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护士流行,有人 4 年接了 3000 单,流行背后有哪些原因?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就在这个周,福建某护士接到通知为一村民上门输液,却遭其家属追打,造成脑震荡。
这个护士工作的地点位于一个村卫生院,那天她本来在别人家做家庭签约的服务,突然被院里通知,要求她去某位村民家给人打针。
卫生院是没有这项服务的,也没有类似于上门护士的流程,严格来说这都不是一个护士上门服务的事件,就是私人关系,一个电话就让她去了。显然这个不合规。
但护士还是去了,去了以后患者的家属就以“来迟了”为由,对这个护士进行追打,打成了脑震荡。
这事还上了百度词条,要是“上门护士”的子词条就更好了。
别光看热闹,在未来,每个医生护士,都有可能要上门服务。
医生护士上门服务,在美国有超过130年的历史,在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也超过30年。可以说是非常成熟的模式,国内从2018年开始推这个项目,那会青岛护士上门,我们还吐槽过,确实后来发展的也不算特别快。
青岛「网约护士」模式走红,医患互评满意率 100%,如何看待这种线上下单上门服务的医护服务?但现在不一样了,一个是各个医院都按要求推出了互联网医院,走的就是网约+线下的模式,预约护士上门这件事对于患者来说,更加方便了;另一个则是现在处于争夺存量期,上门诊疗作为新市场,一定是各个大型医院争夺的主战场,所以也会更加积极。
说句公道话,这东西开展也确实有必要,有市场。
你比如说做了造口的患者,家属护理肯定有局限性。造口好肯定能换,但不好呢?
比如出现了造口挛缩,怎么避免完全缩闭,家属肯定不会。除了挛缩,还有皮下感染、反向流到腹腔,都需要人护理。
那么,医生护士的工作场景,从医院转移到患者家里,在未来是一个常态。我们每个年轻人,都有可能被指派上门,不止是护士,医生也会被上门。毕竟打针只是一小部分工作,换管子,换药,换造口,量血压测血糖,这样的需求不会少。
接着就进入今天的核心,如果我们也要被委派上门做治疗,如何保证自己不脑震荡呢?
嘿嘿,这个还真保证不了,毕竟你在医院上班,也可能震荡。
但有两个核心东西,是必备的。也是你将来参不参加上门服务的基础。
一个是行医记录仪,就类似于一个运动相机,上门服务一定要带,这样就可以记录整个操作过程以及沟通细节,为可能出现的医疗事故提供客观依据,减少因信息不清晰或争议而导致的纠纷
为此我也搜了几个医院上门服务的那种宣发内容,发现目前佩戴记录仪也比较普遍,不管是技术上还是资金上都不是难事。
另一个就是保险,这个保险既包含了你出外勤的个人意外险,也包含了你上门做治疗的医疗损害赔偿险。
出去上班不比在医院上班,路上,楼梯上,屋里,都有可能出意外,当然也包括脑震荡,那身体收到了损害,还耽误了工作和相对于的奖金,必须要有相对应的补偿。
还有,上门做的项目,一般都比较简单,但再简单的项目也有风险。比如说你去给T管换个药,结果你也没扯就掉出来了。
那现在怎么办?假如引流不畅,那不是还得开二次?家属不认可,怎么办?你不可能拿自己的工资赔把?医院也不可能给你赔吧?这些意外都必须要考虑到,所以要有相关保险。
这类保险在国外很常见的,比如美国的护士专业责任险,如果有患者或家属认为护士犯了错误而起诉,这种保险可以提供财务支持,还提供律师,为你减少赔偿,并维护你的声誉。
当然咱们也不奢求这么多,起码伤害险和医疗意外险得有。
总结来看,假如未来,你也成为互联网医院的上门医生,上门护士,你切记,在上门前,要求医院准备好行医记录仪,并对你进行投保。
如果这两项保障没有,你是可以拒绝的,有些东西,是没有办法提前预防的。但我们也要考虑到事故发生之后的问题,安全是双向的。
医护人员负责的就是提高自身专业度,保障医疗风险。
但医院也要考虑的更多,要从根本上把控风险,让医生护士更安全的上班。不能上面推啥,你就做啥,成绩你一人得了,风险留给下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