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有没有类似于英语中不能直观看出“牛”和“牛肉”关联的情况?

发布时间:
2025-01-08 17:54
阅读量:
1

随着时间积累,每种语言都会积累无数的失效信息,或者是已经不明所以的修饰词。

对于10后中国人,你是不是要解释“火车站”的“火”在哪里,“枕木”的“木”是什么,“汽车”的“汽”和汽水有什么关系?再过几年,检票口的“票”也需要单独解释了,而过去火车是被称为“票车”的。

十几年前我就发现,“按下葫芦浮起瓢”,需要对孩子专门解释历史。而“肥皂”的“肥”,需要我父亲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他那时候是真需要用碱和猪内脏制作洗涤剂的。后面的“皂”因为出现少,倒是可以比较快速地联系到皂荚。孩子听我们说“挑肥拣瘦”,不太清楚到底挑出去的是肥还是瘦,更不知道这里的“肥”和“肥皂”的“肥”同源。

对我个人来说,最喜欢的例子有两个:

一是同济大学,不听别人讲古,谁能直接猜出这是“德意志大学”?

二是苏州(姑苏)、无锡,你来用汉语解释一下这两个城市的命名?

如果你嫌这些都太冷门,讲讲哈尔滨和吉林的名字含义?昆明呢?广州的“广”呢?杭州的“杭”?

连省级单位的名字寓意,大多数人都已经忘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