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 2 》总票房超越《长津湖》,位列中国电影票房总榜榜首,它的成功给中国动画电影行业带来什么影响?

发布时间:
2025-02-07 21:15
阅读量:
6

问一个有点扎心的问题:

作为一部票房如此史无前例的作品,哪吒2在电影艺术的什么方面做到了史无前例?

画面史无前例?剧情史无前例?

技术史无前例?意境史无前例?

哪吒2作为一部电影,真的比其他动画电影优秀这么多倍吗?

作为一个对比,黑神话悟空创造了如此多的世界第一,中国第一,实现了中国整个游戏行业的历史突破,赢得了全世界玩家五体投地的、狂热的爱戴,它的销售额估计也不过70亿。

大家摸着良心说,哪吒2当然算不上差电影,但它真的当得起这种票房吗?

承认它的成就本质上是“档期魔法”,真的这么困难?

我的看法不变——哪吒2的票房纪录,对中国的电影行业、对中国观众,绝不是什么福音。

因为它对电影界传递的真正信号是“你们拍得再好,最多进入小名单。但小名单上到底是谁拿到小金人,是我们决定。”

这势必会进一步的导致中国电影更加朝拜资本和渠道,而不是面向观众。


这几年电影行业在面临一个很严峻的局面,那就是电影市场的主要驱动逻辑不再是电影的质量,而渐渐倾向于“档期魔法”了。

坦率讲,哪吒虽然不能说质量不好,但也绝不能说质量比它的往期作品好了那么多倍。这个票房有极大的“档期魔法”的成分。

它暗中呈现出一种“票房守恒”逻辑,即国人总是要拿出上百个亿来看电影的,如果你出十部,那这个票房就十部来分。你出五部,那就五部来分。影片数量的下降和影片总票房的下降幅度不成线性关系,而是呈现出一个极为诡异的非线性关系。

以至于极端一点,只出一部大作,并不见得比出五六部大作总票房少多少。

而问题来了,如果我做五部片子和做一部片子赚钱差不多,我为什么要做五部片子?

我们院线和影业大资本何不自己投一部大片,把最好的档期留给我自己的亲儿子,然后撤出对其他外围电影的投入,让大多数电影都预算不足,甚至再买点水军动点手脚,防止观众在正餐开席前意外偷吃“零食”,然后把饿得眼冒金星的观众“一网打尽”?

你们有没有发现——社交媒体平台、影院、影业投资者,背后几乎是同一群人。

这些人越来越不在乎电影,而是越来越喜欢档期魔法了。

一个十四亿人口的世界头号经济强国,每年上映的佳作数量如此之少,烂片概率如此之大,票房集中度如此之高,这是极不健康的状态,是一种市场失灵的显著症状。

我们正在走上好莱坞的同一条覆辙——实际上欧美电影行业还死在更前头。

有没有发现,现在已经是“大片”的天下,但电影业本身却已经凋谢了。

资本手握着创作、发行和炒作的三位一体核力量,可以借助人类娱乐的刚性需求轻松的制造“资本神话“,但背后却根本不是电影行业的繁荣。

电影票房不见减少,但是我们会念念不忘的好电影却越来越少了。

这些“票房神话”恐怕不但不会刺激电影行业更努力的出更多的佳作,反而会诱惑、奖励ta们出更少的佳作。

电影回到“每年有五十部佳作每部盈利两三亿”的时代,要远比“每年三部佳作,每部盈利五十亿”的时代要好。

这不是电影繁荣的方式,而是它走向衰败的方式。

如何战胜这种“艺术癌症”,是一个如同“如何遏制土地兼并”那样的事关历史兴衰循环的问题。

而在电影行业,这类“土地兼并”实际上就是院线的垄断性。

十大院线占据了所有多大比例的观众总流量?

院线反托拉斯法应该提上日程了。



还有人觉得哪吒的票房全是电影艺术的成功。

看一下这些数据:

cj.sina.cn/article/norm

这是2021年的中影集团的数据报告。

摘抄几段:

截至2021年9月底,中国电影市场共有影院14,235家、银幕80,743块。其中,乡镇影院2,736家、银幕12,958块。

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主导或参与出品并投放市场的影片共 19 部,累计实现票房156.06亿元,占同期全国国产影片票房总额的55.45%。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旗下共有营业控股影院142家,银幕1,077块;公司旗下控参股院线和控股影院合计覆盖全国20,125块银幕和252.18万席座位,公司银幕市场占有率为27.50%。

看到没有?去掉乡镇影院那13000块,剩下的68000块屏幕,中影一家就占掉了20000块。它只投了19部电影,不客气的讲,其中大部分都是你根本不会想起的片子,但它一家就占到了全国总票房的一半以上。

这还仅仅是中影一家,不要忘了还有万达院线,旗下7500块银幕,市场份额16.7%。

前八大院线对电影市场的统治性已经完全建立,票房神话已经和“电影百花齐放”近乎无关了。

按某些人的逻辑——票房高就意味着群众热爱、意味着艺术水平高,意味着电影好,但实际上呢?只要院线联手加上社交媒体平台的系统炒作,ta们完全可以用档期魔法定向安排“爆款”。

背后其实是ta们的决定,ta们炒爆了,就会带动观众去自发“捍卫电影”——其实这个选择是ta们替你安排的,ta们把别的选择拿掉了,但你会当成你的选择、觉得是你的面子受损,替ta们战斗。

而ta们行为的净结果是什么?是ta们通过少制作、总体更低投入的制作,赚取了更高的利润。

我们观众要的是什么?是ta们想要的这个结果吗?

我们应该一次次的帮ta们站台,为ta们买单,替ta们庆祝这种“今年又少做了几部,但多赚了几亿”的胜利吗?

ta们当然赢了,但这是【观众】的胜利吗?


好莱坞恰恰正是这种电影癌症的晚期患者,它正在飞速的走向这个“只有几部大片总收割,但整个电影产业在萎缩”这种“只利于资本,但却极端不利于观众”的方向。

再这样下去,很快会回到“每年八个样板戏”的状态。只不过这次是资本样板戏。

每年这八个戏当然“品质不差”,但这八个戏养活得了多少演员和制作团队?

观众难道就只配看八个样板戏?

尤其是,这样下去,让资本坐稳了江山,这些资本样板戏的品质也会飞速下降——正如漫威、DC、职业特工队、007、皇家特工甚至刺客信条、使命召唤这样的不思进取的年货一样。

你没发现“大片”“大作”投入越来越大,但是剧情越来越无聊、“创作者”越来越漫不经心了吗?

要问计将安处,建议国家对电影工业收取特别利得税——即将一定门槛以上的票房收益以累进税率收取重税,顶格税率高至80-90%

这样可以倒逼产业资本分散投资,将更多的机会让给新电影团队、新ip、新故事。直接根除“饿一年,然后一锅鱼香肉丝吃穷全村”的逻辑可能性。

然后将这部分税收用于建设电影产业基础设施——例如先进的公用动捕棚,设立sigraph这样的视觉技术奖项、奖励先锋电影艺术。

电影是我们必须要争夺的文化阵地,放任资本如此放肆的舍本逐末,对整个国家复兴进程是一种严重的辜负。

购买力平价世界第一,十四亿人的大国,焉能满足于如此匮乏平庸、不思进取的文化产业表现?

各位想想吧。


本篇随手一写,不作收录。

END