民,没被吃下去,还能以棋子身份苟住;第二个决定了中国受列强保护的状态,避免了被近距离的日俄鲸吞,从而正式成为棋盘;第三个决定了上限,从一个只会挨打的渣渣正式和列强平起平坐,成为棋手。

义和团对应的实际上是“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也是甲午战争巨大的历史意义之一:甲午战争向全世界展示了,清政府并没有在列强面前保护自己的能力,而他的庇护人大英帝国也不能在列强面前保护这个小弟。大英失其鹿,群雄自然逐之,对中国的瓜分和侵略急剧加速,我之前就算过,胶州湾事件开始,五个月,大清被列强鲸吞了六个省。这种情况下,只有对列强进行民间意义上的疯狂反击,才不会重蹈被几百个殖民者征服大陆的惨剧——不要觉得这事情不可能,以那个时代中国军队在战场上不如非洲土著的菜逼程度,对列强来说,不见得比阿兹特克难打。而当义和团进行反抗之后,鞭长莫及的欧美列强自然就不会想着再搞全面殖民了,他们的投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北京战场出力最大的是日本,关外战场出力最大的是毛子,英法德美这些无法在东亚投送大兵团的国家,实际上已经宣告退出中国的殖民竞争了。

这就引发第二个后果,出于“我得不到你也别想得到”的心理,英美法德开始对日俄两个有能力干涉中国的国家进行限制,从日俄战争拉偏架到辛亥革命不出钱,域外国家对日俄两强的限制有增无减。但随着一战爆发,列强在中国的势力大为减弱,于是几十年来第一次有了个可以独自侵华的列强,中国的压力顿时大增,二十一条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相对于这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北洋政府做出了其十几年执政中最重要也是最正确的一个决定,参加一战。我们知道宿命论肯定是错误的,也知道段祺瑞根本没有为国家民族想多少,但他参加一战的决定,真的就像是请神上身乾坤一掷,整个国家的命运就此改写。

一战战胜国的身份带来了巨大的好处:青岛收回了,租界部分取消了,少赔了好几亿两银子。最重要的,是因为中国这个“一战战胜国”的身份,让整个世界名正言顺地把中国置于九国公约的保护之下,从一个大家只是嫌麻烦不去殖民的殖民地,正式成为列强公认的独立国家,类似于没有白人光环的比利时。这是近代史以来中国地位的巨大上升,也是从柳条湖到板门店一切后事的本源。因为如果中国只是未开化的蛮夷,那日本打了也就打了。但九国公约下的中国已经是整个国际体系正式的成员之一,日本再搞鲸吞蚕食,就必须连带着反抗整个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九一八之前,日本堪称国联的模范生,但此役之后,为了抱住自己在东北的收益,便只能退出国联找德意抱团取暖。最近看了一些关于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史料,发现中国在日美矛盾中意外地处在极其核心的地位,中国姓蒋还是姓汪,竟然是日美谈判破裂的最关键议题。日本在31年之后的外交孤立,中国在41年的抱上大腿,除了十几年的浴血奋战不屈不挠之外,也依赖着义和团和九国公约的伏笔,环环相扣,少一个都不行。

我之前评价义和团,更多是着眼于民族意识的萌发,但这里不妨多说几句。我觉得中国民族主义的形成,开端是义和团运动,结尾是新中国对抗美援朝战争的宣传教育。任何国家的民族主义,都是大规模义务教育的结果,但教育是需要资本的,一个百年以来屡遭失败的民族,想把大家的民族主义教育起来,没有一个决定性的成功案例是不可能的——但这个民族恰好就有一个这样的案例,正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踏过了清川江长津湖的漫天风雪,把不可能战胜的敌人挡在上甘岭之外,中国的民族主义才得以高悬于世界。喊着世界人民大团结的时代,才是塑造了中国民族主义的时代。

义和团自己是跳蚤,但播下的是龙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