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读者》上张悦然的文章《高铁是快,快到破坏了回家这件事应有的形式感》?

发布时间:
2024-07-02 18:27
阅读量:
34

神TMD形式感,这些文青真是病得不轻。

七八年前我们去黔东南勘探旅游线路,当地文旅局的人介绍,此前不久有一个规模很大的苗寨,因为电线老化导致起火,偌大一个寨子基本烧光了。

我们连连感叹:可惜了,可惜了。

又问有没有重建的可能性?

但人家文旅局的人说得好:木结构房防火不好处理,加上木材涨价,当地村民都不愿意盖木房,也想和汉族一样住砖混结构的房子。

你看:

文青要的是回归纯真年代。

老百姓要的是生活品质。


这几年贵州旅游热起来了,很多大城市的人来贵州的少数民族村寨游玩。然后转身就在小红书或是微博上吐槽「商业化」「物价贵」。

不是,大哥大姐们,现在的旅游景点哪里有物价亲民的?

我在深圳北站吃一碗面52块5,我抱怨你们一线城市宰客了吗?

你们这些文青最大的毛病就是:只想人家服务我, 不想自己有付出。

就像写这个沙雕文的作者,只顾自己的情怀,不管别人出行是不是方便。


这作者逼叨逼高铁破坏了回家的形式感,为什么不说高铁也拉近了谋生之地和心灵栖息之地的空间距离呢?

上次送我妈回重庆,开车两半小时就到,新高速一路平平稳稳。

一路上老人回忆她从十多岁从重庆来贵州谋生的很多往事。

两头都是小地方,只有一趟慢车。(现在这趟车还有,是川黔线唯一一趟绿皮火车了)

这车多慢呢?

大清早一直坐到下午,不到300公里的路程,能坐7、8个小时,反正见到站就停。

我记得有一年临近春节,我妈带我和姐姐回重庆,车太挤了,没法上车,我妈硬是把我姐弟二人从窗户塞上去的。

现在回想起来,我妈1米5多的身高,是怎么把我们举这么高的。

那真是过道上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我就躺在座位下面好几个小时。

母子两个对这一段都记忆犹新,都在感叹现在好了,说走就走,高铁、高速随意,2、3个小时就到。

还有一年是我外公带我们姐弟从重庆回贵州。

火车站距离我们出发的地方有8公里远,老外公天不亮就带着我们两个走路去火车站。一则是老人节约,再一个那个时代确实没现在这么方便。

走到半路遇到挑菜去卖的农民,外公给我们俩一人买了一个西红柿,自己都没舍得买。

当时小孩子也没有距离的概念,反正就跟着外公,背着书包,高一脚矮一脚的沿着石子公路走。走累了还不敢说,老外公脾气比较急躁,怕他骂人。

去年我心血来潮,在百度地图一搜,8公里!

这要换现在的我,打死我都不愿意走这么远。

那个时代是真的苦啊,根本没有想过什么高铁、飞机,更没有想过私家车。

当时的想法就是「外公你就不能正正经经给我们买一回水果,不要老是拿西红柿糊弄我们」。

现在的春运期间,也很难买票。但比起没有高铁的时代,已经是天差地别了。

20多年前,《南方周末》几乎是每个春节都会做春运专题,真是看得揪心。

春节前的广州火车站广场上,挤满了从珠三角各地涌来的百万人计的返乡大军。好多辛苦一整年的异乡人,在广场上风餐露宿一个多星期,都无法买到一张回家的车票。许多人因此痛哭流涕,却依旧无法圆梦。

当时从贵州到珠三角的卧铺大巴,通常都是2~3天才能走完一个单程。到了春运期间,从广东回来的客车到了车站,几乎是把人和行李倒下车,一刻不休息空车就往广东去。

去程空跑不要紧,回程的票价早就翻倍了。羊毛出在羊身上,成本都是回家过年的打工人来消化。

可惜的是没有时空穿越机,不然我一定掏钱买票,让这位文青回到那个时代,去好好体验一把「回家的仪式感」。


所以这些读书人啊,真的是读书读傻了。以为自己认识几个字,就通晓了人世间的道理。

沉默的大多数不说话,但他们还是分得清是高铁好还是绿皮火车好的。


(图片都是网上找的,老规矩,侵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